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星 王利斌 董永鷺 孫雪嬌 楊眉 歐志鵬 張航 何禹
(長春市農業機械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62)
毛蔥又名分蘗蔥頭、珠蔥等,是洋蔥的一個變種,屬于百合科蔥屬,是吉林省的一種特色經濟作物,可調劑冬季蔬菜的余缺,是東北地區比較受歡迎的蔬菜調味品[1-3]。毛蔥表皮光滑,色澤鮮亮,蔥香濃郁,辛辣而甘甜,能越冬貯藏,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增進食欲、開胃消食和解腥的功效,能降膽固醇、軟化血管,可以預防并治療多種疾病,具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醫療價值。
毛蔥作為一種高產量高效益的蔬菜,是農戶大面積種植的經濟作物之一,隨著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農戶種植面積逐漸增加,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根據毛蔥的生物學習性和不同生長周期的生理信息,制定相應的精細化管理,能夠提高毛蔥產量,改善毛蔥品質,進一步擴大農業產值。只有通過改進和優化栽培工藝,掌握科學合理的毛蔥栽培關鍵技術,才能促進毛蔥種植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推動特色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形成基地化、規范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種植新模式。
毛蔥是以鱗莖進行繁殖的,通過基部分蘗實現一蔥變多蔥。與多數蔥蒜類作物一樣,毛蔥沒有主根,須根呈弦線狀,著生于短縮莖盤的基部,根系入土深度僅為30~40cm,根系主要分布在20~30cm的土層中,因此毛蔥根系較弱,吸收能力差,不耐旱。毛蔥食用部分主要為膨大的鱗莖,生長期內也可食用假莖和嫩葉等,其莖葉由葉片和葉鞘2部分組成,葉片呈針形管狀,多層葉鞘生于短縮莖盤之上,形成假莖,見圖1。毛蔥對光照反應不敏感,從播種到收獲,整個生長周期較短,前期生長強勢,后期較弱,能耐短時間低溫,不耐高溫,3~5℃條件下就能發芽,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5~20℃,26℃以上就能抑制鱗莖發育,毛蔥生長時鱗莖在土壤中膨大,適宜栽種在土質疏松肥沃的土壤中。

圖1 毛蔥生長時期的莖葉
選擇毛蔥種植基地,生產環境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地環境條件,土壤、水和大氣資源狀況符合毛蔥種植條件,具有健康可持續生產的能力。毛蔥忌連作,也不能與其他蔥蒜類蔬菜重茬,前茬以玉米、馬鈴薯為宜[4]。毛蔥的根系在土層擴展能力不強,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弱,因此選擇土質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強,有機質含量豐富的中性土壤為佳。
選擇適宜于機械化生產,地勢平坦,排灌便利,土層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強,3年內未種植過蔥蒜的地塊。毛蔥對除草劑比較敏感,對于長時間殘效除草劑的地塊不能栽種毛蔥,以免產生除草劑藥害。播種前一次性施足底肥,以腐熟農家肥和鉀型復合肥為主。機械旋耕起壟,整地時要求土層耙深20~30cm,起寬65cm的壟,壟間距65~70cm,要做到邊翻耕邊起壟,以利于土壤水分的保存。由于毛蔥為須根系作物,根系較淺,所以整地標準較高,可旋耕、翻耕、深松、起壟聯合作業,壟高一致,要求達到上松下實,土壤細碎。
品種選用成熟期早、分蘗能力強、優質高產、商品性好、抗病和抗逆性強、耐貯藏的毛蔥。由于毛蔥生長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來自于鱗莖,鱗莖飽滿的蔥種就會出苗早,苗壯、產量高,所以選擇種蔥時需要考慮個體大小和質量。應選出橫切面直徑在1.5~2.5cm,形狀整齊,色澤純正,外皮光滑、無軟腐、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的蔥頭作為種蔥。種蔥在播種前需要在陽光下晾曬2~3d,通過溫度的刺激,使鱗莖內的細胞恢復活性,使用殺菌劑進行浸種殺菌處理,曬干后栽種。毛蔥浸種時可以適當添加營養液肥,如鋅硼鉀鈣微量元素肥等,能促進種蔥快速生根發芽。
