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永香 孫彤彤




關鍵詞:鄉村民宿 古建筑符號 黃鹿井村 情感需求 居住體驗
引言
近年來,民宿行業在中國猶如雨后春筍一般迅猛發展。但這也導致了行業間激烈的競爭,傳統民宿千篇一律的住宿形式缺少地域特色,沒有將當地的建筑文化符號運用到設計當中,缺少人文情懷,把民宿只作為一種賺錢的工具。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將建筑符號相關理念運用到黃鹿井村鄉村民宿設計當中,使其成為地方特色建筑。
一、建筑符號與鄉村民宿的相關概念及現狀
(一)建筑符號的概念及特征
1.建筑符號的概念
建筑符號學起源于60年代的歐洲,當時探討了關于符號這一系統化學科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1]建筑符號學是建筑與符號的綜合體,因此建筑符號也并不源于建筑學,而是將符號的研討成果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在建筑設計中,符號就是建筑的造型、材質、表象手法,這些符號通過規律相互作用,延續發展的可能性,向人們傳遞建筑的信息作為后代設計者參考并改進的模板。[2]建筑符號學還具有易讀性、多樣性、共享性、替換作用等多種特性,影響著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
2.建筑符號的特征
(1)多元性。建筑符號的表達形式豐富,可以是建筑的造型、材質或者表象手法等。單對建筑實體而言,建筑符號可以是建筑色彩、建筑材質等根據不同的需求按照不同的規則進行構建,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建筑功能的多元性導致了建筑符號的多元性,正因為建筑符號的多元化使得建筑通過建筑符號將各地建筑聯系成一個整體,理解彼此的意義。
(2)時代性。建筑符號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同時也離不開當代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習慣等。通過建筑符號而形成的建筑需要一定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等,時代的不同會有相異的文化審美以及施工技術,也使得建筑符號有了時代性。
(3)文化性。建筑是該區域歷史文化、地域風俗、人文風情等多方面形成的文化標識,而建筑又是多種建筑符號排列組合而成,這也賦予了建筑符號的文化性。我國地域寬廣有多種民族文化,也造就了各民族建筑百花齊放的壯麗局面,使得建筑符號的文化內涵更加淵博。
(二)鄉村民宿發展現狀及設計原則
1.發展現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宿行業又重新煥發了活力,從規模和數量上都呈井噴式的增長。原本被當作家庭次要經濟來源的經營模式,逐漸成為了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經營模式。但其仍缺少科學的統籌規劃,無論是設計風格還是裝修設施沒有融入當地的民風民情,缺乏創新。許多民宿經營者不知市場需要,經營管理缺乏專業化運營,比如衛生服務落后、居住體驗感差等。[3]沒有注意到民宿的差異化,游客的心理需求,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
2.鄉村民宿的設計原則
(1)小而美的設計理念。根據我國試行的民宿管理規定客房數量不能超過14間,鄉村民宿的客房數量一般在五間左右。它所傳達的理念并不是追求裝潢的豪華和空間的大小,更多的是利用當地的秀麗山水,結合自然風景設計出精致并有特色的鄉村民宿建筑。
(2)地方文化的融合。特色建筑是地域傳統文化,人文風情的展示窗口。而如今許多民宿的風格趨于同質化,標準化的民宿設計反而難以對游客產生文化上的沖擊。特色鄉村民宿設計的出路還應當是在維護當地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鄉土重建”,所以文化內涵的融會貫通是鄉村民宿設計的重要原則。[4](3)綠色環保的理念。鄉村民宿的設計規劃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當地良好的自然環境,因此其發展與當地環境環環相扣。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保證自然風光不被改變和影響,盡量使用當地木材、石材等,合理使用現代建筑材料。整個鄉村大環境都要以生態環保為出發點,帶動當地發展的同時營造“風過不留痕”的和諧氛圍。
