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
全國兩會歷來是主流媒體全年報道的重中之重。在媒體融合進入深度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兩會報道已成為檢驗主流媒體改革創新成果的重要戰場[1],最新的媒體技術、創新性的報道模式,都在兩會報道中悉數亮相。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事業“一體兩翼”的重要組成部分,央視新聞新媒體在兩會期間綜合運用多種報道形態和手段,在渠道、內容、技術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組合報道展示兩會成果,解讀兩會聲音,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的現實注腳。
渠道是媒體融合的物質基礎。面對受眾閱聽習慣的變化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為了提高報道的覆蓋范圍和觸達率,在移動終端上的渠道布局與組合運用成為策劃重大時政報道的前置議題。
2023年全國兩會報道,央視新聞在立足自有傳播渠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的基礎上,一方面注重內部渠道融合,大小屏聯動,與央視新聞頻道聯合推出融合報道;另一方面則秉承“用戶在哪里,央視新聞就在哪里”的理念,差異化運營社交媒體平臺,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都推出了適合平臺特點的新媒體產品。
新聞客戶端如今已成為新聞媒體在移動端進行內容布局的標配,是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轉型的重要抓手。央視新聞客戶端是央視新聞的重要自建新媒體渠道。在重大時政報道中,央視新聞客戶端往往是獨家報道的首發平臺,將此作為提升品牌和渠道影響力的重要契機。
2023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首先是突出在時政報道上的首發優勢,強調時效性,44條兩會時政快訊做到全網首發,被多家主流媒體引用,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澎湃新聞等資訊平臺首頁置頂推薦,形成品牌輻射優勢;其次是突出全面報道,依靠總臺新聞“一體兩翼”的強大采集、生產能力,共集納發布近300條兩會相關報道,打造兩會報道“稿源池”。兩會期間,央視新聞客戶端的日活人數、閱讀量顯著提升。
傳統渠道與新媒體平臺的融合并不是渠道的簡單疊加,而是體現在跨渠道內容的融合共建和不同話語體系的互相借鑒。
2023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一方面在全民關注的重要場次直播中,如開幕會、政府工作報告、憲法宣誓儀式、閉幕會等與新聞頻道并機直播,實現一次采集、多終端分發;另一方面,與新聞頻道合作推出融媒體直播節目“兩會你我他”,通過新聞頻道直播間連線央視新聞新媒體直播間、大小屏同步直播的形式,實現了渠道的互通、話題的聯動、語態的借鑒。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互動欄目“兩會你我他丨總臺幫你問”,新媒體記者每日通過網友提問、留言發現熱議話題,并帶著這些民生熱點在午間時段與新聞頻道直播間充分互動——新媒體直播間小切口講述網民關切、民生故事,頻道直播間采訪代表委員專家答疑解惑、提煉總結,鮮活呈現開局之年積極有為的社會面貌,發揮輿論引領作用。
央視新聞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 站、學習強國、今日頭條等平臺均開設有官方賬號。這些用戶基數大、活躍度高的社交化平臺成為延伸報道觸達率、提高報道可見度的重要渠道。在微博上,央視新聞主持的93個話題登上熱搜,19個話題閱讀量破億;在抖音、快手、B站、騰訊、今日頭條、知乎等平臺,對央視新聞兩會直播全量推送超50次;并以首頁置頂、頻道置頂的方式,對央視新聞的獨家視頻、圖文稿件進行推薦,登上多個平臺的熱榜首位。
內容融合,融在語態。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轉譯者”。作為連接主流媒體與網友的中介,在全國兩會這樣的重大時政報道中,新媒體最重要的是擔當好“轉譯者”的角色,將兩會報道從宏大敘事轉變為貼近受眾的服務報道。這不僅是對語言風格的要求,更需要媒體回應用戶關切與訴求,將報道或信息發布的重點轉移到民生的視角、人的視角上來[2]。通過多種形式的運用,做好解讀與細化,將其轉化為受眾聽得懂、看得見、說得出的語言,成為社交平臺上人們津津樂道、愿意分享的話題。
除了傳統的并機直播,央視新聞還推出了眾多原創性、解讀性、預熱性新媒體直播。
