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 劉忠華 梁柏 余文蘭
摘要 為提高實驗動物學教學質量,增加課程趣味性和實用性,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結合農業院校的特點,系統分析了實驗動物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培養從業人員為導向的實驗動物學課程改革方向,歸納了具體的改革內容、方式、評價手段及實施效果,以期培養具備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的學生,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在為農業院校科研做好支撐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新的就業方向。
關鍵詞 實驗動物學;獸醫;從業人員;農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 Q95-4;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4-0174-03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交叉學科,集成了生物學、獸醫學、生物工程、生命醫學、材料分子學等大部分專業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為生命科學及醫學等領域提供系統性生物學材料和評估手段[1]。隨著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實驗動物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Pubmed網站檢索2016—2020年的SCI論文中,平均每年有近20萬篇的論文使用了實驗動物開展研究。為了規范實驗動物的使用和管理,國家及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1988年國務院2號令頒布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中提出,申報科研課題或鑒定成果應當把使用合格的實驗動物作為基本條件,應用不合格實驗動物取得的鑒定或安全評價結果無效[2]。1998年衛生部規定,自2000年起,所有科研必須使用二級以上實驗動物,否則申請的課題不予受理,結果不予鑒定[3]。目前,我國北京、上海、黑龍江、云南、廣東等省市都相繼頒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法規或規范,實現了實驗動物生產的標準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將我國實驗動物管理納入法制化的管理軌道。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卻遠遠不能滿足科學實驗發展的需要。據統計,截至2019年全國獲得實驗動物使用或生產許可的單位共有2 094家,而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僅有幾萬人,其中獲得實驗動物從業上崗證書的不到50%。特別是農業院校對實驗動物的認識往往與傳統動物養殖相混淆,沒有建設專門的實驗動物人才隊伍,對實驗動物的生物安全不夠重視,導致高校內生物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具備實驗動物管理及操作等專業知識的實驗動物從業人員是保障科學研究質量和科研人員安全的必要條件。結合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內容,改革實驗動物學課程是高校生物領域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部分。
1 培養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必要性
實驗動物從業上崗人員是經專門培訓且考核合格,具有較高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的實驗動物人才,能滿足實驗動物生產、動物實驗技術或管理等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4]。實驗動物是“活的分析天平”,是實驗過程中人類的替難者,同時也是學科成果向應用生產轉化的重要評價工具。規范實驗動物操作及培養高素質實驗動物從業人員是保障科學研究質量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培養體系不夠完善,遠不能滿足社會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為響應國家關于高等教育本科階段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號召,華南農業大學鼓勵在校本科生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而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的缺乏卻成為很多學生開展研究的阻礙[5]。中國農業大學、揚州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高等院校率先開設了實驗動物學(比較醫學)專業,滿足生物背景相關專業本科生對動物實驗知識的迫切需求[6-7]。2014年,華南農業大學也成立了實驗動物中心,對實驗動物進行專門的管理,在獸醫學院、動物科學學院等學院開設了實驗動物學選修課,但課程內容偏重寵物及獸醫理論專業,沒有將實驗動物學專業知識系統融入,特別缺乏對常見實驗動物管理、生物安全防控、標準操作技能的培訓及考核,遠遠無法滿足實際科研工作需求。目前很多醫學院校、醫療機構對實驗動物人才的需求量大,就業平臺及待遇好,但華南農業大學缺乏專門的實驗動物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及方案,無法輸送足夠的相關人才。
為了適應實驗動物行業迅速發展的需求,國內多個省市開始建立實驗動物從業上崗的教育培訓體系,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也定期組織實驗動物上崗人員考核活動。因此,本文通過結合實驗動物上崗證培訓改革實驗動物學課程,在課堂上融入實驗動物管理及實驗動物實操培訓知識,使學生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和科學研究方法。
2 實驗動物學課程內容的設置