(4)“慢節奏”的生活理念。鄉村生活給人的感受是那種耐人尋味的煙火氣息,不同于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鄉村民宿要營造的不僅是簡單的居住場所,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心態。因此其設計也要打造一種“慢生活”的氛圍,能夠讓人放下疲憊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
(5)規劃中的新概念。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所有產業想要長期運轉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雖然鄉村民宿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地域傳統文化,但也要跟據實際的需求融合新理念,批判的繼承與吸收傳統符號不斷的提煉和升華,讓鄉村民宿將地域特色推廣出去,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二、基于古建筑符號學理論的鄉村民宿設計方法
(一)古建筑符號的提取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俗習慣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建筑符號,根據皮爾斯按表征方式的符號分類法可將符號分為三類:[5]第一類是圖像符號,是指建筑形體之間與其所表征的建筑對象之間的相似性,例如建筑中的灰雕、房屋裝飾等,這些表達了建筑的圖像信息;第二類是指索符號,在建筑中是指建筑形體與被表征的建筑對象之間存在因果或鄰近性的聯系;第三類象征符號,是指建筑形體與建筑對象之間沒有相似性或因果相承的關系,例如建筑中的色彩象征等[6]。能夠在人的腦海中留下印記的往往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從而成為該區域的符號象征。
(二)古建筑符號的運用
1.形態符號的運用
建筑的形態符號即指建筑的造型、構架、尺寸等,能夠讓人去感知去理解。鄉村民宿的形態設計需要從空間、形體、比例、色彩、裝飾等方面進行改造,并且要深度挖掘古建筑中的傳統元素,運用拉伸,扭曲,過濾、提煉等方法,將熟知的建筑元素抽象成符號化形態,塑造具有象征意義的新藝術符號。但在設計中提取與運用符號時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提高建筑符號運用的有效性,避免出現古建筑符號與現代建筑材質互不融合的現象。將傳統古建筑符號運用到現代民宿設計當中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滿足游客對居住環境的新奇體驗。
2.材料符號的運用
所謂的材料符號是指材料的肌理和質感,不同的材料以及紋理給人的感觸是有差異的,例如金屬材質給人的感受是堅硬與光滑,玻璃給人的感受是通透與寬闊。[7]材質給人帶來的不同體驗感,讓材質在空間塑造中上體現了自身獨有的價值。[8]因此要結合所用空間綜合考慮材質的屬性,民宿的設計要依據當地文化習俗就地取材,不但能很好表現出當地傳統文化的韻味增加民宿的文化情感,還可以節約經濟成本。
3.色彩符號的運用
色彩一般通過建筑空間的造型、布局、家具等要素來體現,是人們對空間氛圍的第一印象,所以色彩符號的運用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空間的心理感受。中國古建筑色彩豐富大多受建筑材質自身色彩的影響,比如磚瓦、木材、金屬等都有各自的色彩特點。因此中國古建筑往往會通過色彩來表達地域性,在民宿設計中,也要根據區域環境提取色彩符號,應用到民宿空間布局和家具設計當中。
三、基于古建筑符號學的鄉村民宿設計——以黃鹿井村為例
(一)黃鹿井村概況
黃鹿井古村是濰坊市青州西南部的一個秀麗山村,占地約面積大約有3.1平方公里,如圖1。村前有響水灣,湖水清澈碧綠、水明如鏡;村后群山層巒聳翠,常年保持著自然生態的環境。村子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保存了眾多完好的古建筑,具有清代時期山區傳統村落的風貌,用石板鋪設的石板路有數百米、古大門樓也有十多個;有數十個帶有繩痕的古井,每個井口的周圍都有深深地溝痕,每一道都見證了歲月與風霜。美麗的自然風景與村中古建筑元素交相呼,使村莊成為了獨特風景線,如圖2。[9]為響應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黃鹿井村立足村情,對村莊進行了重新歸化設計,還原傳統村落的“形”與“魂”。[9]在老村區設立古建筑文化景點,打造文化韻味的活動場所,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品牌。
