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昕業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諾丁漢大學,英國 諾丁漢 NG72RD)
現代漢語語言學在名詞配價理論研究方面成果豐碩,而配價理論主要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動詞配價領域,本文結合配價理論領域現有的研究,結合語料,分析了名詞配價的三個層面,期待為推進名詞配價領域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漢語二價名詞配價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環節的指導導向,在生成語義學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二價名詞句法結構生成演算路徑,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教學理論指導以及可視化的教學步驟。
價載體可以視作一個核結構,核結構在其周圍的外圍軌道上張開了一些語義空位,配價成分被核結構吸引,出現來填補這些語義空位,從而實現核結構的語義完足。格語法理論認為,依據核結構(價載體)與配價成分結合的緊密程度,出現在核結構外圍軌道上的成分可分為域內成分和域外成分,域內配價成分與價載體的語義聯系緊密,故價載體指派給域內成分的語義格為核心格,常見的核心格有施事、受事等;域外成分與價載體的語義聯系松散,故價載體指派給域外成分的語義格為外圍格和環境格,常見的外圍格為與事,常見的環境格有處所格、時間格等。核心格與外圍格是處于價載體支配下的結構成分,計入價量的計算;而環境格不是處于價載體支配下的成分,又名非結構成分,不計入價量的計算。如圖1示:

圖1 價載體和補足語的語義關系圖
配價實質上是一種語義范疇,決定配價的是詞語的詞匯意義。關于配價成分價質的界定,本文采取寬式定義:詞、語、復合結構、從句都可以算作價載體的配價成分。價是一種性質,價載體根據其詞匯意義關聯其他不同數量、不同性質成分的語義性質為價載體的價。
決定配價的是詞語的詞匯意義。這一推論是認知心理學基礎,人類的記憶是呈現模塊化、區域化的。客觀現實碼化為心理現實的過程其實是模塊化的過程,這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基礎。反映到詞匯意義之中,詞匯意義蘊含的是一個語言情境、事件中經過概括化的事物、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樣的概括是極度凝練的,舍棄了非必要的環境成分與邊緣元素,在詞語到句子的實現過程中,詞語內部意義結構中蘊含的語義空位,在句法層面都是可填充、可找回的。或者,造句的過程其實是詞法平面到句法平面的語義擴散激活的過程。此外,應注意配價是詞語義項的配價,詞語不同的義項的配價語義結構和句法表現的差異很顯著。
到此為止,本文界定了價的性質及其基礎,定價的標準和方法。本文選取一定的現代漢語二價名詞作為樣本,在此基礎上展開研究,努力從邏輯配價、句法配價、語義配價三個平面建立二價名詞的配價系統。
謂詞派生為名詞,名詞的價量是否全部繼承相應謂詞的價量? 比如動詞“建議”是二價的,支配施事格補足語和受事格補足語,名詞建議也是二價的,支配施事格補足語和受事格補足語。本文找到了繼承規律的例外,這些例外還呈現出一定的系統性和規律性,本文總結為謂詞派生名詞的補足語語義格降級與價量損失規律。
