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松辰 金薇薇 占建國



關鍵詞:輕量化 精細化 設計創意 竹坐具 創新策略
引言
盛唐出現了專門供垂足而坐的簡易凳與墩等“古坐具”,入宋,中國人不再青睞于席地低坐,坐具開始肆意發展,竹坐具打破秩序禁錮,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意識的不斷跨越式發展,人們不再堅持單一化的形式美取向,對于傳統造物的體驗情緒愈發前衛與大膽,自由、隨性、突破等設計理念也被引入了當代竹坐具的設計實踐中。傳統造物技術與當代設計思想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能夠發揮相互補充、互為作用的組合形式。當代竹坐具的設計有著鮮明的表征,從實踐來看,“輕與巧”是其最為熱烈的設計需求,這種基于傳統造物在當代設計語境誕生的新物對于市場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并非當代所有竹坐具都能夠開拓一種有效的設計路徑。因此,本文基于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從建構學的角度,解析當代竹坐具設計中的材料需求、使用形態、制作工藝等維度,探索適用于“輕”與“巧”雙重表達的當代竹坐具的創新設計策略。
一、“輕與巧”的概念辨析
本文的“輕與巧”是復合的概念。參照《漢語大辭典》,“輕”有以下三種基本含義:一是物體的重量大小,與“重”相比;二是靈活、敏捷;三是,不費力的,沒有壓力的?!扒伞庇幸韵聨追N基本含義:一是靈巧、巧妙;二是精致、美妙;三是靈動、神奇。因此,“輕與巧”在當代竹坐具的雙重表達語境下,主要是有克重的輕量化、設計的靈動性、構思的巧妙化、質量的精致化等方面含義。本文研究也參考了國內其他學者在探討竹材與設計表達的研究,如王斌輝(2004)探討了坐具的使用材料對于設計造型的影響,提出了未來坐具設計的多元化取向。周冶[1](2019)討論竹板集材與竹片在坐具設計中的表現效用,著重討論了薄竹片的曲面設計優勢。還有從理論來聯系設計實踐的研究,如基于功能可供性(Affordance)[2]、視知覺理論之于竹坐具的設計研究等。
同時,本文的“輕與巧”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肖祝(2018)[3]所提出的視覺形態的三維形式—顯輕隱重、觸輕逸形等。本文基于“輕與巧”的概念從物理屬性、視覺表征、環境契合度、制作技藝等方面來解析這種雙重表達的優勢與價值,“輕”“巧”化的全局思維貫穿整體設計過程,從材料、結構、織理以及模塊化(預制化)等方面來展開研究。
二、“輕與巧”的竹材要求與制作工藝
(一)竹材的使用類型與特性
從竹坐具的制作材料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使用類型:原始竹材(原竹)和竹材人造板(加工材料)。原竹是指直接利用竹子通過手工藝的切割、劃分成絲狀、片狀、塊狀等進行坐具制作。竹材人造板是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對竹材進行處理制成的板狀材料[4],主要有竹材膠合板、竹篾積成板、竹材碎料復合板等。原竹保持了竹材最為原真的狀態(顏色、氣味、觸感),其多以整竹、竹片、竹段等形式進行建構坐具框架,輔以竹條、竹編小件等做圍合或細部裝飾。但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原竹材料多為手工藝制作,耗費周期較長;其次,原竹材料易發生“干縮濕脹”的狀況,對于坐具的連接咬合部位有所影響。
竹材人造板也是以竹子作為主要的制作原料,但是機械加工取代了與原竹傳統的物理人為加工,而且多了化學加工的過程,因此形成了許多的種類[5],如竹集成材、竹膠合板、竹復合板、竹層積材等,同時也有著許多原竹未有的優勢,以竹集成材為例,其主要是通過層積技術的集成材工藝和膠合技術,有效地改善了竹材的各向異性,竹材最大弱點的易蛀易腐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因此,在當代竹坐具的設計實踐中,竹集成材也是使用頻次最高的材料之一,其對應推動竹材的當代化利用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輕與巧”的基本制作工藝
