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
肝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消融治療、介入治療、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及中醫治療。但任何單一的治療都效果有限,往往需要根據具體病情聯合多種治療方式綜合治療才能達到滿意的療效。當前,隨著介入導管技術的興起,消融治療開始走進肝癌的臨床,適合不愿意手術或患者體質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
那么,肝癌消融治療和介入治療都有什么區別呢?
消融治療是指使用物理、化學方法殺滅肝癌細胞的治療方法。臨床上使用的消融治療分為熱消融、冷凍消融及化學消融3類。消融治療一般僅適合于以下肝癌患者:①單個腫瘤直徑小于5cm;②符合手術條件但不愿意手術的患者;③肝癌手術后復發但腫瘤較小的患者。
消融治療總體較安全,副作用及并發癥較少,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
1.發熱。腫瘤組織被消融壞死后,部分壞死組織溶解、吸收后可能導致發熱。
2.肝區疼痛。可發生于消融治療過程中或后,疼痛一般較輕,大多能耐受,多持續2~3天后自愈。
3.腹腔出血。通常發生于術后1~2天,發生幾率較小,出血量一般較小,臥床休息、止血藥物治療大多能愈合。
4.肝臟內大血管損傷。這是消融治療的嚴重并發癥,一旦發生,后果嚴重,必須立即手術處理。
5.肝內膽管損傷。若消融治療后持續腹痛、腹脹、發熱,在腹腔穿刺抽出膽汁樣液體時即可確診。確診后根據情況必須通過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或開腹手術處理。
理論上,肝癌消融治療后可能復發,復發的主要原因是消融不徹底。為此,最好在消融治療完成后立即做超聲造影或增強CT檢查,了解消融治療后瘤體內是否還有血供。如果瘤體內無血供,表明消融徹底,復發機會較小;否則表明消融不徹底,需要補救消融治療,直到瘤體被完全消融為止。
介入治療是把供應肝臟腫瘤營養的血管阻斷,并在該血管內注入能夠殺滅肝癌細胞的化學藥物,從而抑制或殺滅肝癌細胞。目前,介入治療是非手術治療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總體有效率可達80%,但它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原因在于介入治療后被栓塞的肝腫瘤動脈血管栓塞不徹底,栓塞的血管在一定時間后可能再通,介入治療中在腫瘤內注入的抗癌藥物對肝癌細胞的殺滅作用有限。
介入治療一般適合于以下肝癌患者:①符合手術切除條件但不愿意手術的患者;②不符合手術條件肝癌患者;③手術后的介入治療(可減少術后復發);④手術后復發的患者;⑤伴有門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癌栓的患者。
臨床上,介入治療通常聯合放療、消融治療進行,療效更好。進行介入治療的次數需要根據上次介入治療的效果、患者的耐受性及患者的肝臟功能好壞而定,但兩次介入治療的時間應至少相隔一個月,如上次介入治療效果不好則最好不要再選擇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總體較為安全,主要的副作用包括:
1.肝區疼痛。發生于介入中或介入后,一般較輕,經過對癥處理大多能治愈。
2.消化道反應。如厭食、惡心、嘔吐等,這些癥狀是抗癌藥物或介入導管刺激血管所致,持續時間為3~5天,大多患者能耐受這些癥狀,經過止吐藥物治療后一般能夠得到控制。
3.骨髓抑制反應。表現為血液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經過對癥處理均可治愈。
4.栓塞劑導致異位栓塞,但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肝癌介入治療中采用的載藥微球比傳統的介入治療效果更佳。載藥微球是一種可以裝有抗癌藥物的栓塞劑,將其堵塞供應肝癌瘤體血供的肝動脈分支,持續釋放抗癌藥物,對肝癌細胞可產生持續抑制、殺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