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王曉波 宋賀 李金才 周可金
摘要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基于我國“新農科”建設需要以及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點,該文剖析了影響其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的原因,并從加強招生宣傳、改革選拔方式、完善課程內容設置、建立多元教學方式、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健全考核管理體系、完善獎勵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協同提升路徑,以期為提升農業碩士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參考,為我國“雙一流”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雙一流”;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實踐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4-0177-05
“雙一流”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核心在于培育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的培育離不開研究生教育[1]。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必須切實加強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改革,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為建設科技強國與民族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專業學位研究生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發展所需,能在實踐中創新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2,3]。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發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培養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4]。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在我國最早是于1999年設置的農業推廣碩士,2015年正式更名,經過二十幾年的建設,已逐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體系,但是仍存在差異化培養機制不健全、實踐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職業素養內涵不清晰等問題[5-8]。隨著我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復雜的新問題,這就要求其具備更強的實踐創新能力,以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
2018年教育部明確提出建設“新農科”,提出要面向新農業加強人才創新培養,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接著教育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0年提出“強化產教融合機制,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9]。多方面實踐表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面向服務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其中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目前該專業一流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如何從教育的角度提升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既有過硬專業技能又富有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農愛農”型農業專門人才對農林高校來說尤為迫切。為此,本文首先剖析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困境及其原因,然后從加強招生宣傳、改革選拔方式、完善課程內容設置、建立多元教學方式、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健全考核管理體系、完善獎勵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協同提升路徑,以期為提升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借鑒,為更好地服務農業現代化轉型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1 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困境與原因分析
1.1 生源競爭優勢不強,招生選拔機制不健全
雖然農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農業特有的工作環境與研究對象,社會各界對農科專業仍有偏見,優秀的學生在考研時往往更熱衷于報考熱門專業,導致農科優質生源相對不足。在選拔方面,現行的全國統一考試制度注重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而對綜合能力尤其是實踐創新能力的考核力度仍然不夠,容易把一些理論考試能力稍弱但實踐創新能力強的學生拒之門外。同時,因為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現行調劑制度的存在也導致不少學生在考研過程中優先選擇熱門專業。這就導致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招收的學生往往不一定真正對農業感興趣或想要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在學習中也容易存在基礎較差、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從而制約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
1.2 教育理念落實不到位,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
教育理念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機制決定了人才的培養質量。要想培養出一流人才,就必須厘清教育理念,并針對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機制,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更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既強調知識的專業性又強調實用性。然而,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具體培養時在課程設置、導學方式、實踐環節以及畢業設計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課程學習是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調研發現課程存在設置不夠合理,與學術型碩士趨同,內容缺乏特色性、實踐性和前沿性等問題。教學方式也多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與老師的互動較少,教學方式不夠多元化,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校雖然設置了“雙導師”指導制度,但由于缺乏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專業實踐未得到有效落實,校外導師的指導也常流于形式或形同虛設。學生畢業設計也多是參與老師的研究課題,論文選題與產業需求的結合不夠緊密,通常在校內基地或實驗室完成試驗,接觸生產實際較少,與同行交流不足。這些都制約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
1.3 考核管理體系不全面,激勵獎勵政策不完善