以動詞“團結”為例。團結本是二價動詞,支配施事格補足語和對象格補足語,比如:(我們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我們應和民族資產階級)團結起來。名詞“團結”的語義結構和句法表現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團結,大發展(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團結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在名詞“團結”的語義統攝下,補足語主客體的界限被抹平了,主客的對立很模糊。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團結”一句中,五十六個民族都在團結的語義統攝下,五十六個語言成分的語法地位是平等的,其內部互相之間的語義互動關系也是均勻的,任何民族之間團結的程度都是近似的。這樣,在名詞“團結”的語義統攝下,本來的施事格和對象格都降級為了與事格,施事和對象為核心格,與事為外圍格。相應地,名詞“團結”支配的補足語也只有一個,價量為一價,“團結”給其補足語指派的語義格為與事格。這是謂詞派生名詞的補足語語義格降級與價量損失規律。
除“團結”之外,“合作、討論、來往、談話、配合”的派生也體現出這樣的規律,這類謂詞是一個數量不多的封閉類,其內部成員大多都滿足“雙賓及物動詞,三價”這一條件。本文認為,這也是為什么漢語中有大量三價動詞而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三價名詞的理論依據。因為謂詞派生名詞的補足語語義格降級與價量損失規律的限制,謂詞派生名詞的價量發生了損失,因而漢語中沒有三價名詞。
二價名詞內部語義結構分析。配價語法本是以謂詞為核心的語法,探討動詞與其支配成分之間的句法語義關系。因而,二價動詞的內部語義結構可以視為句法結構的倒映——述謂結構,又名動核結構:元型施事+動詞+元型受事。那么,現代漢語二價名詞內部語義結構分析是否可以借鑒動詞配價語法的成果呢? 本文認為,二者的語義結構有區別,名詞語義結構處理為降級的述謂結構難以反映二價名詞的語義全貌。因為,二價名詞支配的補足語的語義互動關系不僅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補足語的語義格不僅是元型施事與元型受事的二元對立關系。上文對“討論”一詞的分析使我們得出了討論的語義結構式:討論(與事,范圍),“討論”指派給其2個補足語的語義格都在元型受事格范圍內。
因而,采取降級述謂結構分析二價名詞的內部語義結構是不全面的。本文依托二價名詞語料庫,對二價名詞補足語的成分做出分類,對二價名詞做出次分類并逐一分析各詞類二價名詞的語義結構,配位方式和句法表現,努力全面地概括二價名詞的語言面貌,從而為二價名詞的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套形式化的演算程序。
邏輯配價是超語言的性質,詞義是決定邏輯配價的基礎,在詞義基礎上產生的空位為價,某個詞的詞匯意義含有的空位數等于價數,邏輯配價是以認知語義為基礎的配價。
圍繞邏輯配價這一主題,本文提取了樣本名詞的元語義成分,劃分為5大類語義類聚。根據格語法對于價載體與補足語語義關系的界定,對補足語的意義類別做出分類,可分為基本的兩大類,主體格補足語和客體格補足語。其中,在主體格補足語中,根據自主或非自主,動作行為主體或感知事件主體,有生或無生,意志活動或非意志活動4對語義特征進一步往下劃分,得到了二價名詞主體格補足語的4個次類,分別是施事、感事、行事、當事。在客體格補足語內部,根據主動參與或非主動參與,動作行為客體或感知事件客體,比較或非比較,對象或范圍4對語義特征進一步往下劃分,得到了二價名詞客體格補足語的4個次類,分別是與事、對象、范圍、參考。在此基礎上,根據價載體與兩個補足語分別的語義關系,總結歸納了二價名詞的8種語義結構式。
二價名詞語義類聚,本文依據元語言成分對二價名詞進行語義類聚分類,共分為五個大類,分別是:1.情感認知類,2.態度行為類,3.活動類,4.損益類,5.評判類。一部分多義二價名詞是跨語義類聚的,多義詞的多個義項分別表達不同的語義,褒貶義、語義風格都有一定的差別。其實,對二價名詞語義類聚的分類涉及配價基礎的問題,配價是建立在詞的義項一級語義單位上的,因此,多義詞往往跨配價語義類,由句式臨時賦予詞語的新的意義也會改變詞語的配價結構。
補足語的意義類別,本文借鑒格語法和論元理論的研究成果,分類二價名詞支配的補足語,根據其與價載體的語義關系,共可分為8類:
