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明 楊衛景 王宇嬰 李潔

浙江嘉興地處太湖流域,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2008年,陳強根在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成立了嘉興市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經營瓜果、蔬菜種植技術的研發,瓜果、蔬菜、谷作物的種植及銷售,初級食用農產品的收購及銷售和農產品初加工等業務,延展種植、稻米加工、秸稈綜合利用、文旅、農業機械、食品加工等“大米+”全產業鏈,建設有稻米文化博物館,推進大米、糕點、粽子等米制品,公司打響了“欣南湖”和“綠幼康”品牌,推進稻米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該公司是長三角鄉村振興研究院優質稻米新品種新技術綜合示范基地、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糧食高產示范基地和浙江省高品質綠色示范基地,生產的“欣南湖”大米(浙禾香2號)被評為“2022禾城好米”優質獎產品。在稻谷加工過程中,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用高度機械化作業,米粒干凈衛生,達到了國家標準。董事長陳強根從承包57畝土地開始,到現在公司種植面積已超1.8萬畝,從當年不起眼的公司到現在智慧化、產業化公司管理,他在農村廣闊田地寫下了奮斗篇章。
科技種糧,走農業機械化道路
走進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插秧機、施肥機、烘干機、遙控植保飛機等現代農機設備一應俱全,機械化的生產讓農業種植駛入發展“快車道”。2011年,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了800多畝小麥,但在5月的收割季卻連續遭遇40多天的降雨。受降雨影響小麥無法按期完成收割,即使收割上來的小麥也已受潮,最終損失40余萬元。2014年該公司建造了200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第一年晚稻育秧面積就達1800多畝,日烘干量90噸。該公司總經理應超是一位從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走出來的“90后”優秀“新農人”,他積極響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總要求,專注于無人植保機在田間地頭的綠色防控,在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的助力下,應超已經成為“智慧”種田主力軍中的一員,2022年他獲評嘉興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青牛獎”。
“設施農業、信息管理系統、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現代機械化……在嘉職院的三年,收獲實在太大了!”應超感嘆,“我學習到了現代農業技術的管理理念和現代先進的農業機械化,可以讓種植取得突破性轉變。”在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支持下,應超成為嘉興南湖第一個農業植保無人機飛手。插秧機、打捆機、摟草機也相繼被應超開進了田里,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還有效規避了災害天氣對作物的影響。堅定不移地推廣機械化生產方式代替傳統生產方式,讓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種植面積和效益直線上升,目前,該公司已實現全程機械化。“2022年新上的生產線,已經實現了水稻生產從一粒種子到袋裝米的全流程自動化。”應超高興地說。
“目前我們團隊的8臺無人機,只需四到五天就能完成19000畝農田的農藥噴灑。而這在以前,一個工人需要五年才能完成。”應超介紹道。在他的努力下,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近三年優質專用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稻麥糧食復種指數均達98%,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糧食單產高于南湖區平均水平,優質晚稻單產達到1170萬斤。
腳踏實地,拓寬思路謀新發展
應超作為南湖區“農培家”平臺學員,積極參與南湖區“農培家”平臺的多個培訓班,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稻米產業鏈也從原有的糧食育秧、收割、烘干,向末端進一步延伸,實現了大米從一粒種子到生態大米全產業鏈生產。應超堅持走高質量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巧借農民教育培訓平臺,依托現代農業發展技術,采取更加有效的節本、提質、增效等舉措,對綠康農業的資源和要素進行優化整合,從而為稻米全產業鏈提供智能化決策,實現智慧化生產。