完善且多元化的考核管理體系對培養質量具有正面導向作用,可及時反饋問題,指導培養機制的調整,從而更好地達成培養目標。目前,很多高校在畢業考核方面,主要考查學生學分修讀、學位論文和發表論文等方面的情況,通常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且論文達到標準便可順利畢業拿到學位。其中,理論課程仍然采用教師講臺授課,通過論文、作業、考試或者匯報等方式進行考核,過于側重理論,缺乏實踐性。實踐實習則由于組織形式和指導方式的多樣化,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多為學生提交報告,由指導教師評定,更側重結果和專業知識評價,而較少關注過程管理和能力評價,既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也不利于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充分了解、指導改進以及對教學模式的整改完善。學位授予主要考查學生論文發表、專利等研究成果的數量,畢業論文的開題、中期和答辯過程很少有行業主體參與,考核方式和考核主體缺乏多元化。通常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周期為2年,第一年學生集中授課學習,第二年主要進行課題研究與畢業論文撰寫。同時,農業的行業特殊性決定了科研工作需要服從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地域性與季節性,過度重視論文發表和成果產出的考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急功近利,不利于學生立足農業產業需求和實際生產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實踐、探索和創新的熱情和動力。另外,雖然學校設立了獎助學金,但主要針對學習階段,缺乏針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支持以及對扎根鄉村、從事“三農”工作者的獎勵和激勵政策。
2 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協同提升路徑
2.1 構建宣傳選拔機制,提高招生整體素質
“新農科”背景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下得去、留得住、離不開并具備多學科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復合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在招生和選拔環節上以涉農行業需求為導向,加強對學生專業興趣、報考動機、專業基礎、創新潛質和品質毅力的考核。
2.1.1 加強招生宣傳。招生宣傳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第一環,是決定農業專業碩士生源質量的重要路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在招生宣傳時,除了招生內容和政策的介紹解讀外,還應加強對“新農科”“新農人”的介紹和宣傳,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一粒種子”,改變學生對農業的傳統認識,端正報考動機,吸引真正熱愛農業、有志于“三農”工作的優秀學生報考。同時,采取有力的激勵措施,提高吸引力,如減免學費、設立獎學金和實踐創新類項目、展示返鄉創業就業故事等。宣傳上,拓寬渠道,多措并舉擴大影響力,例如結合互聯網進行招生宣傳和直播、現場招生宣講會和咨詢會、夏令營和校園開放日等活動。
2.1.2 改革選拔方式。選拔方式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考研學生努力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一方面,統一考試制度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建立學業水平、學農動機、品質毅力、創新潛質和實踐能力等多方位的考核體系,改變僵化的命題模式,避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也避免學生把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當成提高學歷的“備胎”,把真正熱愛農業、不怕辛苦、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學生招進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隊伍。另一方面,完善調劑制度,實行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雙向互調,避免形成專業學位不如學術學位的印象,與此同時還應控制調劑生源數量,不能為了完成招生指標或者任務而放松要求。此外,還可探索專家聯名推薦、申請考核制等靈活多樣的選拔方式,保證生源質量的基礎上廣泛吸引有能力的人才。
2.2 優化特色課程體系,建立多元化教學方式
課程體系和教學質量不僅是提升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而且是決定一流人才培養成效的重點[10-11]。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立足人才培養目標,緊貼產業行業需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學科交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凸顯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2.2.1 完善課程內容設置。認真調研社會對農業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根據專業特點及學校所在地區農業實際情況,將科研機構、企業主體等單位納入制定培養方案的范疇中,進一步提高課程體系的應用性、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以及課程培養的節奏性。在圍繞課程體系建設目標實現性與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以實踐創新應用為導向,增加學科前沿類課程與實踐類課程模塊,注重從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到專業技術應用、前沿探索及農業實踐轉變。前沿類課程重點突出國家農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學科最新研究動態、我國“三農”現狀以及國際農業農村發展動態和趨勢。實踐類課程則是聯系企業和農業農村實際問題和需求設計,結合農業生產規律分階段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產學研合作,定期召開校內外導師共同參與的研討活動,加強聯動與指導。課程體系設置還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和研究方向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加強線上課程資源建設與校外優質在線課程引進工作,確保學生實踐過程中靈活安排時間自主線上學習,形成彈性課程結構。
2.2.2 建立多元化教學方式。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反思應用和拓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實踐技能鍛煉[12]。改變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增加研討交流、案例教學、試驗調查,并引入翻轉課堂與混合教學模式,增加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和自主式學習的關注。實踐類課程可采取校內外實踐、集中與分段實踐、考察實習、跟崗或頂崗實踐等多元化的方式,通過院校平臺、導師聯系或自主申請企業實習崗位完成,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各項專業技能競賽比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多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現場會以及交流學習,了解國內外前沿技術,增強對行業產業的關注,拓寬視野、增強創新能力。
2.3 搭建創新實踐平臺,打造優秀導師隊伍
專業實踐的落實和質量提升離不開一流的創新實踐平臺,需要優秀的導師進行指導。因此,農業院校要強化實踐實習基地平臺建設,搭建有利于學生創新的實踐平臺,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通過高質量的雙導師制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
2.3.1 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實踐基地可為研究生提供廣闊開放的平臺,是專業實踐得以有效落實的關鍵[13-15]。①農業院校可針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堅持產學研協同培養,加強與農業企業、農村基層組織等的長期穩定合作,搭建一流實踐創新平臺,讓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做到產學研深度融合,既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也能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雙贏。②農業高校可利用自身學科和專業優勢,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地方建立特色農業綜合試驗站,既可作為實踐基地實現育人功能,又能發揮農業專家和科研人員的智庫作用,帶動地方的發展。③農業高校可建設依托農業服務社、農業合作社、村民聯合社等新農村社團協會組織的實踐基地,在專業實踐的同時還能加深學生與農業農村一線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認識,讓其主動投入我國鄉村振興事業中。④加強學校自身的實驗室、農業園和實驗基地建設,提供一個離學校近、足夠容納學生實習實踐和開展試驗的穩定平臺。⑤加強與國際科研實踐單位的合作,選派優秀學生交流學習,開展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辦學,開闊國際視野,提高國際影響力。