施事:自主性的動作行為發出者,格標:K=0。感事:自主感知性事件主體,格標:K=0。行事:事件中無生命的執行者或引發者,格標:K=0。當事:執行非意志活動的有生主體,格標:K=0。與事:動作行為的非主動參與者,損益的有生客體,格標:K=對,針對。對象:心理活動以及感知行為的對象和目標,格標:對,對于。范圍:施事者有意識活動中所涉及的范圍及其他事件所關涉的方面,格標:K=0,對,對于,關于,在……方面,在……上。參考:進行比較的客體,格標:K=比,和,與(和)……之間,離。
在二價名詞補足語的8中語義格中,施事、感事、行事、當事可以看作主體格(proto-typicalagent)的范疇;與事、對象、范圍、參考可以看作客體格(proto-typicalpatient)的范疇。對主體語義格的劃分,主要參考了有生和無生,有意志活動和非意志活動,自主性和非自主性這3對語義特征進行劃分。客體格是與主體格對立的概念。
詞匯意義是決定配價結構的基礎,價載體的詞匯意義和內部語義結構決定了其價質與價量,價載體是支配成分,賦予填補語義空位的補足語成分以一定的語義格,在上文對二價名詞語義類聚和補足語語義格分類的基礎上,這里提出二價名詞的八種語義結構式:N2(感事,對象),N2(施事,與事),N2(施事,對象),N2(與事,范圍),N2(施事,范圍),N2(行事,對象),N2(當事,參考),N2(行事,參考)。在中心的二價名詞為占據語義空位的不足語,分別指派與一定語義格對應的成分。
以“經驗”為例展示句法合并同類項與過濾非常規項的步驟和過程。
第一步,過濾釋義性成分,比如,初出茅廬:缺乏經驗,得到第一批樣本。第二步,合并同類項,述賓結構“動詞+經驗”合并為一類,定中結構“什么的經驗”合并為一類,主謂結構“經驗怎么樣”合并為一類,得到第二批樣本。第三步,過濾與本文二價名詞研究無關的非常規項,例如,這是極可寶貴的經驗,得到第三批樣本。
在此基礎上,根據補足語的形式類和語序劃分句式,比如,定中結構內部可劃分出NP經驗(生活經驗)和VP經驗(創作經驗)。得出如下結果,V+(NP2/VP+N2),V+(Cl+的N2),NP1+V(形式)+VPN2,NP1+對VP+V+N2,(NP2/VP的N2)+AP。
匯總研究樣本,以補足語形式類為參數一,由此得到20種相應的句式,這20種句式分別是:
句式1:NP1+對NP2+V+N2
句式1變式1:對NP2+NP1+V+N2
句式1變式2:NP2+NP1+V+N2
句式2:NP1(VP)對NP2的+N2+VP
句式2變式1:對NP2+NP1的N2+VP
句式2變式2:NP2+NP1的N2+VP
句式3:NP1+對NP2+N2+VP
句式3變式1:對NP2+NP1+N2+VP
句式3變式2:NP2+NP1+N2+VP
句式4:對NP2的+N2+V(了)+NP1
句式5(使動句):對NP2的N2+使/令/讓/促使+NP1+VP
句式6(是字判斷句):NP1對NP2的+N2+是+VP
句式7:NP1+V(了)+NP2+N2
句式8:NP1+V+對NP2+的+N2
句式8 變式:對NP2+的+N2,NP1+VP
句式9:NP1+對NP2+V(形式)+N2
句式9變式:對NP2,NP1+V(形式)+N 2
句式10:NP2+V+NP1+的+N2
句式11:NP1+V+對NP2+的+N2
句式12(祈使句):V+NP1+對NP2+的+N2
句式13:NP1+V+(NP2N2)
句式14:NP1+在NP2 方面/在NP2上/關于NP2+的+N2+VP
句式14 變式:NP1+VP(補足語)+的+N2+VP
句式15(是字判斷句):NP1+在NP2方面/在NP2上/關于NP2+的+N2+是+VP
句式16:NP1+在NP2 方面/在NP2上/關于NP2+V+N2
句式17:(是字判斷句):NP2+是+NP1+的+N2
句式18(比較句):NP1+和/離/比+NP2+(之間)+V+N2
句式19(比較句):NP1+和NP2+(之間)+的+N2+VP
句式20:不規則句式:俗語類。例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根據名詞與動詞之間基本的邏輯關系——主謂關系(N-VP)和述賓關系(VN),二價名詞句式可分為最基本的2 類:主謂句,述賓句。
