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祺,呂培華,吳紅林★,李 勇,湯明珠,屈 豪,袁 露,徐 陽
(1.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 ;2.荊門市中醫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變薄、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為特點的消化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1]。其病理特征是:胃黏膜的固有腺體萎縮、數量減少、伴或不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近年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臨床一旦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需進行積極的治療[2]。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嘔吐、大便異常、貧血、上腹部脹滿、疼痛等,特異性較差,且難以根治,患者病情的復發率高[3]。據報道,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有很大的相關性[4]。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胃鏡檢查、病理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指出,胃泌素-17 和胃蛋白酶原是反映胃黏膜病變的重要指標之一[5]。現階段,如何有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已成為醫學界的研究熱點[6]。本文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進行了探討,以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缺血性貧血、放射線或金屬接觸、遺傳、體質、免疫、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因素有關[7]。其中最常見的是由Hp 感染引起的胃體胃炎,其次是由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胃體和胃底胃炎[8]。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較大,飲食不規律,易出現胃部器質性病變、胃腺體分泌異常、病理性改變等。此外,一些藥品的刺激也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9]。
中醫學中雖然無“慢性萎縮性胃炎”這一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于“胃脘痛”“嘔吐”“吞酸”“痞滿”等范疇。張仲景認為,脾胃虛寒,中焦氣血不通,故有痞氣。李東垣進一步指出,脾虛濕困,濕阻中焦,脾胃虛寒,均可引起痞滿。不同學者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有不同的認識,并有各自的臨床實踐。才艷茹等[10]通過對李佃貴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的體會,提出了“氣和萬病不生”的觀點,認為“氣和,萬病不生,一有郁,百病就會滋生”。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 年)》[11]將慢性萎縮性胃炎辨證分型為肝胃氣滯、肝胃郁熱、脾胃虛弱、脾胃濕熱、胃陰不足、胃絡瘀阻6 個證型,辨證選方分別為柴胡疏肝散加減、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黃芪建中湯加減、連樸飲加減、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周健等[12]研究發現,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予化濁解毒湯治療效果滿意。曹雨佳[13]研究指出,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較好,安全性較高。
金佳燕等[14]研究表明,溫針灸對“足三里”穴區梅克爾細胞標記物的表達及梅克爾細胞、肥大細胞、神經肽的表達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吳燦等[15]通過對中醫證候、組織學和療效的觀察,認為聯用針灸和加味香砂六君子湯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柯天行健等[16]研究表明,艾灸聯合西醫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明顯好于單純西醫療法。
內源性腺體能夠產生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這兩種酶與胃的運動和消化功能有關。胃黏膜、腺體萎縮時,胃蛋白酶原Ⅰ、胃泌素-17 等均有顯著降低,這對胃黏膜、腺體有損害作用[17]。目前,西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手段主要有促進胃動力、保護胃黏膜等,常用的藥物有奧美拉唑、多潘立酮等,但長期用藥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患者的病情易復發。此外,手術也是西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應謹慎選擇患者。
胃黏膜損傷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在治療本病時應注意保護胃黏膜,減輕胃黏膜損傷。胃黏膜保護劑可以改善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分泌功能,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18]。例如,替普瑞酮是一種常見的保護胃黏膜劑,能保護胃黏膜,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不能根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普遍存在上腹飽脹、惡心、嘔吐等癥狀。研究指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上述癥狀主要是由胃動力異常引起的,本病患者存在明顯的胃動力障礙,如胃竇收縮力減弱、幽門功能異常以及胃竇、幽門、十二指腸協調性下降等。促胃動力藥可提高胃動力,促進胃排空,有效緩解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飽脹、惡心、嘔吐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促胃動力藥有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
大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均可通過藥物及飲食調節來治療,但也有一些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經藥物治療飲食調節療效不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相關資料顯示,有19% 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會出現胃黏膜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等現象,需要進一步行病理檢查,若發現胃黏膜出現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出血,需及時采取手術治療[19]。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消化內鏡在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各醫療機構的消化內鏡檢查結果可知,我國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在90% 左右[20]。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于2014 年對8892 名慢性胃炎病人進行剖面調查的結果表明,慢性胃炎病人中有17.7% 的人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21]。在臨床上,消化內鏡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檢查手段,也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在消化內鏡下開展了微創手術(如氬離子束凝固術、射頻消融術、黏膜剝離術及切除術等),有效治療了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來說,消化內鏡手術后要注意保護胃黏膜,并多休息[22]。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及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3]。當前,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認識尚不統一,其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針對此病,臨床上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預防胃癌癌前病變及胃癌的發生。相較于單純的西醫治療或中醫治療,給予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能進一步提高療效,改善預后。未來,我們要進一步重視中醫藥在本病治療中的特殊作用,并深入開發其治療方法,探索其治療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