在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方面,應綜合考慮課程的邏輯系統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徹底將實驗動物與實驗用動物概念分來,糾正傳統農業院校“動物即實驗動物”的觀念。目前開設的實驗動物學選修課主要涉及寵物、生產動物的養殖和診療等內容,與實際意義上標準實驗動物的概念和核心內容相去甚遠。因此,結合實際中對實驗動物人才的需求,可參照廣東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考核要求,將課程分為實驗動物理論知識和實驗動物學基本實驗技術,理論知識內容包括實驗動物法規知識、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實驗動物設施、實驗動物質量控制、實驗動物倫理等相關知識,實驗動物學基本實驗技術實驗課內容應設置屏障設施的進出規范、動物的保定給藥采血操作、實驗動物的麻醉及安死術等。這樣課程內容的改革更貼近實際從業內容,能提前做好實驗動物人才的儲備,有利于學生拓寬就業渠道。
3 實驗動物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2+3”模式即“線上與線下”+“教+學+研”結合,通過線上視頻、線下實操、課后實踐及科創實驗等方式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為了解除學生對實驗動物的恐懼心理,首先在進行動物實驗操作之前,由教師操作并先錄制標準實操視頻,配有解說注意事項及操作要領,重點對實驗動物安全保定進行詳細說明,對保定動物非常害怕的學生必要時可使用仿生動物模型替代動物進行練習。其次,轉變學生角色,在分組學習中選擇操作嫻熟的學生作為組長,由組長對組員進行指導,通過學生間的幫扶減輕學生操作中的心理壓力。第三,也可以通過增加現場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興趣,適當增加相關行業的實踐交流,參觀不同高校實驗動物中心,使學生對實際運行的設施及行業發展有進一步了解。最后,可以引導本科生參與研究生動物實驗,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通過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作為獎勵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動物實驗。
4 實驗動物學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
為科學引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契合行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傳統的試卷考核方式已不能有效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因此,在結合《廣東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教材》的基礎上,依照廣東省實驗動物從業上崗證考試要求,對學生的理論和實操分別進行考核,將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專業度,對于促進實驗動物行業人才發展、推進生物科學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學生課程培訓合格后即可參加上崗考試,做到課程培訓與從業上崗無縫對接,勿需再次參加其他培訓即可順利獲得從業人員證書。課后,學生可通過問卷調查、網上評教系統、座談與訪談等形式對指導教師進行評價,學校也可對學生的廣東省實驗動物從業上崗證通過率、申報大學生科創項目立項情況、學生就業情況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定量與定性2個方面評價課程改革效果。
5 課程改革實施成果
通過統計2017—2020年的選修和評教情況,發現自實驗動物學課程改革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明顯提高,課程受到更多學生推薦,選修人數明顯提高,由2017年的36人次增長至2020年的81人次(圖1)。同時,通過分析學生評教系統反饋數據可知,2017年學生評教分數90~100分的學生只有69%,而2020年評教分數90~100分的學生達到67人,占比達到82%,表明改革后學生滿意度也明顯提高(圖2)。為進一步分析改革成果,獲取并統計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4次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證考試情況,共有66人次參加考試,其中獲得從業上崗證人次達60人,通過率達到90%以上。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對操作和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課程,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操演練,旨在培養一批同時具備實驗動物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由于實驗動物學偏重于比較醫學,對動物質量、設施環境及動物倫理的要求很高,無論教學內容還是考核方式都與傳統獸醫內容不同,故在農業院校推廣實驗動物知識非常重要。結合實驗動物從業上崗證要求對實驗動物學教學進行改革,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業院校學生的實驗動物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并有效減少動物實驗過程中生物安全事件的發生,是值得在農業院校推廣的改革方式,也使學生提前適應社會崗位需求,提高學生崗位競爭力和農業院校教育綜合水平。
7 參考文獻
[1] 秦川.中國實驗動物學科發展40年[J].科技導報,2017(24):20-26.
[2] 賀爭鳴,李根平,徐平,等.在《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發布實施三十周年[J].實驗動物科學,2018(4):1-13.
[3] 趙德明,何誠.農業部實驗動物工作調查組關于全國農業實驗動物工作調查報告[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0(3):54.
[4] 徐增年,李興琴,劉軍須,等.河北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資質培訓工作探討[A]. 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九屆中國實驗動物科學年會(2010新疆)論文集[C],2010.
[5] 劉愛麗,劉迢迢.《實驗動物學基本實驗技術》選修課的設計與探討[J].高教學刊,2019(11):126-130.
[6] 李厚達.實驗動物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3.
[7] 何誠.實驗動物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責編: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