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 于艷潔 張伯平



近年來,天津市靜海區農廣校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高素質農民固農”的要求,認真抓好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緊密結合高素質農民的實際需求,堅持就地培養和吸引提升并重,不斷創新培訓形式,鞏固拓展實踐實訓基地,逐步提高他們的從業能力和水平,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一、抓好培育對象,精準滿足需求
圍繞解決農業發展后繼乏人、“誰來種地”等問題,結合本地區主導產業開展需求調研,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高素質農民遴選標準,重點從村兩委班子成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干、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返鄉創業創新者、農業服務人員中遴選年齡在16-60周歲的從業人員,建立培訓檔案,完善培育對象庫,讓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的農民優先接受培育。
二、抓好師資選聘,打造專家隊伍
從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單位選聘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專家教授,從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選聘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的“土專家”,打造以高校教授、農技專家和“土專家”為核心的師資團, 建立高素質農民師資庫。采取財政補貼和創收分紅形式,運用“1+N”模式,即1名專家教授指導一位“土專家”,一名“土專家”結對幫扶多名高素質農民,打造無縫銜接的保姆式培育鏈條。同時,加強師資庫的管理,不定期開展師資培訓,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對入庫師資嚴格進行考核評價,實行動態管理。
三、抓好訓賽結合,提升技能水平
結合本地區實際,為提高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技能,探索建立以賽促學、以賽促訓、異地培訓的培育模式。通過開展技能大賽,激發了參賽學員學技能、用技能的熱情。通過異地培訓,開闊了學員的視野,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使培訓更具有吸引力。如聯合靜海區西翟莊鎮民強農機服務合作社承辦了天津市第三屆農機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通過競賽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推動和促進了農機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承辦“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賽,通過理論競賽,使學員更全面掌握了機具的使用、維修、保養等;通過實踐操作,大大提升了學員應對復雜作業環境的操作技能。此外,還赴薊州區進行異地實訓,學員們參觀薊州區華昱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薊州區大坤農機合作社、薊州區桑田梓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基地,進行拖拉機作業操作訓練,了解農業生產新模式,學習交流先進生產理念,為實現農業增產、增值、增效,提高農業綜合收益探索出了新方向。
四、抓好基地建設,提高示范帶動效益
一是建立完善實訓基地。依托產業園、創業園區、職教成人學校、農民合作社等,全區設立了10個培訓基地,認定了 7個中專學歷教學點。圍繞設施農業、新技術、新設備、新機具等重點項目,實施了10項科技攻關、示范推廣項目,推廣新技術10余項。通過科技項目的實施帶動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這些基地各有特色,培訓配套設施齊全,在新品種、新技術及信息農業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二是利用農民合作社鞏固拓展實訓基地。靜海區民強農機專業合作社、港河灣農機專業合作社、美麗家園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谷豐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農豐農機合作社和靜海區良種場被評為市級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基地先后承擔了30余項農業試驗示范項目,加大了實用人才的培訓頻次,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覆蓋面有了質的發展,學員通過開展實踐操作、能力拓展,快速提升了生產組織能力和技術技能水平。
五、抓好方式創新,提升培訓效果
一是優化課程設置。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立了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能力拓展課,逐層遞進。根據不同產業不同服務類別,分類確定培育對象、設置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標準和考核要求,開展精細化培訓。二是豐富培育方式。積極搭建交流平臺,針對不同培育對象,采取課堂教學、線上學習、模擬教學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育。依托培訓班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強學員和教師之間互動交流,組織農技專家開展跟蹤指導服務。開展高素質農民在線遠程教育培訓、職業農民網絡課堂,采取課堂教學與實地考察相結合、交流討論與實操演練相結合、線下學習與線上分享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各取所需、互補互利。
六、抓好管理服務,落實六項制度
一是落實行政主管部門第一課制度。通過第一課使參訓學員,提升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認清了高素質農民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珍惜來之不易的教育培訓機會,增加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積極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是落實開班申請制度。每個班級都實行開班申請制度,落實好課程、課時、師資、實訓基地等,建立完整的教學計劃,提高培訓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落實臺賬管理制度。培訓的各個環節建立完整的臺賬,明確基地負責人對培訓班臺賬的真實性負責。四是落實在線評價制度。實現培訓班次和學員信息100%上網,組織做好在線評價,更好了解培訓效果,加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五是落實培訓效果考核制度。對學員課堂表現、學習任務完成、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掌握情況進行測評,合格者頒發培訓證書。六是落實資金管理使用制度。對項目資金實行專賬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堅決杜絕擠占、挪用資金用于與農民培訓無關的支出,確保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參訓后,靜海區大部分高素質農民學員成長為農業生產經營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公司經理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如靜海區西翟莊鎮順民屯村農民學員徐萬軍通過培訓逐步成長,成為天津市民強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獲得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天津市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稱號。他所在的合作社現擁有各種農機具90臺(套),年作業服務面積達到5.5萬畝,年經營收入300萬元。靜海區四黨口中村周紹印通過培訓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曾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種糧大戶稱號,被評為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
(作者單位:1.天津市農廣校靜海區分校;2.天津市農校;3.天津市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