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李先貴
丙泊酚是手術麻醉中常用的靜脈麻醉藥物之一,因其麻醉起效快、停藥蘇醒快、安全性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麻醉誘導、術中維持和危重患者鎮靜。但靜脈使用丙泊酚時常發生注射部位燒灼樣疼痛,給患者身心造成了嚴重影響。如何消除丙泊酚注射痛這項不良反應,增加患者麻醉體驗滿意度,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已成為眾多麻醉醫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研究浙江新安國際醫院(后稱我院)無痛人工流產患者麻醉期間,使用不同型號的留置針對靜脈輸注丙泊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與分組 選擇我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無痛人工流產患者548例,術前檢查確診為妊娠,常規檢查符合手術條件,無心肺系統疾病,肝、腎功能正常,無精神系統疾病,無手術和麻醉禁忌證,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0G組178例、22G組184例與24G組186例。
1.2 操作方法 術前做好常規檢查及飲食準備,進入手術室后,20G組、22G組及24G組患者分別選擇20G(1.1 mm×30 mm)、22G(0.9 mm×25 mm) 及24G(0.75 mm×19 mm)型號的一次性使用靜脈留置針,按護理操作要求,規范開放手背靜脈,敷貼固定留置針,連接三通開關,建立輸液和注藥通道,遠端連接乳酸林格液。常規吸氧,監測心率、血氧飽和度和血壓等生命體征。注藥前麻醉醫師與患者交流,告知疼痛數字分級評分法(NRS),注藥開始后詢問注射點疼痛程度。注藥通道注射1%丙泊酚,2.5 mg/kg,輸液泵注射速度為1.0 mL/s。注藥開始后,麻醉醫師每5秒詢問一次患者疼痛感受,并觀察其狀態,直至失去意識。
1.3 觀察指標 采用NRS評分表達疼痛程度,記錄患者NRS評分的最大值。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2.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20G組:年齡17~47歲,平均(31.5±5.4)歲;22G組:年齡18~45歲,平均(31.9±5.6)歲;24G組:年齡18~46歲,平均(31.1±5.6)歲。三組年齡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20G組VS22G組= 0.69,t20G組VS24G組= 0.69,t22G組VS24G組= 1.37,P>0.05)。
2.2 三組疼痛程度比較(表1) 疼痛發生率:20G組43.8%(78/178),22G組57.1%(105/184),24G組72.6%(135/186)。三組疼痛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31.00,P<0.01)。

表1 三組疼痛程度比較 [例(%)]
丙泊酚注射痛易導致患者精神緊張,甚至恐懼心理等不適,進而引起循環系統中心率和血壓的波動。關于靜脈注射丙泊酚引起注射痛的原因,有研究認為血液中的高濃度游離丙泊酚會直接刺激血管內膜上的感受器,產生疼痛刺激信號,通過神經系統傳導至中樞使患者感受到注射部位疼痛刺激[1]。也有研究認為,高濃度的游離丙泊酚可以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激活一氧化氮合酶和激肽釋放酶-激肽系統,細胞釋放的一氧化氮和緩激肽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提高了神經末梢與游離丙泊酚接觸的概率,同時系統介導的多種炎癥反應也會導致疼痛[2]。
本研究通過對比使用相同濃度的丙泊酚溶液,在輸液泵控制靜脈輸液速度相同的情況下,患者因使用不同型號的靜脈留置針,導致注射痛發生率和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的不同,使用直徑越小的留置針丙泊酚注射痛發生率越低。結合現有丙泊酚引起注射痛的發病機制研究,輸注相同濃度的丙泊酚液體時,在輸液速度相同的情況下,注射針管越細,導致液體自針管進入血管的流速越快,液體沖擊血管壁時的速度越大,會導致液體中相對高濃度的游離丙泊酚得不到充分稀釋,越高濃度的游離丙泊酚與注射部位血管局部直接接觸,觸發疼痛反應的概率越大,刺激機體神經末梢引起的疼痛反應程度也越大。
由此可知,降低注射部位游離丙泊酚濃度,是預防丙泊酚注射痛發生和減輕疼痛的關鍵。臨床上可適當選用粗針頭、大靜脈來減慢液體輸注速度,也可通過聯合用藥等方式減少丙泊酚用量,降低注射部位血管局部的游離丙泊酚濃度,進而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發生率,減輕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