如果探究中國人使用竹子來制作器具(家具)的制造歷史,那么我們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七千年的新時代時期的河姆渡文化,那時就有以竹絲篾片編織的造物技巧[6]。從今天竹坐具的發展來看,制作工藝已經遠超明清時期,竹椅的制造形式也愈發多樣。但是總的看來,其基本的制作工藝還是有跡可循,按照“輕與巧”雙重表達的需求可以分為傳統加工、機械加工、化學加工三種類型。具體來說,一是針對傳統技藝的再生形式;這一種比較好理解,傳統技藝來制作竹坐具一般都是遵循“六步法”——挑、鋸、挖、烤、編、連。
事實上,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前期準備和正式制作兩個階段。前期準備的階段主要是對于原竹材料的處理,主要是竹材的挑選,因為要考慮的“輕與巧”,所以竹材的選定對于整體設計的影響最為關鍵,正式制作就是確定“線型”的框架結構形式,再結合分片、烘彎、打孔、榫接和并接等傳統技藝組合而成。二是機械加工與傳統技藝結合制造形式。第二種的材料選擇上沒有限制,原竹與竹材人造板均可。機械化加工的優勢在于預制的模塊化形式以及通過聚酯樹脂一體化塑形工藝。連接的方式主要是膠合工藝和少量榫接、繞接等傳統技藝。三是化學加工竹坐具,這種類型主要是為了塑造一種特殊的外觀形式,利用碳化、腐蝕或某類藥劑等方式對竹材進行深加工,進行竹材色彩、結構的處理。還有就是采用硫磺、蠟處理等方法對于竹材進行一個改“性”加工[7],主要為了提升竹坐具的防腐防蟲等功能。
三、“輕與巧”雙重表達的視知覺形式與創新策略
(一)“輕與巧”的視知覺形式
“輕與巧”在產品設計的維度上,涉及結構框架(骨架)、形式美特征、表皮肌理、材料選擇以及設計理念等方面(圖1),有兩層含義:一是復雜的設計通過視知覺轉化表現出“輕與巧”的形式特征,二是簡單的設計表現“輕與巧”直觀感受。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輕與巧”可以看作是一種敢于突破傳統的現代設計思想,具備社會性和設計文化重構的意義。本文肯定傳統造物的匠心與優雅氣質,也吸收現代大膽出新的設計思潮??偟膩碚f,“輕與巧”之于當代竹坐具的設計具備多重的表達含義,不僅是外觀形式上的進步,還有精神認同與審美意識的升華?!拜p與巧”有著“輕姿態”的形式特征,也傳遞著“輕負荷”和“輕壓力”的精神價值。
“輕與巧”的設計理念透過鮮明的視知覺形式在當代竹坐具中建構表達個性的基礎,這個過程中使用者的直接感觀、觸感以及想象力都會受到影響。這與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的圖形區辨和視覺圖像兩個維度有關,所形成的“圖底關系”與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也有關聯?!熬€型”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視知覺最重要的一個構成形式,其基礎形態可以分為“直”與“曲”兩種。“直”是最直接、最簡潔的一種視知覺的建構方式,通過只需要幾條縱橫交錯的直線形式,就可以表達出有著強烈的秩序感和方向性的形式語言?!扒眲t相對婉轉、柔美、復雜,強調靈活性,呈現設計柔和的視知覺體驗。
因此,不同的“線型”特質會給使用者帶來不同的使用感受,配合竹材本身具備的紋理、質感發揮的感知效應則會更為特殊。如果要建立一種簡單理解“線型”的模型,“直”對應“輕”,“曲”對應“巧”。但這樣顯然是不充分的,因為“線型”的可能性遠不止于此。
(二)“輕與巧”的當代竹坐具創新需求
