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若淇
(天津市環湖醫院,天津 300350)
顱內腫瘤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腫瘤,主要表現為頭痛和嘔吐,隨著腫瘤病灶的增大,可壓迫和破壞腦神經,誘發多種神經系統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1]。手術切除是顱內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由于手術部位較特殊,術后患者通常處于意識障礙狀態,長時間臥床加上脫水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使用,使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發生率高達18.46%,對患者術后康復極為不利,因此,顱內腫瘤切除術后下肢DVT的防治成為臨床護理的重點[2]。以往常規抗凝藥物預防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容易加大出血概率,故尋找非藥物DVT預防方式十分必要[3]。壓力抗栓泵是一種新型的DVT機械預防裝置,主要是通過周期性充氣對肢體進行擠壓、按摩以加快肢體血液流速,預防及控制下肢DVT發生[4]。漸進式運動訓練在DVT預防治療中同樣具有明顯優勢,能夠有效避免長期臥床而導致的肢體血液淤滯。本研究探討壓力抗栓泵聯合漸進式運動訓練對顱內腫瘤切除術后凝血指標及血流速度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21年7月—2022年7月接收的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82 例,按隨機數余數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52.34±6.12) 歲;垂體瘤16 例,腦膜瘤14 例,顱咽管瘤6 例,膠質瘤5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7 例;年齡(52.93±6.32) 歲;垂體瘤15 例,腦膜瘤15 例,顱咽管瘤4 例,膠質瘤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顱內腫瘤;接受顱內腫瘤切除術治療;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有DVT病史;合并有動脈閉塞性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壓力抗栓泵使用禁忌;嚴重的意識障礙。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DVT預防管理:術前責任護士配合醫生評估患者的下肢DVT發生風險,告訴患者顱內腫瘤切除術后DVT的發生機制、危害性及防范措施,提高患者的預防管理意識及能力,對DVT高風險患者經過慎重權衡利弊后,可遵醫囑加用抗凝藥物預防;術后責任護士協助患者每2 小時翻身一次,適時幫助患者進行雙下肢按摩及各關節被動活動,以防止長期臥床而導致下肢血液淤積;盡量避免在患者下肢靜脈進行穿刺補液等侵入性操作,防止患者下肢靜脈受損;做好患者下肢保暖管理,防止患者下肢血管痙攣;解除禁食后鼓勵患者多飲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密切關注患者下肢情況,若出現下肢皮溫增高、皮膚顏色改變等異常情況,需警惕下肢DVT發生,立即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進行確診,并給予相應處理。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壓力抗栓泵聯合漸進式運動訓練管理。
1.3.2.1 壓力抗栓泵
儀器為SCD Express壓力系統[泰科醫療器材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06第2540166號],使用時將主機置于患者病床床頭板上,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并伸直下肢,準確測量患者雙下肢周徑,選擇合適的壓力腿套,再展開充氣壓力帶,按順序包裹患者小腿和大腿,松緊度以容納2指為宜;接著將連接管插入主機的背面,將管與充氣壓力帶連接,確認管道無纏繞或打結,左右端口分別與左右肢相匹配,最后按下電源/等待按鈕以啟動機器,由遠端開始向近端充氣。壓力模式選擇梯度間隙壓力,根據患者的靜脈再充盈時間酌情調節壓力間隙時間。于術后8 h開始雙側肢體同時使用,每次使用30 min,每日2 次,直至患者出院。
1.3.2.2 漸進式運動訓練
術后責任護士協助康復醫師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評估,再為患者制訂漸進式運動訓練計劃。術后第1天至第2天以臥床休息為主,臥床期間幫助患者進行正確的良肢位擺放,并協助患者進行床上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從近端關節開始向遠端關節活動,每次3~5 min,每日活動5~7 次,以防止關節僵直;患者意識恢復后指導患者使用健側手臂和床欄進行主動翻身訓練,每2小時翻身訓練1 次;術后第3天協助患者進行坐位訓練,緩慢搖高床頭從30°開始至90°,先讓患者保持坐位15 min,此后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延長坐位時間,每日訓練3 次,并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平衡能力訓練,幫助患者早日實現獨立坐起;術后第4天至第5天鼓勵患者早期下床運動,從雙人扶助行走慢慢過渡至單人扶助行走、拄拐行走和獨立行走,行走距離先由每日50 米開始逐漸延長至100 米、200 米、400 米等,行走范圍由床邊慢慢延伸至病房內、病房外。
1.4.1 凝血指標
觀察兩組術畢、術后2 周的凝血指標變化,包括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其中FIB正常范圍為2~4 g/L,APTT正常范圍為25~37 s,PT正常范圍為11~14 s。
1.4.2 血流速度
觀察兩組術畢、術后2 周的血流速度變化,包含股靜脈(正常速度為15~20 cm/s)、腘靜脈(正常速度為45~80 cm/s),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
1.4.3 下肢DVT
觀察兩組術后住院期間的下肢DVT發生情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確診。

術畢,兩組的PT,APTT和FI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周,觀察組的PT和APT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FI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術畢,兩組股靜脈和腘靜脈的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周,觀察組股靜脈和腘靜脈的血流速度顯著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術后住院期間,觀察組發生有癥狀DVT 1 例,無癥狀DVT 1 例,DVT發生率為4.88%;對照組發生有癥狀DVT 3 例,無癥狀DVT 7 例,DVT發生率為24.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48,P<0.05)。

表1 兩組的凝血指標變化比較

表2 兩組的血流速度比較 單位:cm/s
下肢DVT是顱內腫瘤切除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造成患者圍術期死亡的主要原因[5]。研究表明[6],全面分析顱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DVT的發生風險,以此為依據制訂相應防控管理措施,定時測量患者腿圍并做好記錄,能夠明顯預防患者術后下肢DVT的發生,改善患者術后效果。谷思琪等[7]研究認為,傳統DVT預防管理一般以良肢位擺放、肢體按摩、各關節被動活動、定期翻身、多飲水、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等為主,雖然簡單易行,但預防效果存在局限性。物理機械預防是一種新型的DVT預防方式。徐淑云[8]研究證實,腫瘤術后6 h開始給予物理機械預防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患者術后下肢DVT發生率由9.23%降為3.07%。此外,缺乏運動是顱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DVT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曾永親等[9]研究認為,顱內腫瘤患者術后由康復科醫生為其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鼓勵其進行早期活動,能夠明顯改善凝血指標,降低下肢DVT風險。
本研究中,觀察組給予壓力抗栓泵聯合漸進式運動訓練管理后,術后2 周的凝血指標及血流速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下肢DVT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壓力抗栓泵聯合漸進式運動訓練能夠有效增強術后下肢DVT的預防效果,這與王麗[10]的研究一致。術后8 h開始使用SCD Express壓力系統對患者雙側肢體進行治療,通過儀器的間歇式氣動壓迫及反復充放氣,幫助肢體獲得指壓及按摩的效果,能夠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和淋巴組織的循環,加速下肢血液中代謝廢棄物的吸收,提高下肢皮膚表面溫度,改善各項凝血指標,從而預防下肢DVT的發生[11];同時配合早期運動訓練,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逐漸延長活動時間,加大活動難度,擴大活動范圍,能夠明顯調動患者的康復訓練積極性,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血栓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