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偉偉 梁 鋼 石 丹
患者,男,79歲,因“左側面頰部黑色斑丘疹1年余”于2020年10月來我院就診。患者自述40余年前左側面頰部出現直徑約2 mm大小“黑痣”,未突出皮膚表面,未增大,未曾破潰出血,無疼痛及瘙癢不適。患者由于年齡較大且無平時生活照,證件照肉眼未見明顯黑色斑疹。入院前一年在當地某醫院行二氧化碳激光點痣,兩個月后黑痣再次出現,期間未予任何治療,后左側面頰部“黑痣”逐漸增大并突出皮膚表面。近1年來,原有皮損增大成直徑約為10 mm大小黑色斑丘疹,周邊出現大小不一、形態相似的皮損。患者發病以來體重無明顯變化,否認家族中有類似病史。
皮膚科檢查:左側面頰部可見散在大小不一黑色斑丘疹,最大直徑約10 mm,最小約為針尖大小,表面凹凸不平,部分融合,表皮未破潰,無明顯滲出滋痂,觸之質稍硬,無觸痛(圖1)。實驗室及相應輔助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活體組織檢查:黑色素瘤細胞形態多樣,大小不一,腫瘤細胞呈編織或漩渦狀、巢狀、束狀、腺泡狀浸潤性生長;細胞異型性明顯,胞漿內見黑色素顆粒。免疫組化示:腫瘤細胞強表達S-100、HMB-45及Melan-A,不 表 達CK(pan)、EMA及LCA,Ki-67增殖指數存在異質性,熱點區域約80%陽性。病理診斷:多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因患者經濟條件較好,故轉上級腫瘤醫院行外科根治手術及相應綜合治療,隨訪1年尚存活。

圖1 左面頰部散在黑色斑丘疹
惡性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較多,可能與日光暴曬、遺傳、激素水平及各種色素痣受不良刺激(激光治療、冷凍、藥物腐蝕等)引起[1]。二氧化碳激光對組織的熱損傷是非選擇性的,使黑痣細胞及周圍組織溫度升高,導致蛋白質、類脂膜的變性,細胞凝固壞死,而皮膚的損傷和修復過程會使DNA發生突變,導致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2]。故做好對患者的宣教,避免刺激色素痣。
臨床上常依據“ABCDEF”法則監測及判斷各種色素痣有無惡變,即:A非對稱性,皮損不對稱;B邊緣不規則,邊緣不規整或有鋸齒;C顏色轉變,原有皮損色素加深或由單一顏色轉變為不均勻“雜色”;D直徑,皮損直徑增大;E隆起,皮損突然出現隆起;F奇特,出現丑小鴨征表現[3]。惡性黑色素瘤除與色素痣鑒別外,還需以下疾病相鑒別:藍痣多由梭形細胞組成,少數合并上皮樣細胞和/或樹突狀細胞,細胞無異形性及有絲分裂現象;肉眼呈藍灰色是由于廷德耳效應[4],黑素細胞局限于真皮層,可見光的長波透入真皮深部被黑素吸收,而短波(藍光、紫光)穿透力弱,被皮膚散射返回皮膚表面所致,從臨床皮損色澤及皮膚病理易與惡性黑色素瘤鑒別。脂溢性角化病又名老年疣,常見于中老年人,典型臨床表現為淡褐色至深褐色扁平丘疹或斑片,為良性病變,較少出現惡變,皮膚病理表現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較易與惡性黑色素瘤鑒別。良性幼年黑素瘤又稱Spitz痣,是一種良性來源的黑素細胞腫瘤,常見于兒童的頰部與耳部,表現為單個結實的結節,結節呈粉紅色、紫紅色或紅褐色;組織病理上有時不典型Spitz痣與惡性黑色素瘤較難鑒別,前者的外觀表現為楔形生長,結構大致對稱,邊界清楚,以上皮樣痣及梭形細胞為主,交界處成巢,垂直分布于表皮,富含色素,與周邊形成裂隙,異形性較少見,有成熟現象,可與惡性黑色素瘤相鑒別[5]。
在對比不同方法對色素痣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后,建議色素痣的治療應首選手術切除,并對切除的相應組織行病理學檢查[6]。但患者鑒于對手術瘢痕會影響美觀及性價比的考慮,仍會選擇激光點痣,對于一些體積小、形態良好、色素較淺的色素痣,患者可至正規醫院行激光點痣祛除,但不能超過兩次;無論激光是否完全祛除黑色細胞痣,均應終身定期隨訪,觀察病情變化及轉歸情況,降低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率[7]。惡性黑色素瘤預后較差,與病變部位、厚度、性別、組織學類型及有無潰瘍有關,以手術切除為主結合化療、免疫治療的綜合療法是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有效方法。總之,為降低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率及病死率,應做到少刺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