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福
貧血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引起貧血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鐵。鐵在人體內以鐵離子的形式存在,屬于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且鐵還是人體血液成分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元素。當人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就會導致體內儲存鐵的耗盡,紅細胞內缺鐵,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缺鐵性貧血,以及補鐵治療的注意事項。
缺鐵性貧血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內缺乏鐵,繼而使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的量減少,引起紅細胞體積變小,攜氧能力下降。當身體出現貧血時,會表現為皮膚或黏膜蒼白,甲床、眼瞼、口唇發白,身體困倦乏力,無精打采,脫發并伴有頭暈頭痛,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毛發干枯、脫落,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甚至凹下勺狀(匙狀甲)。如果出現嚴重貧血,血紅蛋白<60g/L,還可能會引起身體各器官功能障礙,威脅生命。
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有很多,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3大類:
1.需要量增加、鐵攝入不足
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等生長發育期,女性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或者月經周期時,對鐵的需求量增加,如果不加大鐵的補充量,會導致體內缺鐵。
2.鐵吸收障礙
在飲食方面,長期素食或者喝濃茶、濃咖啡,會抑制鐵吸收;某些胃病如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者因治療胃病長期使用制酸藥或抗酸藥,也會因胃酸不足而使鐵吸收減少;某些腸道疾病如慢性腹瀉、乳糜瀉也會使鐵的吸收量減少;胃、十二指腸手術治療,可以影響鐵的吸收。
3.失血
各種器官系統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婦科生殖道失血、泌尿系出血、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紅蛋白尿以及頻繁獻血等導致血容量下降,也會引起鐵丟失過多而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針對缺鐵性貧血,需要遵醫囑補充鐵劑,常用的有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多糖鐵復合物等,按給藥途徑分為口服和靜脈注射兩種。
1.硫酸亞鐵
硫酸亞鐵屬于第一代口服補鐵劑,從化學結構上屬于無機鹽二價鐵。劑型有普通片、含片、糖漿和顆粒劑等,普通片和含片適合成人使用,糖漿和顆粒劑更適合兒童使用。用法用量方面,不同劑型會有所不同,建議參照藥品說明書使用。
2.琥珀酸亞鐵
琥珀酸亞鐵屬于第二代口服補鐵劑,化學結構屬于有機酸二價鐵,與硫酸亞鐵相比,其鐵含量更高,可達35%。
3.多糖鐵復合物
是第三代口服補鐵劑,化學結構屬于三價鐵和麥芽醇結合后呈螯合狀態的非離子鐵,其優點是在胃腸道可以分子的形式吸收,且不受胃酸、食物的影響,吸收率和鐵含量比前兩代更高。而且服用非常方便,成人只需每天1次,也可以安全用于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4.麥芽酚鐵
麥芽酚鐵屬于新型口服三價鐵絡合物,也可以理解為第四代口服補鐵劑,其優點是鐵攝入量較高,平均可達39.8%~60%,且其胃腸道不良反應輕微,可用于前面幾代藥物不耐受的缺鐵性貧血患者。
5.右旋糖酐鐵注射液
如果口服覺得補鐵太慢,或者患者不能口服或存在胃腸道吸收障礙的情況下,可采用靜脈補鐵。右旋糖酐鐵是第一代靜脈補鐵劑,相對于口服補鐵,靜脈補鐵速度更快,靜脈使用右旋糖酐鐵7~9天血清鐵蛋白可達到峰濃度。
6.蔗糖鐵注射液
蔗糖鐵注射液屬于第二代靜脈補鐵劑,補鐵速度更快。靜脈注射后10分鐘鐵水平即可達到高峰。
口服補鐵藥的不良反應主要是對胃腸道的刺激而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瀉或便秘等,建議口服補鐵藥在飯后或者進餐時服用,可減少對胃的刺激,服用同時盡量避免喝濃茶和濃咖啡;某些藥物可促進或妨礙鐵吸收,例如同服維生素C更有利于吸收,而磷酸鹽、四環素類及鞣酸類藥物可妨礙鐵吸收,所以使用補鐵藥物前最好如實告訴醫生正在服用的藥物。
靜脈補鐵藥還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輕者出現蕁麻疹或皮膚瘙癢,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引起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紫癜,會危及生命。輸液時注意注射速度不宜過快,而且在輸液過程中應該密切留意有無身體不適,要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還要防止藥物滲漏。建議靜脈補鐵最好選擇在有搶救條件的醫院里進行。
日常生活中缺鐵性貧血并不少見,合理膳食與合理使用補鐵藥物,可有效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
1.飲食均衡搭配
食物應多樣化,且均衡搭配,以保證鐵攝入充足。
2.適當增加含鐵量豐富的食物
某些食物如紅肉、肝臟、動物血等食物,含鐵量高,吸收率也比植物來源的鐵高。
3.增多食物中的維生素攝入
不僅是維生素C,還有維生素A、B6、B12、葉酸等多種維生素都會促進鐵的吸收,所以膳食中應注意增加維生素的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的維生素含量豐富,可以常吃。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單純膳食補鐵由于鐵含量低,效果不明顯,如有必要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補鐵藥物。藥物補鐵療程要足,通常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至少持續4~6個月,補鐵期間定期監測血常規、鐵蛋白,長期過量補鐵有發生鐵過載風險。女性月經期也不用擔心,仍可以正常補鐵。另外,補鐵治療應盡可能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否則會導致效果欠佳或耽誤原發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