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榮華 張世懸 王嶸
“這就是我,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精心制作推出最新國家形象網宣片《PRC》,面向世界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堅持改革開放、推進人類和平發展事業的決心,展現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建設更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PRC》于3月10日晚在海內外同步推出,迅速在全網刷屏。
《PRC》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的“今天的中國”“明天的中國”相關論述為主線展開,英語配音,雙語字幕。視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人稱視角自述,向受眾展現了一個“既古老深邃又年輕開放”“既富饒進取又友善和平”“曾經一窮二白,篳路藍縷;但心懷夢想,從沒停止過努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形象。3月12日,在英語版基礎上又推出14個外國語版本,再次引發廣泛轉發。
從傳播數據來看,網宣片《PRC》是現象級爆款產品,有效實現了跨境和破圈傳播。視頻發布12小時內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的閱讀播放量超過1億次;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位居熱搜榜第二,微博話題閱讀總量超4億,在微信視頻號實現“點贊、轉發、熱度”3個10萬+。《PRC》在海外同樣引發熱烈反響,我外交人員和部分我駐外使領館在海外社交平臺轉發傳播,并在對外活動中現場播放。
如何用短視頻手段展現好國家形象,同時呈現出“中國味兒”和“國際范兒”,打動國內國外網友的心?回顧網宣片《PRC》的創作過程,我們有如下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厚重,在不足3分鐘的短視頻中講好她的故事殊為不易。唯有以平實風格展開,以極致思維對待每個細節,方能用真實的情感打動人、用理性的態度說服人。
創作之初,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通過這個短片,我們想要展現給世界一個怎樣的中國?如何革新對中國形象的傳統敘事表達,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形式和傳播方式?經過無數次頭腦風暴,我們最終決定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今日中國”“明日中國”的論述為經緯組織文案。通過一組極具形式感的排比句,用對比的方式,打破對中國的臉譜化的、固有的印象,展現中國形象“不止一面”。既古老,又年輕,既進取,又友善,既繼承了傳統文化,又擁抱現代科技,中國就是這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PRC》得以塑造出更具時代感和影響力的國家形象。第一人稱視角的敘述則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是我,這也是我”的句式傳達出一種坦蕩的自信,從而展現真實立體、可親可敬的大國形象。
《PRC》通過采用小敘事、小切口將宏大主題的“訴諸理性”轉化為“訴諸感性”。在視覺呈現上,《PRC》突破傳統大型宣傳片的程式化操作,將國家形象與具體的文化元素和人物形象一一對應,找到了主旋律與受眾之間的共鳴點。開篇用一組快切鏡頭集中展現中國厚重的歷史。三星堆、兵馬俑、長城、敦煌等最為世界熟知的中國符號濃縮在17秒的畫面中,并選取敦煌文物修復工作者作為主角,表現出“古老、深邃”的中國文化自信。接著利用音樂和音效形成節奏轉折,通過一個年輕女大學生的視角展現“年輕、開放”,形成強烈的反差和視覺沖擊。“富饒、進取”對應農民和現代化農業生產;“友善、和平”則對應中老鐵路、中國青年與國外友人交流等畫面。每組鏡頭選擇不同職業、年齡的人群作為主角,并與其對應的中國形象元素形成呼應,引發受眾的思考、理解和認同。這不僅是敘事上的創新,也將我國的奮斗歷程進行高度濃縮,讓宣傳片中的人、事、物鮮活起來,以小切口展現大形象,實現共鳴。
為達到最完美的視聽效果,創作團隊克服各種困難,于春節之后、兩會之前,在云南、甘肅等地進行實景拍攝。實拍更加考驗團隊的策劃、統籌、應變和溝通能力,但能夠更加極致地呈現團隊的創意與文案的精髓。團隊精心設計分鏡頭腳本和人物場景。顏色上,元江特大橋的紅和油菜花田的明黃,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場景選擇上,敦煌壁畫的神秘、云南校園的青春洋溢、火箭發射的振奮人心,豐富了畫面表達和視覺體驗。航拍、特寫、延時等拍攝手法的綜合運用則達到更為極致的形式感和視覺震撼。
如果說文案是骨架、實拍是肌肉,剪輯則起到收束大意、畫龍點睛的作用。《PRC》尊重視聽語言規律,從傳播效果出發,以“國際范兒”作為制作雕琢的圭臬,以極致思維選取畫面,每一個畫面,每一幀鏡頭,都力求完美。為實現極致的視聽效果,創作團隊更是配合剪輯原創背景音樂,從神秘舒緩到漸入高潮,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并很好地契合了主題。
《PRC》的創作,始終力求葆有平實、真實、務實的底色,最終實現受眾“看得進、記得住、傳得開”。
