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程琦
千年文化積淀,百年浴血奮戰。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朝乾夕惕、生生不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中創造了一系列彰顯中華民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及人文情懷的紅色精神。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轉折點”。延安精神就好像是點燃了堅定的信念之“火”,培養了一批批一心向黨的優秀人才,讓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帶領全中國人民取得勝利。
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風雨歷程,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每一次的奮起、每一步的堅持、每一回的反擊,詮釋著初心責任,書寫著使命答卷。“此生不悔來華夏,來世愿再種花家”。延安是革命圣地,是革命者的故鄉,是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奮斗13年,形成了延安精神。這個初心和使命的象征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延安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奮進征程中留下了鮮紅的足跡,憶往昔,英雄志士們不怕危難、不懼死亡,困難面前不退縮、強權面前不低頭,用青春與鮮血捍衛理想信念,以一顆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成就了今天的繁華盛世,源于忠誠火炬始終熊熊燃燒,源于崇高信仰貫穿真摯初心。曾幾何時,這個偉大的民族備受列強欺凌,國家受辱,人民蒙難;曾幾何時,簞食瓢飲尚難實現,歲月靜好是更難企及。再看今朝,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再看今朝,我們消滅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山河無恙、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延安精神的價值影響力是對整個世界道德思想文化的偉大貢獻,并將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實踐中迸發磅礴的精神偉力。
延安精神不僅僅屬于那個腥風血雨的革命年代,也不曾終結在艱苦奮斗的困難時期,它一路傳承至今,還將一路傳承發揚下去;它屬于過去、現在和未來,早已成為全體黨員心中的一座不朽豐碑,閃爍著無數優秀共產黨人身上的思想光輝;它滲透到我們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永遠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和傳家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的顯著特點。革命時期的延安,環境無疑是艱苦的,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朱德總司令提倡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折射出那段歲月之艱難。也正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吸引和培育了成千上萬的抗戰英才。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難、開拓進取,鑄就了延安精神的偉大力量。緊緊依靠群眾、一心為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本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延安時期是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最好的時期之一。正是循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黨與人民、人民軍隊與廣大群眾才形成了同生死、共患難、魚水相依、血肉相連、水乳相融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正是這樣的精神不斷激勵著我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鑄就“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
我是一名“油二代”,我的父母把他們的青春和熱血獻給了油田。大學畢業后,我也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這里。我了解油田的工作,我更清楚在這里的付出和不易。在我的成長記憶里,父母陪伴我的時光很短,從小我就知道他們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爸爸也常常向我描述他們的工作環境。很遠、很苦但很幸福,這是我對油田的第一印象。正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我深知油田發展的不易,那就是一部無比艱辛的大型創業史。所以我選擇回到了安塞油田,回到這一片先輩們揮灑青春的土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自開蒙之日,就知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的”,我們的血液里天然就流淌著紅色基因,心底里自始就埋藏著信仰的種子。信念信念,只有真的相信,才能念念不忘、進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我們新一代石油人時刻銘記前人吃過的苦,把延安精神印刻在血液里,永遠用艱苦奮斗定義自己,堅定信心,朝著建設創新型可持續發展的油田奮勇前進。
我熱愛這片土地,我熱愛這份精神。越是發展越要奮斗,越是困難越在進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將主動接過先輩艱苦奮斗的接力棒,傳承勤儉節約、白手起家的傳統美德,堅守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無私品格,永葆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斗韌勁,努力在攻堅克難中奮勇前進、開拓進取,不斷跨越新的“雪山”、“草地”,攻克新的“婁山關”、“臘子口”。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新時代必將是大有可為的時代,我們要在時代發展中傳承延安精神,筑牢“信仰之魂”、堅定“實干之勁”、踐行“為民之心”,交出一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不斷續寫安塞油田新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