通過搭建多元主體支持與全方位培養的實踐平臺,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需求,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2.3.2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指導采用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校內導師是第一責任人,選擇具備優秀科研能力與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作為校外導師,二者共同指導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和課題研究等[16]。雙導師制的有效實施是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優秀導師隊伍的建設中,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企事業單位定期交流和項目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校內導師的理論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導師隊伍教科研水平和能力,如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水平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選派青年教師出國訪學交流,建立老中青結合的高水平導師梯隊等。校外導師要有一個嚴格的遴選標準,聘用之后進行系統的培訓,讓校外導師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和相關要求,明確校外導師的職責,規范指導工作的開展。加強校內外導師的溝通和協作以及校內外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建立由各方導師組成的導師組和交流機制,在人才培養各環節的合作中同時實現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與導師理論實踐水平的提高,促進高水平導師隊伍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的正向循環。
2.4 健全考核管理體系,完善獎勵激勵機制
科學合理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僅能夠檢驗培養目標,而且具有正向引導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培養效果[17]。因此,農林高校應根據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健全完善考核和激勵機制,形成注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多元化、過程化考核管理體系和獎勵激勵機制。
2.4.1 健全考核管理體系。在關鍵環節的考核上嚴格把關,全方位、多維度加大考核力度,如課程考試、實踐課題、實驗教學與畢業設計等。借助智慧課堂將對課程學習的考核放在課堂研討、師生互動、作業任務完成、課程匯報和考勤考試等各環節中,設置師生互評等多主體參評方式,在考查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制定參加社會實踐和調研項目的評分標準,專業實踐由校內外導師組共同考核,通過撰寫實踐日志、定期進行實踐匯報提交實踐報告等多種方式實現過程管理并考查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并將創新實踐活動成果等納入到學分中,體現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考核。在開題、中期和畢業答辯等環節,成立由校內外導師、學院、企事業專家等多元主體組成的考核小組,通過雙導師與實踐平臺對學生畢業設計進行質量把控。設立研究論文、競賽獲獎、學術報告、專利品種、項目標準等多元化質量要求體系,建立彈性學制和清退機制,兼顧不同培養對象的情況下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全方位提高培養質量。
2.4.2 完善獎勵激勵機制。改變傳統形式相對單一的獎助學金獎勵激勵制度,建立側重于激發創新實踐能力的獎勵激勵措施。從院校層面,設立研究生創新實踐項目和獎勵基金,將創新成果與評獎評優、推薦出國交流和就業等掛鉤,激發學生創新實踐的熱情和動力。豐富激勵形式,采取獎勵與表彰宣傳相結合、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頒發榮譽證書,在院校層面或媒體報道的形式進行宣傳,樹立優秀榜樣,形成實踐創新的良好氛圍。
3 結語
在“雙一流”建設及“新農科”建設的背景下,加強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培養一流農業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至關重要。高等農業院校應以“雙一流”和“新農科”建設為契機,認真審視我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不斷更新育人理念、改革招生選拔方式、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推進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助力“雙一流”建設,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4 參考文獻
[1] 齊西婷,胡曉輝,張瓊瓊.農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67):37-39.
[2] 李偉,閆廣芬.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回溯與前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92-103.
[3] 王紅,歐陽宗書,袁雯,等.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 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7-24.
[4] 卓炯,杜彥坤.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4):31-39.
[5]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有關事宜的通知》(學位辦〔2015〕5號)[EB/OL]. [2022-02-22]. http://www.mae.edu.cn/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3138&columnId=12642.
[6] 郝晉珉.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人才的需求與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23-25.
[7] 朱啟臻,曾富生.提高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9-13.
[8] 羅黎敏,戎幸,童再康,等.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素養內涵研究及其教育路徑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21(1):117-122.
[9]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 [2022-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 921_489271.html.
[10] 劉國瑜.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7(3):99-103.
[11] 陳勇,周發明,彭健民.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三雙四模塊七學段”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37-43.
[12] 魏昕蓉.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模式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1.
[13] 劉潤澤,馬萬里,樊文強.產教融合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影響的路徑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1(3):89-94.
[14] 郭時印,歐百鋼,李阿利,等.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3):17-21.
[15] 趙光武,沈希,童再康,等.基于科技特派員模式培養農科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浙江農林大學余杭基地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42-47.
[16] 錢愛民,邵妍,祝繼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導師工作機制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1(1):58-60.
[17] 張學敏,宋正河,李金鳳,等.涉農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0(6):101-10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