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以其信息容量大、傳播迅速等特性成為獲取信息、表達情感和豐富學習生活的重要載體,互聯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和途徑,為創新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空間。
但互聯網是把“雙刃劍”,互聯網普及和使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挑戰,蘊藏著阻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風險。一方面,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作為溝通交流平臺,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休閑娛樂、學習教育等提供了路徑;另一方面,互聯網自身的無序性、開放性等特點增加了管理難度,加上不可避免的“數字鴻溝”問題,這些都凸顯互聯網使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負面隱患。
因此,在互聯網技術不斷迭代的背景下,明確互聯網使用的優勢與不足,尋求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顯得尤其重要,這有利于在新時代發展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的德育任務。
1.外部環境:“互聯網+教育”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年齡結構上處于大學教育階段的20—29歲之間的網民占據17.2%。早在2020年發布的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就表明我國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占據21%,大學生已成為互聯網使用的主力軍。
2018年以來,國家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教育信息化進一步發展,數據表明在線教育用戶曾高達46.9%,以大學生群體為主。線上教育熱潮中,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逐漸被高校思政工作者采納,順應了移動互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國家政策的支持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則給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將“互聯網+”為基點的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育結合起來,使單向灌輸轉換為雙向互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活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效果。
2.內部因素: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高校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處于高度信息化的網絡時代,個性多元發展,為滿足新時代要求,需要不斷提升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包括政治覺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等。現有的常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順應互聯網潮流,結合互聯網平臺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成熟的階段,“95 后”“00 后”一代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一起成長的,互聯網信息存量和獲取的便捷性使得大學生成為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高,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容易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其中,缺乏信息辨別力和分析能力相對較差的大學生群體便會受到互聯網不良信息的誤導,不利于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基于此,高校要針對該學生群體使用網絡的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提升網絡文明素養,科學合理使用互聯網來增長學識,提升綜合素質。
1.客觀方面:互聯網使用特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挑戰
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信息更迭速度快,這有利于大學生獲取即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大量的碎片化知識信息涌現,大學生群體信息的獲取在網絡中易出現“去中心化”問題,學生需具備一定信息甄別力才能獲取有效信息。同時,面臨著“信息繭房”的困境,較多學生難以準確識別有效信息,易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喪失自我,影響思維,阻礙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屬于無序、開放的虛擬隱蔽空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容易產生不良信息。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微博、微信、快手和抖音等社交娛樂軟件的使用占據了大學生大量的學習生活空間,大學生習慣通過社交娛樂平臺來獲取信息并加以傳播。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閱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同時也發表相關言論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但在新媒體管控松散的情況下,新媒體平臺的“泛娛樂化”特點使得一些大學生容易沉迷于娛樂信息,造成價值觀的扭曲。尤其在網絡媒體逐漸商業化的背景下,一些商業化和負能量信息的傳播,不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正確價值觀。
2.主觀方面:大學生網絡素養的不健全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是網絡應用的主力軍,但較多研究數據表明,大學生的網絡素養較低。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思維較為活躍,但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理性思考的思維方式還未完全確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網絡媒介認知與評價素養、網絡道德素養和網絡法治素養不夠高,互聯網雜亂無章的信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認知錯誤和網絡法律意識低下會導致不理性行為的發生,如在網絡平臺隨意發表不當言論,在網絡空間造謠傳謠等。同時,網絡平臺上的“群體化”現象容易使學生產生從眾心理,追求標新立異,追隨網絡流量偶像,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做出偏激行為,如在社交平臺上透支消費為偶像明星投票、拉票等。群體化的思維容易存在固化現象,常規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難以完全糾正大學生的錯誤價值觀。在長期不當價值觀的影響下,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有弱化趨勢,這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制時間較短,學生年紀偏小,缺乏獨立思考和思維辨別的能力,更容易受到互聯網開放式的不良信息影響,因此在發揮網絡思政育人的過程中更應注重實效性。為了更好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高校在運用互聯網平臺時要揚長避短,充分運用新媒體來創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1.制度層面:完善機制,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必須從頂層設計上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各主體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形成全員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
第一,成立由黨委統一領導、主管領導和系部相關人員為成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組,形成自上而下的貫通機制,制定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有方案有行動。
第二,建立健全與法律法規相協調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體系。堅持依法治校的原則,使法治精神全程貫穿于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運用行政、技術和法律手段來加強網絡監管工作。
第三,建立常態化的監管機制。制定切合實際的網絡監管制度,完善運行機制,規范各級職責,有序運行制度,形成“全員參與,明確職責”的監管機制。發揮“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的配合作用,凸顯大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大學生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從“他律”逐漸走向“自律”,從而培養文明自律的網絡行為。
2.實踐層面:占領新陣地,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效果
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建立全員協同參與的體系(見圖表)。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要發揮組織領導作用,統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要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發揮出課堂主渠道教育功能,將先進的理論思想和網絡文化引進課堂,讓大學生入腦入心,使線上線下教育結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輔導員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發揮出網絡育人的作用。
一是運用網絡工具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構建與大學生交流的平臺,進行平等開放的交流,掌握話語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利用校園網站平臺,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園網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
三是打造內容積極向上的網頁或網站來開展生動有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學生主體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應自覺學習網絡素養知識,培養自律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明是非、辨真假,不斷提升網絡道德素養和網絡法律意識。
3.保障層面:強化培養,建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創新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斷提升育人主體的綜合素質。一是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高校教師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研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弘揚主旋律,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以德施教。
二是加大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和教學資源眾多,但由于一些教師的信息素養不夠強,造成教學質量低下等問題。因此,應重視對高校教師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網絡工具的應用能力,創新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如推廣“學習強國”APP等平臺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
同時,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作用,運用網絡技術來宣傳先進理論和先進文化,如大學生黨支部和高校共青團組織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宣傳黨建知識,引導大學生提升黨性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
三是建立一線專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包括專職輔導員和網絡素質與政治修養較高的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擔任校園網絡平臺的管理者,維護校園網絡平臺的先進性,引導學生傳播正能量,在主導校園網絡輿情上及時發揮作用。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渠道和新內容,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突出網絡思政育人作用是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要以大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挖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內容,突破互聯網技術應用上的障礙,切實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