當今的國際輿論場空前復雜,一些國家的對華輿論戰愈演愈烈。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主動拿起國際舞臺的麥克風,講好自己的故事,勢在必行。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世界觀察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的兩會意義更加非同一般。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面向全世界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的重要問題,有助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真實客觀的認知,有助于收獲更加廣泛的信任與認同。
網宣片《PRC》一經推出,就在海內外引發熱烈反響。我國香港地區多家媒體主動聯系轉載。網宣片還被部分中國駐外使領館等在海外播出,外交部發言人等外交人員在臉書、推特、優兔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轉發。這印證了我們的判斷:在全國兩會這一重要時刻發布,對內有助于提升國人的自豪感、榮譽感,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合力;對外有助于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偏見,為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國際傳播不僅要講好故事、做好內容,也要拓寬傳播渠道,增加聲量。為擴大國際傳播的地域覆蓋面、人群覆蓋面、內容覆蓋面,3月12日,人民日報新媒體聯合上海外國語大學,在《PRC》英語版基礎上,又推出14種外國語版本,包括法語、俄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朝鮮語/韓國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斯瓦希里語、哈薩克語(基里爾文)、泰語、馬來語、希臘語等。
從3月10日至12日,網宣片總計15個外國語版本,形成了對外傳播的強大聲勢。效率高,是因為《PRC》在最初策劃時就規劃了多語種版本,主創團隊提前與上海外國語大學聯系,商定協作方式,在《PRC》的中英文文案定稿后,第一時間同步開展多語種譯制工作。同時由人民網外文頻道協助做好翻譯內容審核工作。充分準備,環環相扣,才得以在英語版《PRC》發布后2天內,一次性新增14種外國語版本,滿足了跨境傳播需求。我駐歐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區域國家的使領館紛紛聯系,主動二次傳播《PRC》相關國家語種視頻。
在海外社交媒體和網站上,不少海外網民為《PRC》點贊:“這個視頻是對中國真摯、真實的刻畫。”“中國人面對災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團結令人動容。”“這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強大信息。強大的國家從事偉大的事業,中國加油!”“我為中國感到驕傲,中國是捍衛世界和平的先鋒。”
當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必修課”。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被世界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曾制作推出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網宣片《CPC》,詮釋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網宣片同樣被廣大媒體、政務自媒體和普通網友熱烈轉發轉載點贊,據不完全統計,《CPC》覆蓋海內外受眾超10億人次。
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網宣片《CPC》,還是最新國家形象網宣片《PRC》,我們都遵循同樣的原則,打通國內國際傳播,以專業操作、專業水準,自信展現大黨大國形象。我們力求用小切口展現大形象,在制作中精益求精,在每一句文案中、每一個鏡頭里,展現中國作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的魅力。我們不僅展示中國成就,更注重展現中國精神;我們不僅介紹當代中國,也講述歷史傳承;我們自信展示中國的富饒進取,同時也注重向世界傳遞友善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 作品截圖
向世界展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國形象,是眾多中國媒體人的共同愿望;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是不少海外受眾的迫切需求。有研究國際傳播工作的專家指出,網宣片《CPC》和《PRC》的發布,向全世界傳遞中國聲音,既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黨愛國熱情,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也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的奮進歷程,展現了新征程上的中國奮楫再出發的昂揚姿態。
宣傳創新永無止境,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守正創新,充滿自信和底氣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走向世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