輕與巧”的當代竹坐具創新設計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8]有著一定的契合度。首先在設計過程中,應滿足五種需求中的最低級需要——即基礎的使用功能,這也是馬斯洛所提到的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個體的生存,而這種“生存”對于竹坐具來說,即意味著這個是否滿足“坐具”的屬性要求?!敖Y構安全”需要,強調在設計過程中安全對于結構創新的重要性;“材料創新”則是一種對于使用體驗和歸屬感的尊重;“形式美創新”和“文化象征”都是高階需要,是對于設計文化的精神需求,而是形式美則是最為直觀的外在表達。因此,“輕與巧”的當代竹坐具創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這種創新設計的過程要堅守和把握住最基礎的“坐”的使用功能,進而層層推進4個方面的需求,才能行之有效地設計出符合“輕與巧”“華而實”特質的當代竹坐具(圖2)。
(三)“輕與巧”的當代竹坐具創新策略
當代竹坐具在設計中要實現“輕與巧”的雙重表達效果,主要可以從五個維度進行創新研究。一是設計理念創新。設計理念不再拘泥于“過去還是未來”“傳統還是現代”“感性還會理性”“東方還是西方”,敢于突破空間、時間的桎梏,在努力打造“輕與巧”的創新作品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包容和謙虛的設計哲學,積極吸納與體會優質的設計思想。二是結構搭建創新。在當代竹坐具的設計實踐中已經有著諸多成功的例子表明“輕與巧”的體現不止于本身的領域中,設計師應該放開設計視野,勇于探索其他領域與竹坐具的共性特征。在結構創新的靈感來源中,建筑學是一個很關鍵的領域。拋開建筑體量的大小問題,一把竹椅可以看作是一方小世界,而且這個空間還極其敏感,建筑學宏大的空間敘事能力對于竹坐具自身的結構空間有著很多共通性基因。除了建筑學領域,還有許多學科值得去發掘,以至為竹坐具的設計提供交叉融合的能量。
三是材料使用創新。不同的竹材料有著鮮明的特性,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能夠創造竹坐具的不同氣質。按照目前竹材的發展趨勢來看,在未來,竹集成材雖然不會替代原竹材料的使用形式,但是也會朝著大規模、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更多能夠融合的竹材會加入這個隊伍。四是制作技術創新。目前的制作技術的創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傳統技藝的深度融合,通過數種不同的傳統工藝來實現最終的設計效果,二是依賴于機械加工,機械加工相比于人工來說,容錯率高,誤差小,尤其適合進行大尺度的彎曲工藝和特殊的竹編坐具制作。五是文化表達創新。當代竹坐具“輕與巧”雙重表達有著文化、精神傳遞的功用,設計師在創造“自由性”“開放性”的坐具造型中,實質上就是對于一種無拘束的情緒釋放,這種具有精神附加值的竹坐具設計能夠有效地引起使用者的共鳴。
四、“輕與巧”的當代竹坐具設計實踐評述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四杰”之一的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Van der Rohe)設計了著名的密斯椅,按照他的看法,設計椅子要面對“無窮的可能性和問題”[9],摩天大廈的設計或許比椅子簡單[10]。密斯將“少就是多”的建筑設計理念也應用椅子的設計上,表達一種流動性、靈活性的設計哲學。椅子的設計是人類精神轉移的造物活動,通過創造或者改良物體實現“人與物”的物理及精神兩個維度的關系建立,“輕與巧”就是當代竹坐具的一種個性表達。因此,在坐具設計中,設計師除了考慮制作工藝的影響,還會從“社會—造物—環境—人類”四位一體的角度全面思考(圖3)。
(一)另類模塊化實現“輕與巧”的雙重表達
