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風玲


山東省殷巷鎮殷巷村以黨建引領“三變改革”為抓手,2019年村黨支部領辦四楊莊園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殷巷街北首,占地560余畝。四楊莊園分為果品生產區、農業景觀區、農業體驗區、休閑聚集區、村民服務區五大功能區,種植有京玉紅嘴白桃、中秋紅蜜、油蟠7-7、黃金蜜1號、黃金蜜4號、冬桃等18個品種的桃,以及秋月梨、黃寶石梨、全紅梨、丑梨等4個品種的梨。合作社開啟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的新征程,逐漸描繪出殷巷村村民心中的“夢想田園”——四楊莊園。
整合資源變有效資產
過去的殷巷村是傳統的糧棉種植區,村民近1700人,土地卻不到1350畝,人多地少,產業短缺,村集體賬面資金匱乏,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剩下村民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2015年村黨支部進行調整,時任村支部委員的張廣軍被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張廣軍便和村“兩委”成員琢磨起了“致富經”,研究如何向土地要產業、向產業要效益。通過與村里老黨員、青年人交流探討,最終將“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力發展果樹種植”作為主攻方向,并在村支部大會上向全村群眾詳細介紹了這一發展理念。隨后,張廣軍便踏上“取經之路”,跑遍了山東大大小小16個城市,最終在日照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寶貝”——映霜紅冬桃。通過功能區的合理設置,合作社流轉土地,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集特色果品種植與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四楊莊園”,探索出一條村集體經濟與村民的共富雙贏之路。
強化環節,實踐出真知
在確定目標產業,統一村“兩委”和群眾的想法后,進行大規模的果品園區建設,殷巷村沒有任何經驗。“沒有經驗可借鑒,那就干出經驗來;沒有模式可照搬,那就創出模式來。”張廣軍在村支部大會上說的話,今天回憶起來仍然擲地有聲。對果樹“零經驗”、小步快跑或是一步到位,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打造一個“試驗田”才是最佳手段。2016年殷巷村將村內60余畝閑散土地進行平整,規劃建設了“十里桃園”基地,在建立基地過程中,選派人員參加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實地指導,同時前往外地參觀學習。
村“兩委”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黨支部牽頭統一采購果苗和肥料,把村集體土地分包給10個農戶自行管理。“十里桃園”基地模式有利也有弊,好處是易起步、村級資金壓力小,弊端是管理不統一、村集體參與度低,產業集聚效益和帶富能力較弱。
2017至2019年,“十里桃園”基地實現了產量、效益連增,徹底消除了群眾的疑慮,喚醒了全村村民參股入社的熱情,也為四楊莊園建設趟出了路子。這種模式的效益如何?張廣軍算了一筆賬,560畝土地種植糧食作物,每年毛收益不到180萬,2022年果樹第一年進入初果期,便產生經濟效益350余萬元,翻了將近一番。另外,按照市場每棵果樹500元的價格計算,4.6萬棵果樹折合約2300萬元,加上投資178萬元建設的冷庫、分揀車間及購置的拖拉機、水肥一體化等機械設備,合作社現階段的固定資產達到了2478萬元。
“三變”改革結碩果
殷巷村黨支部綜合各方因素,決定采用“村集體+農戶”的模式,來破解啟動資金短缺的難題。為充分保障合作社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運行,經過全體社員討論,四楊莊園合作社將“開放式資金池、浮動式投入量、穩定式分紅比”作為基本運作原則,寫入合作社章程。
開放式資金池——主要采用“原始股”和“再投入資金”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四楊莊園基本功能建設過程中,第一年將每畝土地折合10股,每100元錢折合1股,每人最高限購100股方式,將土地和資金折量為“原始股”參與分紅。這充分調動起村民手中的存量資金,又保證了村集體成為合作社最大股東。第二種方式是在四楊莊園后期旅游、服務等功能開發過程中,通過吸納政府、社會和本村群眾的“再投入資金”,實現建設資金補全、民間資本激活、運營資金保障長效。