毛蔥的生長周期分為出苗期、發葉盛期、分蘗分頭期、鱗莖膨大期和采收期5個階段,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播種,7月中下旬收獲。與其他作物相比,毛蔥的耐寒力強,幼苗能耐-6~7℃的低溫,在吉林省為春季栽培,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應盡早種植毛蔥,能延長生長周期,以達到增產目的;毛蔥栽種過晚,植株長勢減弱,分蘗數減少,養分消耗大,易感染病蟲害,生長后期遇到溫度過高,影響鱗莖發育,造成生長期過短,導致產量降低。
毛蔥直立播種,合理密植能有效增加產量,見圖2。采用機械將種蔥均勻的撒在壟上,人工栽種,每壟2行交替播種,株距9~10cm,種植密度為28萬~30萬株·hm-2。毛蔥種植深度以不沒過毛蔥鱗莖尾端為宜,種植不宜過淺,避免出苗后蹦蔥;也不可過深,以免影響出苗及后續生長而降低產量。
吉林省黑土地資源豐富,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利用種植空間,在原有毛蔥種植的基礎上,在毛蔥生長中后期時,在壟間套種其他農作物,形成一套高效套種栽培技術,該模式主要利用毛蔥生物學習性,對光照反應不十分敏感,前期生長強勢,后期生長弱勢等特點,錯開作物的生育期。目前,在毛蔥壟間套種大豆、葉類蔬菜的栽培方式居多,毛蔥收獲后,套中的作物還能繼續生長,能很好地利用光能及土壤養分,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最大的收益,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圖2 毛蔥種植深度與密度
毛蔥的根系分布較淺,導致其營養吸收能力不強,考慮到毛蔥的生長期短,肥料應以底肥為主,通常底肥以腐熟的農家有機肥和鉀型復合肥為主,也可通過檢測確定土壤中所需營養物質含量,進行科學合理搭配肥料。在毛蔥生長期,要做好追肥工作,更好促進毛蔥的生長,促使分孽莖發育成鱗莖。毛蔥追肥以速效肥為主,利用水肥一體化設備控制肥量,不同生長階段施肥量有所不同,出苗后20~30d追肥效果較好,追肥太晚,效果不明顯。
毛蔥播種完成后,為了防止雜草生長,影響毛蔥出苗期的長勢,會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封閉式除草,封閉除草劑應選用藥物殘留量小,能抑制多種草類生長的藥物。除了使用除草劑外,毛蔥的整個生長周期應進行中耕,可疏松壟間土壤,去除雜草,提高地溫,有利于毛蔥須根擴展,吸收養分。生長期內毛蔥間的大草,無法使用機械除草,需要人工拔除,以免影響毛蔥植株生長發育,導致產量下降。
毛蔥栽種后,需要在壟臺上鋪設滴灌管道,利用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供水供肥,在生長周期內根據雨水情況進行合理控制水分。毛蔥栽種后,如果土壤濕度較高則不必澆水,以便保持土壤溫度,有助于更好地促進毛蔥生根,如果土壤含水量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澆水量,但要保證一次性澆透水。根據毛蔥的生長階段合理調整澆水量及頻率,在毛蔥分孽分頭期時要注意控制水分,因為新分蘗出來的蔥頭不定根開始發育,如果水分過多會導致毛蔥爛根,不利于毛蔥分蘗蔥頭的膨大發育;毛蔥進入鱗莖膨大期對水分的需求較大,可以適當增加水量;成熟采收前,應減少澆水次數,以避免爛根現象[5]。毛蔥植株開始出現自然倒伏時應停止灌水,以減少鱗莖水分含量,提高鱗莖的耐貯性,避免土壤濕度過大引起蔥頭腐爛[6]。