Soba系列是日德設計師合作的創新性竹家具設計作品,是當代竹坐具“輕與巧”雙重表達需求的優質案例(圖4),這種非線性形體的設計方式有著很強的結構感。Soba系列在設計結構和原竹材料的使用上體現了獨到的設計考量,整體系列作品都是基于原初材料和傳統技藝進行的設計創新,聯合部分不見一顆螺絲釘和膠合工藝。盡管Soba系列作品在設計中的過程中還是有著一定現代化工具的輔助設計痕跡,但是原始青竹皮的強烈質感和傳統技藝的繞接工藝無疑是對傳統竹制家具外觀和結構的一種設計創意的突破,在竹坐具的定式思維中創造了一種新式設計語言。
Soba除了在整體建構中直觀地體現出“輕與巧”的特點,它的連接方式也很有創意—基于一種現代工藝的鉆孔和包邊方式,通過芳綸繩進行結構接連。芳綸繩看起來與竹子本體相比較為纖細,但是較之于基礎鋼材卻有5倍余的強度??梢哉fSoba系列作品在設計之初確定的清晰簡潔的“A”字型結構,這種結構在建筑設計中也有著大量的設計,這種結構對于設計的整體結構框架的支撐和固定連接都有著較大的優勢,這也使得作品整體具備了“輕與巧”的表達基因。同時,這個系列的作品也有著模塊化的設計思考,三根原竹材料無需通過任何工具輔助即可完成組裝。Soba系列的“巧”不僅體現在結構設計上,在坐具的細部圓滑連接孔洞、對竹材原初顏色的執著追求以及坐具支腿細致的切口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二)多樣編織實現“輕與巧”的雙重表達
竹編(Bamboo Weaving)是竹坐具制作的重要工藝,指利用絲等竹材料通過某種形式交叉組織起來的一種傳統技藝。在傳統竹編的編織中,主要還是使用經緯編織的方法或者以“經緯”為基礎再進行其他技法的穿插(圖5),通過“穿、插、鎖、扎”等方式進行創造。當代竹坐具的竹編方式可以分為傳統竹編形式和現代復合形式?,F代的復合形式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基于傳統竹編的更新方式,二是依據竹坐具本身的結構要求進行隨機變化的編織形式。如圖6所示,1號竹編坐具和2號竹編坐具都是一種基于傳統竹編中“經緯”方式對椅子結構進行結構型編織設計,這種編織方式在“輕與巧”的表現上有著不錯的效果,編制的隨機性和輕質化的材料讓坐具在透明感和通透性之間建立了很好的整體輪廓,輕質的復合竹材和“巧枝”結構使得竹坐具的造型更為輕靈,在坐具自重得到減輕的同時,整體結構的受力屬性也很是合理。
3號竹編坐具和6號竹編坐具也一種較為新奇的竹坐具設計方法,其設計的理念是以及竹子生長的概念,椅子的四個支腳,如生長在竹子在挑戰縱向高度上,枝條向四周延伸的一種意象。而設計師通過“枝條”對座椅進行包裹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有著很強的一體化形象,底部圓竹敦實,座椅扶手、靠背等輕盈,圖案編織巧妙?!吧L”型的設計理念在當代竹編坐具的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種優化后的輕型結構,利用了竹材順紋高強度的特性進行“自然生長”的活態編織,這種方式既減弱了竹坐具的厚重感,又保持了整體形式的體積感。同時,“枝條”生長與結構編織紋理相互融合,一方面實現了視覺和結構上完美貼合,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種有序編織秩序的建構。
4號竹編坐具是竹材人造板和鋼材兩者材料的結合體,整體的編織形式呈現一個“水滴形”,這種帶有圖案屬性的輕質化編織造型與常規造型有著較大的不同,因此在編織方式的使用上也更靈活,通??梢酝ㄟ^菱形或者十字編織以及其他相關具備支撐性編織紋理來實現坐具整體結構的穩定,在保證整體編織的剛度和穩定性的同時,也凸顯出編織效果的“巧”。5號竹編坐具也是當代竹坐具中一種常用的表達“輕與巧”設計方式,這種設計方式相對于前面幾種類型來說沒有那么精致,首先,采用傳統回歸繩綁扎方式通過麻繩和少量鐵絲來進行節點連接和結構控制,這種集編織和連接一天的設計方式一方面能夠保持好連接節點的強度,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輕”結構和“低”造價的優勢。
(三)復合形式實現“輕與巧”的雙重表達