浮動式投入量——合作社用于生產發展的投入資金,由合作社管委會根據總體“資金池”剩余資金量、年度純收益情況,并結合園區下年度建設基本需求,視不同情形浮動確定。以2022年為例,年度總體收入350萬元,減去100萬元用工費、56萬元土地流轉費用、46萬元分紅費、50萬元基礎設施及其他20萬元日常支出費用外,2023年度可投入資金量約為78萬元,若年度投資金額超出78萬元,可從剩余“資金池”適當進行補充,以保障合作社運營資金的循環。
穩定式分紅比——合作社在提取年度收益的“三金”之后,為社員進行保底分紅,并根據年度收益情況,適當上調分紅比例,真正實現入股資金能增值、入社群眾享紅利。在具體操作中,四楊莊園以20年為土地流轉周期,并根據果樹種植特性,第1、2年只發放土地流轉資金,不進行股東分紅,第3年果樹進入初果期之后,連續17年進行分紅。每年的分紅比例按照入股資金的10%、30%、50%分紅比例進行分檔,其中10%為保底分紅,30%、50%檔主要結合下年度投入量、本年度產出效益確定,也作為合作社的每年述職大會的奮斗目標。另外,年滿3年后村民退股自由,20年流轉周期結束后,合作社還會將全部本金退還,真正實現了村民一次入股、長期穩定有收益。
合作社怎樣建,才能保障全體社員共同致富,入股分紅不落一戶、不落一人是村支部定的總基調。2018年底,趁著外出人員返鄉過年之際,殷巷村召開了為期3天的全體村民入股入社動員大會。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面對各種疑問,村“兩委”一一作答、一一承諾。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十五,村“兩委”沒有一人在家過年,全部登門入戶做工作、講政策,最終使得全村420戶、1680人全部入股,真正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入股入社率。背后是全村老百姓的殷切希望,面前是許下的“致富”承諾,殷巷村村班子把所有精力都撲在“四楊莊園”上,也用實干和汗水收獲了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幸福果”。
傳統莊園舊貌換新顏
村集體能增收。殷巷村黨支部將“領”字貫穿領辦合作社始終,村黨支部書記張廣軍依照法定程序成為了理事長,“村‘兩委成員+黨員代表”作為骨干參與合作社工作,“黨旗紅”成了合作社的基本底色。由于在參股比例中設置了群眾最高參股上限,村集體成為合作社的最大股東,入股的土地和資金占到全部資金的12%以上,這樣既能保證村黨支部在合作社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中有了“話語權”,又能在村莊建設和發展中有了“富裕錢”。從2021年開始,村集體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公益事業——生產路改造、排水溝建設、大學生考學獎勵等,村支部在群眾中的威信立起來了,起到了良好的村莊治理效果。
村民能致富。合作社平常工作中,全權由四楊莊園管理委員會運作,果樹種植、生產經營、銷售各個環節都不用村民費心費力,本村群眾做生意的做生意,上班的上班,打工的打工,只需要年底領土地流轉金。通過以上運作,解決了在外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也使部分村民轉身成為“三金”農民,也就是流轉土地拿“租金”、參股入社拿“紅金”、失地農民變社員賺“薪金”。村民白作香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將3畝土地和5000元現金入股合作社,在2022年底拿到了3000元土地流轉費、500元分紅和4萬多元的勞務費用。
外出返鄉青年劉德強作為殷巷村“兩委”成員、四楊莊園技術管理人員,以及專業合作社大股東之一,在合作社建立初期,積極參加縣農廣校組織的各項農業技術培訓,并把所學的知識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為四楊莊園建設開了好頭。2022年他的薪金和績效獎金也達7萬元。“雖然這里剛起步,工資可能沒有外面的多,但懷著建設家鄉的情懷和對四楊莊園發展信心,我相信四楊莊園會真正變成殷巷村的‘夢想田園!”
實干終有收獲,奮進才會完成目標。四楊莊園合作社先后獲得山東省省級示范合作社林果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市級示范組織、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榮譽稱號。
“眼下,全縣吹響了‘三變改革沖鋒號,我們干勁更足了。”張廣軍激動地說,合作社將按照“三變”改革要求,圍繞四楊莊園二期建設,發展新的合作主體,拓展園區的研學游功能,形成產供銷一體經濟,發展鄉村農旅、文旅、康旅,建設特色民宿,為商河縣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商河縣殷巷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