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濤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于希寧是20世紀半工寫花鳥畫的杰出代表,是山東高等院校藝術教學的學科開拓者,為我國的花鳥畫創作和人才培養奮斗了終生。以往對于希寧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他的藝術創作、藝術思想進行了挖掘。在后續的研究過程當中,于希寧的藝術理念和創作精神如何在高校教學領域里發揮更大的教學的價值,讓其藝術實踐和思想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我們進一步的研究課題。
于希寧是具有詩、書、畫、印、美術史論全面修養的學者型藝術家。他在藝術創作上立足傳統、立足時代、立足生活,以“師古人”延續傳統語言,以“師造化”不斷豐富繪畫題材。他的花鳥畫作品(圖1—圖5)取材多樣,講求意境,立意清新,于蒼勁之中見秀逸,疏朗之中見典雅,展現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又體現了其頑強不屈的人格,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時代蓬勃向上的精神。可以說,于希寧的藝術創作是這個時代傳統繪畫與生活結合的杰出典范,他的花鳥畫創作高度以及創作理念在花鳥畫教學領域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梳理、發掘和弘揚。具體來說,主要有如下五個方面。

圖1 于希寧 騰空老驥

圖2 于希寧 雪梅

圖3 于希寧 千代龍柯

圖4 于希寧 紅梅

圖5 于希寧 黃山紫藤
于希寧主張學習花鳥畫從工筆入手,進而學習小寫意、大寫意。他十分重視工筆的基礎,認為通過大量寫生可以了解表現對象的基本結構和生長規律,以及觀察自然、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在打牢工筆基本功的基礎上再逐漸掌握小寫意畫的基本特征,進而學習大寫意。鄭板橋也曾言:“必極工而后寫意,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于希寧根據自身的學習經歷提出由師法惲壽平、華新羅、任伯年等一路進入小寫意,要求筆墨輕松靈活,準確地把握對象特征,表現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學習大寫意則要求用更加洗練、夸張的手法概括物象。小寫意轉大寫意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提煉過程。如果工筆基本功不足,學習者在學習寫意畫時便會下筆心中無數,很難準確地表現出傳神的藝術形象。于希寧這種循序漸進的花鳥畫學習路徑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花鳥畫的規律,是花鳥畫教學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于希寧還主張“廣博而專精”的學畫路子。年輕時要做加法,視野要寬,畫路要廣,到一定年齡再逐漸縮小范圍,根據自己的偏好專注于某個領域。于希寧早年工寫兼善,繪畫題材動物、植物皆有涉獵,中年后逐漸縮小范圍,在梅花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不僅將畫梅的歷史、技法演變都做了梳理,而且常常深入自然中去觀察梅花、描繪梅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出許多經典的梅花巨制。這也對我們的花鳥畫教學和創作有所啟示:不僅要注重題材的廣泛性,各種植物、動物要多加涉獵,還要注重分析歸納,抓住對象的典型特征。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按照科、類都有其規律性,要從規律上深刻把握對象的特征和結構,這樣可以舉一反三,拓寬畫路。年輕時不宜過早限制自己的道路,要多方面汲取營養,打好扎實的基本功。
“理乃意之本,筆為意渡津。以文書繪意,斯意可通神。”[1]453此詩是于希寧對畫理的重要論述。在教學實踐中于希寧常常從畫理上啟發學生,強調畫理的指導性作用,注重畫理的研究學習是“戰略”問題。花鳥畫歷經千年的發展,積淀深厚,有其獨特的美學原理和內在規律,要學會從前人的經典作品中分析、總結畫理,了解藝術規律,從內在中認識經典,讀懂經典。潘天壽先生也曾主張學習中國畫要從規律入手而不是從技法入手。從技法入手容易單一,且易落入俗套;從規律入手能掌握內在變化,事半功倍。
于希寧將花鳥畫的畫理歸納為主要的四點:花鳥畫內在的筆墨規律、造型規律、節奏變化和韻律表達規律。筆墨規律除了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有很強的表現功能,筆法、墨法與物理、哲理相通,又與人的性情相通,需要反復錘煉。造型規律就是對方圓造型的歸納運用,這在傳統的雕塑、青銅器、建筑等方面都有內在相通之處,需要從多角度去理解。節奏變化講的是畫面構成的美的組織方式,節奏可謂一切藝術之母。虛實、黑白、強弱、連斷、輕重、曲直、長短、枯濕、濃淡等都是節奏的具體表現,要有意識地去逐一學習和研究,這樣才能學會控制畫面。韻律表達是精神傳達的直接體現,直韻、圓韻、復合韻等都是通過筆法的節奏和墨法的虛實來體現,與畫面意境相統一。
筆墨、造型、節奏、韻律這四點是畫理的核心,也是花鳥畫教學圍繞的中心,更是花鳥畫階段學習中需要強化的重點。