因此該村莊的民宿設計也基于村莊的文化傳統進行了更新設計,在堅持生態經濟的基礎上,整合古代建筑元素以及民俗習慣使鄉村民宿成為該地的特色建筑,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二)黃鹿井村中的古建筑符號分析
黃鹿井村中古建筑主要采用木構架的結構方式,曲線輪廓的屋頂造型,上部威嚴高聳,檐部婉柔輕展,使整個建筑剛柔并濟,別具一格。但我們對古建筑的欣賞不能只被其高貴、宏偉的外觀所吸引,還要從建筑符號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梁柱。黃鹿井村內的古建筑梁柱構架主要采用木質材料,結構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構建之間采用榫卯相接。采用的木構架結構為疊梁式,就是在承重柱上抬梁,梁上安裝短柱支撐。這種結構方式主要以梁柱承重,墻壁只作為分隔空間的作用,可以依據需求的差異性對空間進行改造,大大增添了室內的靈活性。同時木材這種材料有很好的韌性,因此做成的梁柱式結構也具有良好的彈性,有較好的抗震效果,這也是黃鹿井村古建筑保存較為完整的原因之一。
屋頂。中國的古建筑屋頂不僅能夠裝飾美化建筑的造型還能夠遮風避雨、排泄積水、遮擋陽光起覆蓋保護的作用。古建筑屋頂在形式上可分為:硬山式、懸山式、歇山式、廡殿式、攢尖式等五種基本形式。[10]黃鹿井村古建筑的屋頂就以硬山屋頂的方式呈現,硬山頂是人字形屋頂形式有兩坡,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屋頂正脊與山墻在同一平面上,如圖3。[11]整個屋頂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它的脊飾,屋頂的正脊紋飾為魚龍吻脊、吻下云頭,寓意祥云,祥瑞之兆。
門樓。門樓是整個住宅的出入口,作為建筑的門面如同人的臉面要給過路者拜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門樓的式樣豐富、布置莊重典雅。黃鹿井村古宅位于小山村,因此門樓的裝飾古樸簡單。門樓的門框和門扇裝在中間,門樓頂部的屋頂有挑檐式構筑物,門扇上方的門楣一般刻有吉祥祝福的匾額,如圖4。除了雕刻藝術之外,門樓上還彩繪一些圖案,如云氣、火焰等,增添了些許文化色彩。由于地處環境山石較多,所以房屋與圍墻大都以石頭搭建而成,因此建筑的瓦片,梁柱、墻體都會雕刻各種花紋,例如山水、祥云等吉祥紋樣,這些細部裝飾不僅體現出建筑的性質、內容同時也表達出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愿景。
門窗。窗是聯結內外的媒介,是建筑的眼睛,它不僅可以采光通風,人們還可以通過它感知外面的風景。它的種類主要有直欞窗、檻窗、支摘窗、什錦窗等,每種窗戶都有獨特的造型與功能。黃鹿井村古建筑的窗戶主要采用直欞窗,窗格以豎向木條與橫向木條搭建而成,排列整齊,古樸簡單。它不同于檻窗可以向外開關,所以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約束,如圖5。
(三)古建筑符號在黃鹿井村民宿設計中的應用
1.設計思路
空間功能改造。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需要對院落功能重新設計首先在院落形式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建筑結構,將院內原有的房間重新分割,院內設有家庭房、標間、大床房等居住空間,房間內都設有衛生間滿足不同游客的用房需求。將原有廚房用墻體隔開設置茶室、公共廚房等空間來帶動慢節奏的生活樂趣,體驗油鹽醬醋的氣息。餐廳與家庭房之間設有園林小景和石桌板凳,閑暇之余通過聊天賞景增進彼此的情感。門窗改變原有木質材料采用大片玻璃幕墻增加受光面。每個房間外圍都設有下凹流水小景,將院外景觀引入院內,內外呼應,和諧美觀,如圖6。
