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兵 盧 潔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院前搶救、監護、運送等過程,而疾病譜是反映某地區危害人群疾病的變化情況,由于各地區受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經濟因素等諸多因素影響,存在不同疾病譜。本文對2019、2021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簡稱協和醫院)院前急救疾病譜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院前急救流行病學及發病趨勢,為進一步培養相關急救人員和完善院前急救配置,打造院前急救體系提供有力依據。
1.1 研究對象 協和醫院120急救中心2019、2021年院前急救患者1595例,均符合急救出車標準,出診個人信息、病例資料填寫完全。
1.2 研究方法 收集完整的病例信息,統計不同性別、年齡、地區、系統疾病、季節等的院前急救患者情況。
2.1 不同性別各年齡段患者院前急救情況 1595例院前急救病例中男1034例(64.8%),女561例(35.2%);平均年齡(58.0±14.9)歲;男女院前急救高峰年齡均在50~<80歲,男性各年齡段院前急救例數均高于女性,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各年齡段患者院前急救情況 [例(%)]
2.2 湖北各地院前急救情況 鄂北地區450例(28.2%),鄂南地區347例(21.8%),武漢地區332例(20.8%),鄂西地區268例(16.8%),鄂東地區198例(12.4%)。
2.3 院前急救病例系統疾病情況 院前急救排在前五位的系統疾病依次為神經系統疾病324例(20.3%)、循環系統疾病300例(18.8%)、腫瘤230例(14.4%)、創傷212例(13.3%)、呼吸系統疾病179例(11.2%),其中循環系統疾病及創傷的院前急救男性患者年齡低于女性,見表2。

表2 院前急救患者前五位系統疾病情況 (歲,)
2.4 不同性別、地區院前急救病例疾病情況 排名前十位的疾病依次是骨折180例(11.3%)、顱內出血148例(9.3%)、腦梗死116例(7.3%)、急性冠脈綜合 征101例(6.3%)、呼 吸 衰 竭69例(4.3%)、白 血病61例(3.8%)、肺癌59例(3.7%)、主動脈夾層58例(3.6%)、心力衰竭50例(3.1%)、急性胰腺炎40例(2.5%),其中骨折、急性冠脈綜合征、呼吸衰竭、主動脈夾層的男性占比明顯高于女性;鄂北地區骨折、主動脈夾層、心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患者占比均高于其他地區,詳見表3。

表3 院前急救前十位疾病患者湖北省內不同性別及各地區發病情況 [例(%)]
2.5 不同季節院前急救情況 院前急救發生于春季331例(20.8%),夏季411例(25.8%),秋季377例(23.6%),冬季476例(29.8%)。呼吸系統疾病冬季高發,神經系統疾病在夏季及冬季高發,腫瘤、循環系統全年均為高發相對均衡,創傷在夏、秋、冬季高發。見表4。

表4 不同季節院前急救患者系統疾病譜統計 [例(%)]
本文資料顯示,院前急救中男性患者占比較高,主要為中老年人群;骨折、急性冠脈綜合征、呼吸衰竭、主動脈夾層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男性在循環系統疾病及創傷的發病年齡明顯低于女性;可能與男性在社會分工不同、工作壓力及強度、吸煙、飲酒、不良的生活習慣均高于女性有關。他們處于亞健康狀態,疏于預防及治療,致心腦血管、腫瘤、創傷等突發事件較多。我國中青年人群因為缺乏自我管理,冠心病發病率提高了2倍[1]。在院前急救中急性冠脈綜合征、主動脈夾層患者以發病兇險、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尤其是主動脈夾層,如院前延遲會增加死亡風險[2],且治療對院內條件要求較高。
本文資料顯示,神經系統疾病以夏季及冬季高發,且以腦出血、腦梗死為主,盡早恢復腦血管灌注,避免不可逆性腦神經損傷,是改善患者預后及后期生存質量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的腦出血致死率及致殘率分別為57%和45%以上,通過院前的專業人員急診救治,爭取搶救時間,優化院前急救流程,可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存活率[3]。
腫瘤類疾病位居所有院前急救疾病種類第三位,以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肺癌占所有腫瘤的25.7%(59/230),肝癌15.7%(36/230),胃癌9.6%(22/230),肺癌在湖北省內惡性腫瘤中占首要地位,且男性高于女性[4],與本文調查結果相符。此外,鄂北區骨折、主動脈夾層、心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發生率均高于其他地區,分析可能與該地區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體檢等保健醫療多種因素相關。
此次院前急救分析中,呼吸系統疾病仍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以秋冬季發病率較高,院前急救時以呼吸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均需輔助呼吸機進行院前救治及轉運。創傷類疾病中以骨折為主要臨床體征,且多為車禍傷、墜落傷所致,尤其是重癥多發傷者,以昏迷、休克為主要臨床表現,院前的緊急救治包扎外傷處理、生命支持治療、抗休克治療、避免二次損傷,是縮短住院時間、改善預后的有力保證。
總之,通過對院前急救疾病譜的研究,分析流行病學及疾病發展趨勢,加強公民急救意識的培養,加強專業技術培訓、熟練搶救儀器操作、醫患溝通、規范院前急救流程,加強建立系統化急救模式,為醫院的急診學科建設,形成完整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