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句法構成成分數量和性質的復雜程度,構句成分的添加和缺失,可進一步分類。二價名詞參與的句型與根據句法成分分布狀況劃分的句式如下:1.主謂句:(1)主—狀—謂;(2)話題主語句;(3)主謂謂語句(主—主—謂);(4)定中復合結構作主語的主—謂句;(5)并列復合結構作主語的主—謂句。2.述賓句:(1)雙賓句;(2)比較句;(3)是字判斷句。3.祈使句。4.使動句。主謂句(1)(2)(3)句型之間有互動關系。話題主語句是“主—狀—謂”句型中作狀語的介引成分上移,語序發生變化后的結果。主謂謂語句是話題主語句中介詞缺省,被介詞引導的部分話題化的結果。此外,在各類語義結構式中二價名詞對句式的選擇不一,因而句式的分布在各語義結構式之間也不均勻。某類語義結構式對某種句式的親和力比另外的語義結構式對該句式的親和力大。比如語義結構式七八對句式18、19的親和力極強,別的語義結構也很難進入句式18、19(比較句)之內。相比之下,所有的語義結構都可進入“主—述—賓”句型中。在一種語義結構式內部,詞語之間的句法表現也有差異。謂詞派生名詞其名詞化程度有大小,名詞化程度大的謂詞派生名詞和名詞的句法表現接近,可以在動詞后獨立做句子的賓語,名詞化程度不完全的謂詞派生名詞一般只出現在形式動詞(進行、予以、加以、作出)后做賓語,名詞化程度最小的謂詞派生名詞往往只和“的字結構”共現,做“的字結構”修飾的中心語。
語義配價研究的是補足語在語義上是否與價載體兼容。比如,“他住在柏林”與“橋住在柏林”,二者在句法上都是合法的,在語義上動詞“住”要求主體補足語應滿足(+有生)、(+述人)的語義特征,因而,“他住在柏林”是合理的,“橋住在柏林”在語義上是矛盾的,不合理。應注意的是,邏輯配價是以一種超語言的認知層面,語義配價則是個別語言的層面,語言習慣決定價載體和搭配補足語的范圍。
價載體與補足語之間,句型結構義和詞語的詞匯意義兼容與否,決定了一個結構上合法的句子語義上是否合理。在語義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本節討論價載體與補足語之間的語義選擇限制關系。
在句法配價的部分,從話題主語句到主謂謂語句,介詞引導的成分一部分可以作主謂謂語句的大主語,完成話題化的轉化,如:對這件事老張有意見。這件事老張有意見。而一部分在介詞引導下的成分則沒有話題化的轉換資格,如:對美術孩子們產生了興趣。美術孩子們產生了興趣(錯句)。那么,什么成分有成為話題的資格而什么成分沒有呢?經過對大量話題主語句和主謂謂語句的分析,本文發現,主謂謂語句的大主語都有(+定指)的語義特征。因而,美術這類泛指成分沒有話題化轉換的資格,無法做主謂謂語句的大主語。因而,“美術孩子們產生了興趣”這樣的句子不成立。
與此類似,有配價要求的二價名詞,一部分詞語可以填補其語義空位,做補足語,而另外的一些詞語和結構則沒有做此類二價名詞補足語的資格。另外,句型結構對補足語也有選擇限制,句式義制約詞義。還是以N2(行事/當事,參考)語義結構為例,行事與參考或當事與參考一定是一對可比項,如地點和地點,人和人,若不滿足這一限制條件,則任何一項補足語都無法進入主—述—賓句型結構的比較句中。句子結構合法但語義矛盾,故不成立。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義配價規則的負遷移往往是造成外國學習者語法錯誤的動因之一,另外,漢語學習者從詞法到句法的跨越過程中,一個詞應和什么詞搭配表達合適的意思是學習的困難之一,也是對外漢語教學應重視的問題。
漢語配價的三個層面的辯證關系是,一個層面和一個層面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上一個層面蘊含下一個層面的決定因素,而下一個層面又區別于上一個層面,產生一些變異,有一定的靈活度。句法配價在邏輯配價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同時又不完全一致,語義配價在合句法規則的先決條件下進行,同時又有一些靈活的語義變化。在上文討論的基礎上對漢語二價名詞的配價結構與配價形式做出總結,借鑒生成語言學理論中的語義是生成性的、句法是解釋性的基本觀點,得出漢語二價名詞配價的生成演算公式,對可視化的對外漢語二價名詞教學語法演算提供語言以及數理邏輯框架的參考。