他積極與南湖區“農培家”平臺中的上海交通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名校的師資進行資源對接,把耕地質量作為“第一要素”,堅決提升耕地質量,結合市場調研和產業發展需要拓思路、謀發展,率先開啟“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益”的發展道路,帶領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走上了農業機械化的轉型升級之路,為糧食生產系上“保險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2021年3月23日,嘉興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年產8.4萬噸優質生態米生產項目正式開工。自此,綠康農業圍繞稻米全產業鏈條正式形成,實現在終端市場打造嘉興人的米業品牌,從種子到稻谷,從稻谷到大米整個產業鏈的徹底打通。
勇擔責任,示范帶動共同致富
通過小富帶動大富,也是應超一直以來的追求。在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嘉興市綠康開發有限公司還配備足量的插秧機、烘干機、小型搖控農用植保飛機等設備,成立飛防服務隊,培訓3名專業技術員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從育秧到收割烘干的一條龍服務。作為新型無人植保飛機探路人,應超利用南湖區“農培家”平臺參與省市高研班,帶領合作社社員駕馭12臺新型農用植保飛機為周邊農戶提供標準化高產高效綠色防控等全程服務,帶動廣大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有效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用“訂單種植”的方式帶動了大戶65戶,解決再就業人數56人,輻射帶動大戶180多戶,輻射面積14萬余畝,每年為周邊農戶提供機械插秧1.8萬余畝,提供糧食烘干服務4萬余噸。該公司利用現有生產經營條件的優勢,無償為嘉興市種糧大戶提供優質稻種和技術指導,為找不到工作的殘疾人提供種田的機會,幫助轄區內的低保、低保邊緣等困難家庭實現脫貧脫困,給幫扶對象免費提供種子、化肥、農藥進行造血型救助,還專門劃出30畝地作為“愛心稻田”,產出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全部送給當地困難群眾。每年暑假,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還會邀請學生舉辦一場夏耕活動,等到糧食成熟時再來收割,由孩子自己的名義,將他們收獲的大米捐贈給轄區內的困難戶。
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還以田間為課堂、以培訓為契機、以運用為抓手,利用南湖區“農培家”平臺每年就農機安全教育、水稻栽培及綠色防控技術等方面開展專題實地培訓指導500余人次帶動周邊農戶生產的大米多次獲獎。近三年來,嘉興市綠康農業生產的“綠幼康”稻米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并獲得了“浙江好稻米”優質獎和“禾城好稻米”金獎。
互相成就,農培家里高手輩出
應超是南湖區“農培家”平臺里的眾多“鄉村振興頭雁”們的一個縮影、樣本。據悉,南湖區“農培家”平臺是機關服務品牌,2020年成功創建南湖區機關服務品牌,2022年成功創建嘉興市級機關服務品牌。正是這個在三農領域引領和激勵三農人才凝聚思想共識、匯聚行動合力的平臺,聚焦上下聯動、陣地賦能、名校資源、形式創新、結對幫扶等服務舉措,拓寬培育渠道、延伸培育內涵、提升服務成效。
一是搭建成長平臺,促進隊伍建設。南湖區按照“統籌、創新、提質、共享”的思路,搭建科研院所、鄉鎮成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科技示范基地、田間農民學校等教育培訓資源共享互通平臺,積極引導和推動三農人才優勢,促進三農隊伍建設。
二是突出培訓需求,推動提質增效。南湖區圍繞農業生產、農村生態、農民生活,以滿足三農需求為導向,著力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從任務型向服務型轉變,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從灌輸式向參與式互動式轉變,更好滿足農民多樣化學習需求,以“培訓班搭臺·農產品唱戲”等創新培訓形式實現頭腦和口袋雙重共富。
三是強化激勵機制,提升內生動力。南湖區不斷強化激勵機制,多次遴選“學得好、干得好、帶得好”的學員積極參與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大賽,激發創業創新熱情,提升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近三年,南湖區“農培家”機關服務品牌分別選送了高磊燕、陳慧春、張強、應超等農創客代表嘉興市參與了省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均獲得了喜人成績。
“說起‘農培家,那里真的像我的家一樣,一起培訓的同學也好像成了我的家人。都是做農業的年輕人,彼此之間都能理解。‘農培家的培訓內容也能讓我真正學得會、用得上。”應超滿懷感恩地說到。談起自己團隊的未來,應超更是信心滿滿:“2023年,我要帶領我的機械化隊伍,擴大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打造一條更好的稻米產業鏈,讓更多的人吃上優質大米。”
(作者單位:1.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2.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