病蟲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毛蔥在整個生長周期內遭受的病害主要有軟腐病、霜霉病和灰霉病等,最常見的蟲害主要有潛葉蠅、地蛆、蔥薊馬等。病蟲害以預防為主,在毛蔥出苗后,經常查看,若發現毛蔥受到病蟲侵害,應根據病蟲害種類采取相應防治措施。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科學合理地利用化學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應在冬前耕翻土地,使土壤更加疏松,可有效滅殺幼蟲或蟲卵及有害菌類,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選用抗病和抗蟲品種,與非蔥姜蒜類作物實行3年合理輪作,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施有機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加強田間管理,適時中耕,培育壯苗,增強蟲害抵抗能力。生物防治應根據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采取黑光燈或汞燈、粘蟲板等方法誘殺潛葉蠅、斑潛蠅等害蟲。
4.2.1 病害防治
毛蔥霜霉病和灰霉病主要危害毛蔥葉片,毛蔥葉片受霜霉病侵害時呈淡黃色,潮濕時葉片病斑會出現白色霉層,嚴重時葉片黃萎干枯[7]。葉片受灰霉病侵害時出現白色至淺灰色小斑點,嚴重時導致葉片腐爛。霜霉病可用40%乙磷鋁500倍液噴撒;灰霉病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500倍液防治[8]。這2種病也可以選用有效成分為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和鋅硼鉀鈣活性葉面肥按比例稀釋后噴施,一般間隔3~4d噴灑1次,連噴3次可有效防治。毛蔥的軟腐病出現在鱗莖膨大后,可噴施農用鏈霉素、青霉素、水合霉素和噻菌銅等藥物進行防治,如噴施70%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來防治軟腐病。毛蔥黑曲霉菌是由黑曲霉菌引起的,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9]。
4.2.2 蟲害防治
潛葉蠅主要在毛蔥的發葉盛期出現,一旦發現要及時噴施滅蠅胺、吡蟲啉、啶蟲脒、樂果等其中1種藥物進行防治,一般7~10d噴施1次,連續3~4次可有效防治。地蛆和蔥薊馬這2種害蟲喜食毛蔥的鱗莖,可使用有效成分為37%的高氯馬溶液和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一定比例稀釋配制藥劑進行預防和殺滅。一般預防性噴藥1次即可,但殺蟲噴藥則要2~3次,噴藥間隔時間7~8d。
毛蔥一般在7月中上旬采用機械收獲,見圖3,此時毛蔥基部的葉面大多干枯,出現倒伏,鱗莖外層鱗片變干,是毛蔥的最佳采收期。如果收獲過早,葉片中的養分尚未轉移到鱗莖,會影響毛蔥產量;采收過晚,葉鞘干枯不宜收獲,遇陰雨天容易出現漚根腐爛,不利于貯藏,影響商品價值。毛蔥收獲應選擇在晴天進行,挖出的毛蔥在田間晾曬2~3d,使表皮干燥,晾曬脫水后就要去除毛蔥干枯莖葉。

圖3 毛蔥套種大豆模式下的機械收獲
以毛蔥橫切面直徑為衡量標準,對毛蔥進行等級規格劃分,然后采用無毒無害的包裝物按級別進行包裝,并標明產地、生產日期、產品質量等級、規格等信息。毛蔥放置在陰涼干燥處,切忌直接堆放在地面,要用木架墊高,防止毛蔥受潮,貯藏適宜溫度-5~0℃,越冬儲藏溫度適宜在-10~0℃,相對濕度低于70%為宜[10]。
毛蔥作為一種高產量高效益的蔬菜,吉林省多個地區都有大面積種植,盡管栽培技術和農藝不斷優化改進,毛蔥產量和品質有所提升,但是種植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主要是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毛蔥全程機械化發展非常緩慢,還處于初級階段,從播種到收獲的機械化水平不高,人工成本占比較大,是造成生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由于毛蔥本身栽培方式的特殊性,目前還沒有合適毛蔥播種機具,主要還是依靠人工,無法保證株距和行距的均勻性。在毛蔥收獲階段,使用的收獲機具僅能把毛蔥從土壤里挖出來,進行簡單蔥土分離,但是無法除去毛蔥莖葉部分,還需人工剪除,勞動強度大,消耗時間長。在毛蔥整個生產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高效的栽培技術,來擴展農民收入的同時,必須全面梳理短板弱項,發展農民亟需的毛蔥機具,加快推進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毛蔥的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