空間細節打造(1)在進行設計時要針對建筑符號進行提取與創作,轉化成視覺、觸覺可感應的元素運用到空間設計中;(2)針對室內裝飾,將黃鹿井村的特色家具、陳設物品進行修復,使當地文化在空間中延續。[12](3)注重新舊材料的對比與融合,對新材料的選取要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4)通過大片玻璃幕墻的形式增加自然采光面積,利用當地生產的木材編排組合將光線引入室內。將村內園林小景移入院內呼應自然,怡情怡景。
2.設計方法
通過對黃鹿井村的調查,選取當地代表性的房屋造型、屋頂框架,石雕藝術為原型,提取出了建筑整體框架運用到空間造型設計中,選取黃鹿井村附近的楊木、毛竹、青石為主要材質,結合傳統雕刻藝術豐富裝飾細節,塑造空間的人文自然特色。造型符號的提取:黃鹿井村建筑傳統院落為圍合形式,保留傳統院落形式,如圖7;梁柱構架采用當地木材,使用榫卯相接,在此基礎上增加承重梁不僅使屋頂更加牢固還可增加層次感。材質符號的提取:通過調查周圍環境,選取村莊后方群山的樹木、村民種植的竹子以及村莊普遍采用的青瓦等為材料,如圖8。色彩符號的提取:由村內自然風光、傳統手工藝品、家具和建筑外觀原始器物中提取出原木色、棕色、土黃、灰色為設計主色調也符合中國傳統色調,把紅色、藍色作為為設計的點綴色,形成空間色系。
將當地古建筑中提取建筑符號運用到民宿設計當中。首先在庭院構造上可采用復制、重復的設計方法,主要體現在圍合式的平面設計上,客房數量控制在了5間左右,合理安排流線布局,體現小而美的設計原則。在建筑形態上可采用簡化、融合等設計方法,與當地建筑相呼應。在材質使用上可采用重復、組合等設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材料,例如室內多采用木材、圍墻采用磚石堆砌,貼近自然,體現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在色彩運用中采用結構、重復等設計手法,傾向青、朱、白、黑、黃中國特有色彩,較好地融合當地環境,營造院內溫馨之感。
3.設計呈現
庭院。庭院是院落主要的活動空間,民宿的設計同樣采用圍合的方式,抽取為矩形,以小的空間呈現,這里邊包含著村民生活的所有內容,給人一種生活的溫馨之感,再次體現小而精致的理念,如圖9。庭院中運用的古建筑元素體現在地面鋪裝,黃鹿井村中的古石板路有五百多米因此庭院的地面鋪設采用仿古磚、青石板材料不僅使院內風格與村中小道相呼應,同時還起到營造院內自然溫馨的意境,如圖10。此鄉村民宿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當地的自然因素、人文觀念,讓游客更好的體驗傳統民居的生活習慣。
客房。民宿要滿足游客的住宿條件,首先要考慮客房的舒適性,客房一改傳統小面積采光模式,采用大片玻璃幕墻,不僅增加了采光面還能觀賞院內小景,為考慮私密性客房分布在客房兩側,兩邊均有窗簾,幕墻外采用竹條制作而成的推拉門,隨著時間的推移,光影在室內流動,產生不同的效果,使室內空間生動、輕快。臥室多采用木質裝飾原木色給人溫暖親切之感,墻面粉刷為米白色,使空間通透溫馨,臥室裝飾物件也多采用木制家具,增強空間溫柔感,背景墻面裝飾畫采用土黃色、紅色等點綴,床上用品則用藍色點綴,增加空間色彩層次,如圖11。
客廳。黃鹿井村有清朝舉人李良棟的故居和李氏祠堂因此客廳一改現代沙發等現代家具布局,采用明清時期的家具風格,運用形式美法則中的“對稱均衡”原理簡單又不失莊嚴感。設計時墻壁沒有過多裝飾,正對門口的背景墻掛有山水裝飾畫,兩側桌椅間又有盆景裝飾淡雅、樸素,如圖12。
茶餐廳。茶室、餐廳之間一墻之隔,是客人聊天、小憩的休息區。茶室用用清雅、素凈的色調營造出富有禪意的空間,形成自然、簡潔之地,同時營造出一種溫馨親切的氛圍。室內家具采用亞麻布坐墊,原木桌面,清晰地展現出傳統建筑中“輕物質,重精神”的理念,室內環境與門外下凹流水小景交相應,流水中的荷花清新脫俗,增添栩栩生機,如圖13。餐廳風格與茶室相呼應在色彩方面更偏傳統中式的厚重感,如圖14。茶室與餐廳均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窗,堅硬有寬闊的視覺和觸覺結合建筑的木色,照進的陽光給人一種溫馨之感。
結語
本文以黃鹿井村為例考慮如何將民宿與當地古建筑符號完美融合。首先在建筑外觀上保留原有建筑特色,進行修改更新。同時考慮人們情感的需求結合現在材料,使建筑融入當地環境。民宿設計與當地傳統符號相輔相成,因此在設計中要注重物質與精神對設計的作用,對傳統元素要遵循傳承、保護、創新的理念。得到游客的認同,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播,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前,鄉村民宿的發展依然存在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