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麗
經外周靜脈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是危重、長期輸液和腫瘤化療患者的常見醫療操作,但長期留置極易出現相關并發癥,不僅會縮短導管留置時間,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規PICC置管管理流程缺乏一定的規范性,導致管理效果欠佳。清單式管理即分析管理活動的流程并建立管理臺賬,細化、量化流程內容后形成清單,獲得清晰明了的管理內容,并根據清單內容執行管理。本次研究為觀察清單式管理對PICC置管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對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開展了臨床研究。
1.1 對象與分組 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12例。納入標準:具備PICC長期輸液指征;首次置管;年齡≥18歲;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具備正常理解、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研究開展。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6例。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做好患者的PICC置管健康宣教工作,置管完成后,按時換藥、定期沖管、輸液前檢查導管是否通暢、脫落等,并講解PICC置管日常維護技巧。觀察組采用清單式管理,具體如下:
1.2.1 PICC置管管理清單制作 結合PICC置管管理現狀,明確管理關鍵環節。根據上述關鍵環節,結合臨床實踐、文獻證據制作“穿刺部位評估清單”“并發癥預防清單”“患者自我導管維護清單”。穿刺部位評估清單:① 皮膚評估包括是否完整、彈性,有無感染損傷、瘢痕。② 靜脈選擇。貴要靜脈直、粗,靜脈瓣較少;肘正中靜脈直、粗,靜脈瓣較多;頭靜脈前粗后細,且高低起伏。③ 靜脈評估原則。血管粗直、柔軟,彈性好,易觸及和固定;靜脈是否接觸過化療藥物、發生過靜脈炎,無或少靜脈瓣;置管前采用超聲掃描定位,尋找最佳穿刺位置。并發癥預防清單:① 靜脈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盡可能選擇血管直徑粗、靜脈瓣少的靜脈置管;置管前使用肝素鹽水浸泡導管,置管過程中需避免損害血管內膜,置管結束沿靜脈走向粘貼薄型泡沫敷料。② 靜脈血栓。指導患者24小時后適當活動置管肢體,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血小板聚集;定期行體格、實驗室檢查,觀察各項凝血指標變化情況。③ 導管相關性感染。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穿刺24小時予穿刺部位換藥,隨后每7天更換1次敷料,并保證局部清潔、干燥;若敷料貼膜潮濕或松動,需立即更換。④ 導管移位或脫落。定期檢查導管位置、敷料固定情況,囑患者置管側避免大幅度活動、提重物等;換藥時觀察導管長度有無變化,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導管。⑤ 導管堵塞。定期觀察導管通暢情況,使用期間每天行脈沖式沖管、正壓封管,輸注高濃度液體、脂肪乳、血漿等前后,需每隔4小時沖管一次。⑥ 導管滲漏。置管穿刺時盡可能選擇縱切法,避免切口過大;輸液過程中需加強觀察,若出現滲液,評估滲液具體原因,必要情況下重新置管。患者自我導管維護清單:① 健康宣教。一對一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PICC置管的原理、方法、目的及意義、注意事項、日常維護方法等。通過問答形式了解患者對講解內容的掌握程度,若患者難以理解,可結合視頻、模型進行講解。② 維護演示。向患者及其家屬演示導管日常維護方法、異常情況觀察及處理等。
1.2.2 清單式管理措施實施 在患者行PICC置管時,要求護理人員根據“穿刺部位評估清單”完成置管穿刺。置管后根據“患者自我導管維護清單”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維護演示等工作,以保證患者掌握PICC相關知識和維護方法。置管期間根據“并發癥預防清單”做好各項并發癥的預防工作。PICC護理人員人手一份清單。在PICC置管管理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清單內容落實各項管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兩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導管留置時間、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及置管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評定標準 干預1個月后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量表進行評估,5項指標各2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55.4±12.1)歲;疾病類型:肝癌18例(32.1%),胃癌15例(26.8%),乳腺癌9例(16.1%),結直腸癌7例(12.5%),淋巴瘤7例(12.5%)。觀 察 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56.1±12.2)歲;疾病類型:肝癌20例(35.7%),胃癌13例(23.2%),乳腺癌8例(14.3%),結直腸癌9例(16.1%),淋巴瘤6例(10.7%)。兩組性別、疾病類型、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14、0.34,t= 0.30,P>0.05)。
2.2 兩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和導管留置時間比較PICC置管一次成功:對照組49例(87.5%),觀察組55例(98.2%);觀察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3.37,P>0.05)。導管留置時間:對照組(140.6±18.9)天,觀察組(151.5±20.1)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2.96,P<0.01)。
2.3 兩組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表1) 觀察組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量表中日常導管觀察、導管維護、導管管理信心、異常情況處理、帶管日常活動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比較 ()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0例(17.9%),其中導管移位或脫落3例,靜脈炎、導管相關性感染各2例,靜脈血栓、導管堵塞、導管滲漏各1例。觀察組發生并發癥2例(3.6%),其中導管移位或脫落、導管堵塞各1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5.97,P<0.05)。
清單式管理是一種新型管理模式,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針對性、重點性和條理性。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開展清單式管理,首先要制作“穿刺部位評估清單”,要求醫務人員為患者行PICC置管時根據清單內容評估皮膚、靜脈,選擇最佳的穿刺部位,有利于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1]。其次,以預防并發癥作為關鍵環節,制作“并發癥預防清單”,根據PICC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結合臨床實踐和相關科研證據,制定各個并發癥的預防措施。在PICC置管期間,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清單內容充分落實各項并發癥預防措施,則有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清單制作完成后,要求相關護理人員人手一份清單,為開展PICC置管管理工作提供參考,使PICC置管管理工作更具有條理性。
在PICC置管期間,患者對導管的管理能力與并發癥的發生存在一定關系。若患者對PICC置管的認知程度低,缺乏一定的管理技能,則會增加并發癥發生率[2]。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清單式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健康宣教能提高患者對PICC置管的認識,清楚PICC置管的重要性,提高導管管理信心。通過護理人員的導管維護演示,能讓患者掌握導管的日常維護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準確維護導管,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而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降低時,則能有效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本文觀察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PICC置管中采用清單式管理能有效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提高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置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但本次研究不足在于樣本量較少,導致數據存在一定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