過去傳統的畫家學畫基本上是自習畫譜或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所畫的內容重復前人,落入程式化、簡單化等窠臼,其原因是缺乏對生活的感受及寫生的能力。于希寧在傳統的基礎上打下了非常深厚的繪畫基本功。同時,他受過高等美術教育,注重寫生,從青年時期就開始到名山大川或鄉土氣息濃厚的地方去采風寫生,體悟生活。“生活產生感情、聯想、畫思,生活印證傳統技法和創新問題,要有熱愛生活的情感才能在生活中有創新的敏感和要求,以至在實踐中反復探討。”[1]335這種對生活的態度和獨特的視角把握貫穿他一生的藝術創作。無論是到外地出差還是考察,每次遇到美的植物他都會用速寫的方式記錄下來,并會做詳細的文字標注和筆記,有時會根據意境同時寫出詩來。經年累月的寫生積累,使得他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常常有很多不常見的花草出自其筆下,筆墨表現瀟灑勁爽,生動傳神,豐富了花鳥畫表現的題材和意境。
于希寧這種深入生活觀察、寫生的繪畫理念運用在花鳥畫教學中,就要求在寫生課上多下功夫。寫生并不僅僅是收集素材,更要尋求表現對象的典型特征,培養感受能力。寫生要避免自然主義,不是看到什么就畫什么,要培養取舍的能力,對生活保持新奇感,以獨特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語言。于希寧曾說:“寫生不是抄襲自然,不是畫得越像越好,要通過對物象的觀察分析去表現實質,要善于剪裁、夸張,以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1]339我們要將寫生培養成一種習慣,并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堅持下去,這樣才有可能在立足生活、立足時代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富有新意的作品來。
于希寧一生秉持“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的理念,堅持詩、書、畫、印合一的藝術道路。他有方常用印“于希寧詩書畫印相融”,充分表明了他的治學思想與藝術追求,這也符合潘天壽先生一貫倡導的花鳥畫家不需要“三絕”而要“四全”的藝術理念。花鳥畫家不宜過早地進入某個領域狹窄的小道,要在詩、書、畫、印這四條道路上并駕齊驅,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最終走上藝術創作的大道。
詩是于希寧創作生涯中文人情感的傳達方式,是畫的靈魂。他的詩有為畫而作,有為人而作,也有為景而作。于希寧認為懂得詩詞格律和意蘊,并在生活創作中靈活運用,能讓作品升華意境,也能表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
早年于希寧受家鄉文風的影響學習篆刻,年輕時就打下了堅實的金石基礎和文字基礎,后來到上海新華藝專讀書,在諸樂三先生的影響下繼續研究篆刻。書畫家懂得篆刻,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章法布白,而且也能更好地融“金石味”于書畫筆墨中。
于希寧書法從晉唐入手,后鐘情黃庭堅,用筆舒展自然,線條勁健中實。書法的重要不僅僅體現在畫面的題款上,以書入畫,可將書法的節奏、韻律、力度與畫面相融合。書畫都強調一個“寫”字,在于希寧的梅花、紫藤、蔬果等畫作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將書與畫融合,揮灑自如,十分協調與自然。
當代學院的國畫教育分科越來越細,使得學生過早進入某個領域,路子不夠寬,從長遠看會影響未來的發展高度。所以,在花鳥畫教學課程的設置上應兼顧這幾個領域,可以開設選修課或是舉行講座等,讓學生更全面地汲取營養。
于希寧主張學畫之初就要有創作意識和思考,用創作帶動基本功的訓練。于希寧早年師法宋人,畫法嚴謹,但他不是一味臨摹古人,而是在師法宋人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宋人畫法進行發揮,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一系列格調、意趣與宋人繪畫相吻合的作品來。這種方式對今天的花鳥畫教學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通常大家會認為要把基本功練到一定程度才能搞創作,所以在花鳥畫教學課程的設置上以基本的臨摹、寫生為主,割裂了創作和基本功的訓練。事實上基本功的訓練并沒有嚴格的量化標準,也不是基本功過硬了就能搞出好的創作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基本功都必須具備。創作不是基本功練過后的水到渠成,創作意識是學畫之初就應該具備的思維,好的畫家應該和常人有不同的視角,基本功的練習要服從創作的需要,在創作過程中碰到要用到的基本功就要有針對性地及時訓練。
于希寧主張花鳥畫教學要貫徹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原則,但花鳥畫教學的實踐中常常割裂了三者的內在聯系。臨摹不是單純地仿效和模擬,要借用前人的視角去理解自然,到一定的程度要訓練變體臨摹,逐漸加強創作意識。寫生也不是對自然的再現,而是要創造性地提煉。所以,在花鳥畫教學中我們要加強臨摹、寫生、創作三者的內在聯系,始終保持創作思維。
于希寧一生藝術創作豐碩,尤其是半工半寫的花鳥畫風格對我國20世紀的花鳥畫發展影響廣泛。于希寧的藝術創作高度、創作理念在當下花鳥畫教學方面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繼續在教學實踐中思考、探索,并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