當代竹坐具的“輕與巧”制作形式是多樣,如果按照制作工藝來說,我們很難以一種精確化的方式來區分兼具“輕與巧”雙重表達的設計作品。但是,我們可以按照產品結構和使用材料來做一個大致的區分,如通常所說的圓竹坐具、竹集成材坐具等也就是參照這樣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式也只是基于竹坐具的外觀表層的簡單劃分,其復合的社會意義與使用價值則是需要使用者進行不斷解讀。但是我們可以在復合形式中大致圈定一個“輕與巧”的雙重表達的有效范式,即4個鮮明的設計特征:(1)輕質化材料;(2)輕巧化結構;(3)輕靈性視覺語言;(4)巧妙的設計構思。
如圖7中的2號竹坐具是臺灣設計師Lin Ta-Chih 和Hsieh Yi-Fan的作品,名為“Ching”。按照設計師的描述,這件“輕與巧”結合極致的竹椅“是保青竹與水泥材料激烈碰撞交融的大膽作品”,榫卯孔在加熱中膨脹,水泥順勢完成澆鑄,通過水泥部件將竹坐具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從外觀形態上來看?!癈hing”散發著迷人的竹子特有的青翠,很顯然設計師極大地尊重了原始材料,水泥材料的置入不可謂不“大膽”與“巧妙”,兩種風牛馬不相及的材料在特殊的設計語境中建立了和諧的關系。1號竹編坐具名為“Flow”。在范承宗與陳高明在傳統和現代中創造這一件“出圈”的竹編坐具,基于竹編和整體竹材彎曲工藝,打造了一種“流水”或“流動”的生命感,輕質化的竹材在設計師“輕質化”與“巧妙化”的設計下,如同微風吹拂柔順的織物所形成的飄動的姿態。這種姿態賦予“Flow”在視覺形式上的彈性語言,也傳遞出一種“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傳統坐具所不具有的張力和動勢。設計師將這種輕盈靈動設計理念引入竹坐具的造型設計顯著提升了坐具的魅力,自然而然形成的流動感和動態感讓其至今熱度不減。
4號竹坐具來自于Grass Studio,名為靈活的竹凳(FlexibleBamboo),它的外觀造型有著豐富的結構內容,仿佛是一棟建筑,或者一座拱形的大橋。這只視覺印象主要是來自于設計師利用竹片出色的柔韌性打造了一種“輕”的交錯編織結構,在展示了竹子的強大彈性的同時,也為坐具提供了較好的舒適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設計師巧思奇想地將這件作品作為一個獨立的小空間來進行處理,而坐具則是這個空間的核心建筑,利用錯位的編織建構——作輕量化的“建筑單體”,陽光、空氣自由穿過有序間隔結構間的空隙,空間的虛實關系得到平衡,弱化了“建筑”的體量,呈現出一種具備通透感的空間氛圍。
基于大尺度的彎曲工藝的當代竹坐具設計,通常都是有著曲線的柔美。5號竹編坐具是由荷蘭設計師Tejo Remy 與René Veenhuizen基于一種“Asian weaving”共同打造的,這件作品的外觀造型不同于Flexible Bamboo表現出的硬朗的結構風格,它有著彎曲工藝作為直觀的柔和感與包容感。3號竹坐具來自意大利,名為“擺動”竹椅(“Swing”Bamboo),是致敬弗蘭克·蓋里的Wiggle Side Chair,它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表面細竹彎曲流動膠合在一起,具有較強的結構感。這種復刻型的設計在當代竹坐具的設計中也是較為常見,設計師基于不同的竹坐具制作技術和不同特性的竹材來讓經典的大師作品表現當下的設計審美和價值。
結語
2000年,當我們看到吉岡德仁的“Honey-Pop Armchair”時,都被那種輕盈、靈活的從傳統中剝離出來的現代語言震驚,不得不感嘆這就是現代坐具設計的姿態。如今已經過去了二十二年,我們應該如何在“傳統性”與“當代性”之間建立新的設計語言?在筆者看來,“輕與巧”這對靈動組合十分適用于當下對于物質與精神雙重需求更為迫切的社會環境。盡管這種雙重表達在設計中往往會因為許多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這種設計指引對于強調有效性的設計管理來說具備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