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萍
最近幾年,人們對美容需求逐步提升,甲狀腺外科開始研究頸部傳統切口向頸部以外發展,臨床開始報道頸外各種入路的甲狀腺癌手術。外源性創傷破壞了組織,愈合期間會有瘢痕形成,對康復效果產生影響。加之頸部血管豐富,可操作空間受限,頸部長時間內保持過伸狀態,術后患者極易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出現,不利于術后康復。為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臨床常輔以有效干預,漱口運動可減少人為因素所致惡心嘔吐,還可使頸部僵硬改善,瘢痕攣縮減少,但單獨應用療效理想度一般。有關學者在其基礎上加術前頸部體位訓練,利于患者耐受特殊體位的能力提高,術后不良癥狀減輕[1]。為明確其價值效用,本文將術前頸部體位訓練應用于本院甲狀腺癌全切術患者中,對比分析其應用價值,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8 月~2022 年8 月于本院接受甲狀腺癌全切術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102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51 例。對照組女32 例,男19 例;年齡62~73 歲,平均年齡(62.11±4.27)歲。觀察組女29 例,男22 例;年齡61~72 歲,平均年齡(61.57±4.3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經影像學、病理學檢查均確診為甲狀腺癌;患者均接受甲狀腺癌全切術;與手術指征符合;意識正常[2]。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鍛煉+漱口運動。①常規鍛煉:將功能鍛煉的意義講解給患者,示范正規鍛煉形式。術后當日,指導患者緩慢向左右兩側轉動頸部,控制角度在30°以內,8 min/ 次,1 次/d;術后1~3 d,患者頸部可左右兩側轉動,控制角度在30~60°,也可上下轉動,控制角度<30°,交替實施兩種動作,10 min/次,3 次/d;術后4~7 d,頸部可上下、左右轉動,控制角度30~60°,20 min/次,4 次/d[3]。②漱口運動:術后6 h,待患者清醒,保持半臥位,取100 ml 35℃生理鹽水漱口,以此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指導患者以舌尖舔雙側頰部、牙齒,反復操作,8~10 min/次,2 次/d。術后1~3 d 執行上述漱口運動,將彎盤置于患者可觸及位置。含漱口液,患者向上、向下20°角仰頭,10 min/次,3 次/d,交替練習。術后4~7 d,執行1~3 d 的動作,轉動角度可適當增大,但需<60°,15~20 min/ 次,3 次/d[4]。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術前頸部體位訓練。術前將頸部體位訓練的意義告知患者,將此干預手段產生的影響告知患者,如促進術后康復、手術效果等。經動作示范、口頭講解指導體位訓練。飯后2 h,患者保持仰臥位,在肩下墊一軟枕,高度應適宜,頸前部充分顯露,頸部呈過伸拉,以患者耐受度決定訓練時間,應循序漸進,4 次/d[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瘢痕攣縮情況 以瘢痕顏色、質地對其瘢痕攣縮情況實施評估,瘢痕呈淺粉色,質地柔軟,即Ⅰ級;瘢痕呈粉紅色,質地適中,即Ⅱ級;瘢痕呈紅色,質地偏硬,即Ⅲ級;瘢痕呈紅色,質地很硬,即Ⅳ級。瘢痕攣縮率=(Ⅲ級+Ⅳ級)/總例數×100%[6]。
1.3.2 頸部活動度 實施角度拍攝,并在計算機內錄入圖像,測定患者前屈、后伸、向健側屈、向患側屈、向健側旋轉、向患側旋轉的活動度[7]。
1.3.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含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評定時借助四點口述法,無,即Ⅰ度;輕微,即Ⅱ度;中等度,即Ⅲ度;劇烈,即Ⅳ度。陰性:Ⅰ度,陽性:Ⅱ~Ⅳ度。惡心嘔吐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分度評定,無惡心嘔吐,即為0 度;無嘔吐有惡心,即Ⅰ度;輕度嘔吐伴惡心,即Ⅱ度;劇烈嘔吐,需給予治療,即Ⅲ度;難以控制的嘔吐,即Ⅳ度。陰性:0~Ⅰ度,陽性:Ⅱ~Ⅳ度[8]。
1.3.4 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涉及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瘢痕攣縮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瘢痕攣縮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瘢痕攣縮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頸部活動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前屈、后伸、向健側屈、向患側屈、向健側旋轉、向患側旋轉頸部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前屈、后伸、向健側屈、向患側屈、向健側旋轉、向患側旋轉頸部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頸部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頸部活動度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惡心嘔吐、頭暈頭痛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甲狀腺癌治療主要手段即為甲狀腺癌全切術,手術可產生較大創傷,所以甲狀腺切除的同時,還需一并切除肌肉、血管、病灶有關淋巴結,加之患者年齡較大,各項機能均減退,預后效果理想度較低[10]。通常術后6 h 切口逐步開始愈合,逐漸形成纖維組織,并逐漸填充切開周圍組織,術后3 d 填充達到高峰期。有關資料顯示[11],有效及時鍛煉利于調整瘢痕組織,其瘢痕軟化作用較為顯著,可減少發生瘢痕攣縮。護理基礎性項目,如干預口腔的漱口運動,其出發點為患者舒適,可將口腔內病毒、細菌全面清除,且頸部合理運動可使患者鍛煉依從性、康復信心提高,對瘢痕攣縮實施有效預防[12]。
實施甲狀腺全切除術,需要抬高患者背部肩部,后仰頭部,伸長頸部,因不適應手術體位,加大了術后發生不適癥狀的風險,如頭頸部酸痛、疼痛等[13]。有關學者參考適應性機體原理,建議術前甲狀腺癌患者接受體位過伸訓練,經有規劃有目的的術前訓練利于患者耐受力提高,預后改善。術前開展頸部體位訓練前,需提前將訓練意義告知患者,利于其配合度提高。經體位循序漸進的訓練可使患者耐受特殊體位的能力增強,利于順利開展手術,還可減少術后不良癥狀的發生[14]。本文中,觀察組患者的瘢痕攣縮率7.84%低于對照組的25.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前屈、后伸、向健側屈、向患側屈、向健側旋轉、向患側旋轉頸部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術前頸部體位訓練可使頸部術后活動度明顯提升,利于恢復頸部功能,瘢痕攣縮減少。
甲狀腺癌患者在實施甲狀腺全切除術過程中,由于患者頭頸部過伸位時間過長,加之維持和創建空間灌注的二氧化碳(CO2)高壓,多數患者會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出現,屬于體位綜合征[15,16]。是因頭頸部后仰過度以致于腦組織呈缺血狀態,患者可見惡心嘔吐;因椎前韌帶、肌肉長時間遭受擠壓,導致頸椎附近組織疲勞受損,導致頭暈頭痛。本文結果可見,觀察組惡心嘔吐陽性率23.53%、頭暈頭痛陽性率17.65%低于對照組的50.98%、56.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術前頸部體位訓練可減少不良反應發生。術前頸部體位訓練經左右活動頸部、頸前拉伸、轉動肩關節等訓練,促進頸部血運、血液循環,利于鍛煉頸部韌帶、肌肉強度,緩解頸部長時間過度伸張所致不適,讓患者逐步適應體位改變,減少發生術后不適癥狀。
綜上所述,甲狀腺癌全切術患者接受術前頸部移位訓練,療效確切,可減少瘢痕攣縮,改善頸部活動度,減少不良反應,提升生活質量,具較好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