泰尼埃爾認為,補足語和動詞在語義上構成一個整體,據此推論,詞義所含的語義成分在句法層面上應有相對應的成分,形式與意義是相互驗證的關系。在這個結論上,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漢語二價名詞的基礎語義結構在句法層面應有對應的形式,反之,一定有一種句法形式可以適應漢語二價名詞全部的語義結構,全面地覆蓋8種二價名詞的語義結構式。為了驗證這一理論,本文統計了句法配價部分全部的語料,分析了各種句型、句式在對應的8種語義結構中的出現頻率,見附錄二附表。
根據表格數據統計的結果,2 中形式可以適應全部8種語義結構,分別是主—述—賓,定中結構作主語的主—謂句,因為主—述—賓句型的述語類型眾多,含(+有)類動詞,形式動詞,動詞,語義類型多樣,而定中結構作主語的主—謂句主語內部表示二元關系的詞唯一——“的”。因而,本文認為,二價名詞的基本語義結構是“NP1VP+格標記+NP2+的+N2”。
在此基礎上,二價名詞的句法生成演算公式如下所示。

圖2 二價名詞句法結構生成演算圖
截止到補足語形式類選擇是二價名詞生成公式深層語義結構的實現過程,從補足語形式類選擇到最終生成表層語句的過程為表層句法結構的實現過程。詞語的詞匯意義是決定邏輯配價的基礎,價載體在其周圍張開空位,在詞義基礎上產生的空位為價。詞語的詞匯意義是生成的起點,根據詞匯意義可得出語義表達式。以二價名詞“興趣”為例:
第一步,詞典釋義:表達對某事某物或某種活動喜好的情緒。
第二步,在詞義的此處上推導語義表達式“某人對某事某物或某種活動的興趣”,介詞格標記為“對”。
第三步,得出語義結構式“NP1+對+NP2的興趣”。
第四步,在此基礎上,謂詞有3種選擇。第一種插入基本語義結構式的頭部,形成祈使句,如:培養NP1(孩子)對NP2(美術)的興趣。第二種,謂詞插入基本語義表達式的后部,形成主謂句,如:NP1(孩子)對NP2(美術)的興趣很濃。第三種,謂詞插入基本語義表達式的中部,取代結構助詞“的”,形成述賓結構,如:NP1(孩子)對NP2(美術)有興趣。比較特殊的兩種狀況是,“使”取代“的”形成使動句,判斷動詞“是”取代“的”形成是字判斷句。
第五步,選定句式之后,語義生成已經完成,該進入解釋性的表述環節了。如果選擇的是主謂句“NP1 對NP2 的興趣+謂詞(濃)”,為補足語NP1選擇形式類,名詞性成分孩子,為補足語NP2 選擇名詞性成分美術,則生成“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很濃”;為補足語NP2選擇動詞性成分“下棋”,則生成“孩子對下棋的興趣很濃”;為補足語NP2選擇動賓復合結構“鍛煉身體”,則生成“孩子對鍛煉身體的興趣很濃”;為補足語NP2選擇小句“在路邊和小朋友們一塊兒玩耍”,則生成“孩子對在路邊和小朋友們一塊兒玩耍的興趣很濃”,不一而足。
第六步,語義配價復核,看看補足語的語義是否和價載體兼容。以“興趣”為例,“興趣”要求其感事格補足語NP1滿足(+有生)(+述人)的語義特征,因此“貓貓狗狗對吃飯的興趣很濃”這類句子語義矛盾,不合理。
第七步,基礎句式經過語序調換、介詞格標記缺省這一系列語法過程可產生多種變式句式,令語言表達更加多樣化。還是以“興趣”為例,“興趣”的基礎句型為定中結構作謂語的主謂句以及主—述—賓句型。“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很濃”,語序調換后變為“對美術,孩子的興趣很濃”。結構助詞“的”缺省之后變為“孩子對美術興趣很濃”“對美術孩子興趣很濃”。“他對下棋有興趣”,語序調換后變為“對下棋,他有興趣”,介詞格標記缺省后變為“下棋他有興趣,(游泳他沒興趣)”。
第八步,最終的結果,是生成表層語句。
本文在界定“價”的性質和基礎上,在邏輯配價提出了名詞的價量損失與語義格降級規律,在句法配價部分總結了漢語二價名詞的句法表現,提取出了八大語義表達式,在語義配價部分針對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分析了語義配價的靈活性。在邏輯、句法、語義三大配價層面的基礎上,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結合生成語法理論提出了針對二價名詞教學的句法生成演算公式,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