高悅 孫嵬 赫思聰 蘇前富 潘藝元 張秀華 周佳春 高月波
(1.吉林省吉興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吉林 公主嶺 136100;2.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部東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吉林 公主嶺 136100;3.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玉米是吉林省第1大作物,種植面積約400萬hm2,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0%左右[1]。病蟲害是導致玉米產量損失的最重要生物災害,近年來,伴隨氣候、品種布局、種植結構和耕作模式等變化,吉林省玉米病蟲害發生情況日趨復雜,其中玉米蚜蟲為害正逐年加重,年發生面積20萬hm2以上,發生嚴重地塊可造成玉米產量損失20%以上[2]。玉米蚜蟲可為害整株玉米,主要以刺吸汁液為主,使植株喪失水分和養分,導致玉米植株營養不良,蚜蟲排泄的蜜露也會影響植株光合作用,揚花期蚜量激增會嚴重影響玉米授粉[3,4]。
以往研究發現,吉林省玉米蚜蟲主要有3種,分別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Fitch)、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以及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5]。玉米揚花期是玉米蚜蟲為害和防治關鍵期,但此時玉米植株高大,用藥難度加大,防治效果難以保障;將蚜蟲的防治期提前,通過種衣劑拌種有效控制蚜蟲種群數量前期增長,是降低蚜蟲危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5種不同種衣劑進行玉米蚜蟲防治試驗,以期明確不同種衣劑對蚜蟲防治效果,為玉米蚜蟲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于2021年在吉林省公主嶺市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區域定點坐標為N43°31′29″,E124°48′57″,茬口為玉米連作,土壤為砂壤土,土質松散,地勢平坦,水肥管理良好,排灌方便,玉米長勢整齊一致。氣候條件屬寒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熱,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熱而多雨,秋季晴朗,早晚溫差大,冬季寒冷漫長,年平均氣溫5.6℃,無霜期144d,盛行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3.9m·s-1,年降雨量600mm左右。
供試作物“利民33”(松原市利民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供試藥劑信息及用量相關信息見表1。
種子處理:4月26日將種子分別放入自封袋內,稱取各藥劑用量放入自封袋中,使其充滿空氣握緊袋口搖動,藥液與種子充分混合均勻后倒出,編號后陰干。于4月27日將種衣劑處理的種子和對照分別點播在試驗地內。

表1 供試藥劑信息
試驗共設11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個重復小區面積為50m2,共33個小區。調查時間為播種后65d、播種后85d、播種后100d,每個小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10株,共計50株,分別記錄玉米植株上各蚜蟲種類數量。
試驗所得數據使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初步分析,用DPS軟件,進行Duncan新復極差法對處理間的差異進行顯著性分析。蚜蟲防治效果計算公式:

棉蚜的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在播種后65d(大喇叭口期)各種衣劑防治效果較好,數值范圍在76.71%~97.93%。其中,15%福克FS 4000g·100kg-1處理與24%氟·噻·戊FS 500g·100kg-1、1000g·100kg-1處理防治效果突出,防效均在96%以上。除35%噻蟲嗪FS 400g·100kg-1處理防效為76.71%外,其它種衣劑防效均達到80%以上。在播種后85d(揚花期),總體上看各藥劑處理防效較播種后65d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數值范圍在34.13%~88.06%,其中600g·L-1吡蟲啉FS 600g·100kg-1、35%噻蟲嗪FS600g·100kg-1和10%噻蟲胺FS 1800g·100kg-1防治效果較好,均在80%以上。

表2 棉蚜(Aphis gossypii)防治效果調查
禾谷縊管蚜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在播種后65d各藥效防治效果較好,數值范圍在60.86%~98.51%,其中24%氟·噻·戊FS 1000g·100kg-1、35%噻蟲嗪FS 600g·100kg-1與10%噻蟲胺FS 1800g·100kg-1防治效果突出,均在98%以上。15%福克FS 4000g·100kg-1與35%噻蟲嗪FS 400g·100kg-1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表現出較好的田間實用效果。播種85d后,各藥劑處理防效與棉蚜相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數值范圍在58.85%~92.29%,除15%福克FS 4000g·100kg-1與24%氟·噻·戊FS 500g·100kg-1防治效果在58.85%、59.87%外,其它藥劑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24%氟·噻·戊FS的2個處理達到92%以上。播種后100d(乳熟期)各藥劑的防效數值范圍在0.94%~71.71%,24%氟·噻·戊FS 1000g·100kg-1防效較高,為71.71%,600g·L-1吡蟲啉FS 600g·100kg-1,35%噻蟲嗪FS 600g·100kg-1與10%噻蟲胺FS 1800g·100kg-1,防效在50%以上,其它藥劑防效均低于50%。綜上所述,播種后100d防治效果明顯沒有播種后65d與播種后85d防效好,這是因為藥品持效期有所下降且田間蚜蟲數量猛增。

表3 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防治效果調查
玉米蚜蟲防治效果如表4所示,在播種后65d各處理藥效差異不大,數值范圍在70.80%~96.77%,15%福克FS 4000g·100kg-1與24%氟·噻·戊FS 1000g·100kg-1,防效達到95%以上,顯著高于其它各藥劑處理。播種后85d,各藥劑處理防效數值降至58.02%~85.05,其中10%噻蟲胺FS 1800g·100kg-1與24%氟·噻·戊FS 1000g·100kg-1防治效果在80%以上。播種后100d防治效果下降較為明顯,數值范圍在3.04%~64.97%,600g·L-1吡蟲啉FS 600g·100kg-1、35%噻蟲嗪FS 600g·100kg-1與24%氟·噻·戊FS 1000g·100kg-1防治效果依然在60%以上,表現出較好的防治效果。

表4 玉米蚜蟲防治效果調查
本研究通過不同種衣劑防治對比,篩選出適宜使用的種衣劑,可實現一次包衣用藥對整個生育期的防控,有效控制玉米田蚜蟲的為害,對減少玉米產量損失有重要的意義。結果表明,5種藥劑對玉米蚜蟲在播種后65d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棉蚜防效76.71%~97.93%,禾谷縊管蚜防效在60.86%~98.51%,玉米蚜蟲防效在70.80%~96.77%,由于種衣劑對玉米蚜蟲前期防治效果較好,對玉米蚜蟲后期蚜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對播種后85d與播種后100d,仍有較好防治效果。不同劑量種衣劑防效差別不大,考慮到人畜安全,以及種衣劑的持效期,推薦使用低劑量種衣劑包衣防治玉米前期蚜蟲,且幾種藥劑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在實際生產應用中也可輪換、交替使用各藥劑,以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既保證了防治效果,也降低了用藥量及用藥成本[6]。
當前,市場上防治玉米蚜蟲的藥劑種類繁多,大部分藥劑在玉米蚜蟲發生期利用藥劑噴霧防治,不僅費時費力,且蚜蟲發生高峰期玉米植株高大不易于田間操作。王昱等利用不同劑量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防治玉米蚜藥效試驗,結果表明,用藥量400~600g·100kg-1種子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田蚜蟲,防治效果是72.38%~77.00%,增產達4.96%~10.50%[7]。王蕾等利用6種種衣劑對玉米蚜蟲包衣防治,指出30%吡蟲啉FS和30%噻蟲嗪FS均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8]。上述研究結論與本文結論基本相同,更加表明了種衣劑具有較高的應用性。植物保護方針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秉承這一理念,本研究采用播種前種子包衣,對玉米蚜蟲田間防治效果較為顯著。由于試驗期間田間天敵大量發生及受溫、濕度降雨量等因素影響,田間蚜量的發生降低,導致不能準確反映出藥效,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