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旭標
(梧州市中醫醫院內科,廣西 梧州 543002)
耳源性眩暈又名梅尼埃病,是一種非炎性內耳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現旋轉性眩暈、耳悶脹感、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等癥狀。耳源性眩暈的發病率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且女性的發病率稍高于男性[1]。目前對耳源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臨床常以藥物治療為主。對此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雖然可緩解病痛,但副作用較多,且病情容易復發[2]。中醫學認為,眩暈的發生與風、火、痰、虛有關。溫膽湯是治痰首選,能夠有效改善耳源性眩暈[3]。澤瀉湯最早載于《金匱要略》,具有利水滲濕、運化水濕功效,而眩暈正是由于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所致,故運用澤瀉湯治療切中病機[4]。目前,尚未見溫膽湯聯合澤瀉湯治療耳源性眩暈的報道。本研究就溫膽湯聯合澤瀉湯治療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的效果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上治療本病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在我院就診的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患者共94 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梅尼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年齡≥18 歲且≤70 歲;(3)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精神狀態較好,可以配合本次試驗。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的肝、心、腎等器官功能不全;(2)處于備孕期、妊娠期或哺乳期;(3)合并精神病;(4)對本次試驗所用藥物過敏;(5)不能配合臨床試驗的開展;(6)治療依從性差;(7)臨床資料不全。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46 例,女性48 例;年齡為22 ~65 歲,平均年齡(42.21±22.11)歲;病程為3 ~126 個月,平均病程(50.22±30.11)個月。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7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生產廠家: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130﹞治療,用法:口服,每天3 次,每次6 mg。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溫膽湯聯合澤瀉湯治療。溫膽湯方劑組成[3]:炙甘草6 g、枳實15 g、陳皮15 g、天麻10 g、茯苓20 g、半夏15 g、竹茹20 g、生姜15 g。水煎2 次,每天1 劑,共400 mL,分兩次服用,每次200 mL。澤瀉湯方劑組成[5]:白術15 g、澤瀉40 g。水煎2 次,每天1 劑,共400 mL,分兩次服用,每次200 mL。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 個月。
1.3.1 臨床療效[6]治療3 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且停藥6 個月后病情未復發;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改善,能夠進行正常的活動,停藥6個月后病情少有復發;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能夠進行適當的活動,停藥6 個月后病情偶爾復發;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未得到改善,病情反復發作。總有效率=(痊愈例數+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47×100%。
1.3.2 眩暈殘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評分[7]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DHI 評分,該量表包括25 個條目,分為情感、功能、身體共3 個維度,每個條目均有3 個答案,不同的答案對應不同的分數,“是”表示4 分,“有時”表示2 分,“無”表示0 分,分數越高,說明眩暈對患者造成的影響越大。
1.3.3 耳鳴致殘評定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評分[7]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THI 評分,該量表包括25 個問題,每個問題有3 個答案,“是”表示4 分,“有時”表示2 分,“無”表示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受到耳鳴的影響越嚴重。
1.3.4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7]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眩暈、耳鳴、耳悶、聽力下降四項的VAS 評分,每例患者均根據自身的疼痛情況在10 cm 的直尺上進行0 ~10分的量化評分,10 分表示最嚴重,0 分表示沒有,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眩暈、耳鳴、耳悶、聽力下降癥狀越嚴重。
1.3.5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痛、腹瀉等)的情況。
利用軟件SPSS 21.0 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表示,以χ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4.47%,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9%。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的DHI 評分、THI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的DHI 評分、THI 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DHI 評分、THI 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DHI 評分、THI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DHI 評分、THI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DHI 評分 THI 評分對照組(n=47)治療前 55.25±7.32 56.23±5.38治療后 42.56±5.14* 46.58±6.49*觀察組(n=47)治療前 54.87±6.33 55.97±5.61治療后 26.35±4.10*# 32.02±6.50*#
兩組治療前的眩暈、耳鳴、耳悶、聽力下降四項VA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眩暈、耳鳴、耳悶、聽力下降四項VAS 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眩暈、耳鳴兩項VAS 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耳悶、聽力下降兩項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VAS 評分眩暈 耳鳴 耳悶 聽力下降對照組(n=47)治療前 7.89±1.25 6.52±1.69 5.47±1.25 5.38±1.08治療后 4.52±0.88* 4.41±1.10* 4.95±1.19* 4.72±1.30*觀察組(n=47)治療前 7.79±1.45 5.98±1.54 5.82±1.69 5.28±1.37治療后 3.12±1.01*# 3.62±0.95*# 4.63±1.44* 4.54±1.58*
治療期間,兩組中均有患者出現了惡心嘔吐、頭痛、腹瀉等不良反應,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9.79%,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77%。治療期間,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例(%)]
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的病因至今仍尚未明確,研究認為內淋巴積水、免疫反應、內耳循環障礙、膜迷路缺陷等參與了本病的發生。眩暈、耳鳴、聽力下降是耳源性眩暈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一些患者還可出現嘔吐、惡心、出汗等癥狀。此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耳源性眩暈在臨床上尚未有明確、統一的治療方法,主要以緩解眩暈、耳鳴及減少發病次數、保護聽力等主。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臨床上常用的血管擴張藥,可緩解眩暈癥狀,在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8]。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總有效率為74.47%,治療后DHI 評分、THI 評分均下降,眩暈、耳鳴、耳悶、聽力下降四項VAS 評分均降低,說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對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有確切的治療效果,這與之前的研究報道相一致。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屬于中醫學中“眩暈”的范疇,其發生原因主要是飲食失節,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生痰聚濕,上犯于頭,引發眩暈。中醫認為,眩暈證屬本虛標實,病因是“風、火、痰、虛”,本為“脾腎虛”,標為“風火痰”,“痰”貫穿其中。溫膽湯是中醫治療“痰飲”的常用方劑,臨床證實其能改善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3]。澤瀉湯由澤瀉和白術兩味中藥組成,其中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夠養五臟、治頭眩,去脾胃濕熱;白術可祛痰濕、健脾胃。研究指出,澤瀉湯對梅尼埃病眩暈有明顯的治療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溫膽湯與澤瀉湯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達91.49%,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的DHI 評分、THI評分及眩暈、耳鳴兩項VAS 評分下降均較對照組更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降低。提示溫膽湯聯合澤瀉湯對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有確切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眩暈、耳鳴等癥狀,且能減少西藥所導致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溫膽湯聯合澤瀉湯治療耳源性眩暈(梅尼埃病)的臨床療效顯著,且引起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