兩會開幕前夕,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聯動全國記者總站推出6期兩會預熱特別直播節目《看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以特色壯觀航拍和多機位景觀展示,深度探訪呈現重大工程、鄉村、城市等的新面貌、新變化,帶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引發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議題的關注和討論。
兩會期間,每晚推出直播欄目“一年之計看兩會”,邀請委員、代表和廣大網友一起通過連線的方式共話兩會熱點,解讀2023年兩會的新變化、新熱點,講好社會主義民主故事,闡釋好全過程人民民主。
對于出身電視新聞機構的央視新聞新媒體而言,視頻報道是看家本領。但媒體融合語境下的短視頻作為一種“社交語言”,已經與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大不相同,體現出強烈的碎片化、社交化、移動化特點。
2023全國兩會中,央視新聞一方面基于電視直播,對全民關注的兩會熱點進行二次創作,迅速處理出短小精悍、情緒飽滿、易于分享的碎片化短視頻產品,讓核心現場、重要消息在短時間內通過社交短視頻平臺、朋友圈傳遍全網,成為兩會報道的“輕騎兵”;另一方面,推出一系列帶有鮮明新媒體特點的政論片、微紀錄片,以達到深化主題的效果。在兩會預熱階段,央視新聞就推出時政微視頻《和人民在一起》,彰顯兩會的主題與使命;在會期進行中則基于核心現場視頻推出《憲法宣誓!鄭重的誓言 人民的選擇》《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等一系列時政微紀錄片,邀請網友共同見證兩會重要時刻。3月8日推出《微視頻|最美好的祝福》,通過展現兩會女代表女委員,以及平凡女性的精神面貌和光輝形象,來表現新時代女性的風采。兩會閉幕當天推出微視頻《路》,第一時間釋放了春天里再出發的蓬勃生機,以“路”為名,再啟新程。系列紀錄類短視頻《代表委員這一天》生動地展現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履職盡責,現場感強、節奏清新明快、人物特點突出,相關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約2.2億。
解讀兩會熱點,傳遞兩會聲音,將宏大的時政主題“轉譯”為直觀、易懂的可視化作品,是主流媒體兩會報道的重要手段之一。
兩會期間,央視新聞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等議程,共推出12組原創視覺產品,以思維導圖、數字海報、一圖解讀等形式,條理清晰、圖文并茂地梳理闡釋兩會重點議題,使用戶眼前一亮,并且樂于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臺,形成鏈式傳播。快訊海報“習近平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迅速成為在微博、朋友圈刷屏的可視化報道產品。
IP欄目由于具有鮮明的節目風格和相對穩定的用戶群,也成為兩會報道的重要力量。
兩會期間,央視新聞金牌欄目“主播說聯播”聚焦全國兩會熱點、代表委員熱議話題,共發布6篇短評微視頻,通過“說”的方式,為網友解讀、闡述兩會熱點;訪談欄目“相對論”每天討論一個民生熱點,如就業、旅游、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記者下沉各行各業基層一線,采訪火遍全網的大風機押車人,調研突然火爆的北京鼓樓,還利用長時間蹲點的節目資源,呈現開局之年社會面貌,探索基層解題之道。
特別報道由于適合傳遞深度信息,綜合性強,仍然是重要時政報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推出多組特別報道。其中,《習近平兩會時刻》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現場的精彩瞬間,從小切口講故事,闡述總書記重要思想和重要指示。《“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新興產業如火如荼,下一步怎么走?》等7篇特別報道,全部獲得優異的傳播效果。
技術是媒體融合的重要推動力。與傳統報道形式相比,引入了新媒體技術的報道在時效性、傳播范圍、互動性上都得到大大提升,這將對傳統新聞報道的語態產生影響[3]。新技術的運用也為央視新聞的兩會報道注入更多創新動力,帶來了產品形態的豐富化、多樣化。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兩會期間全民乃至全世界關注的核心議題。央視新聞在今年兩會報道中引入“虛擬主播+AIGC”的新技術,推出特別節目《開局之年“hui”藍圖》,采用AI技術“創意化”繪制未來中國生態、農業、科技、智慧城市藍圖,打造出一幅幅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空間場景,將2035年遠景目標在圖紙上一一展現。央視新聞數字虛擬主播“央小新”首次被應用于兩會深度報道,以他個人視角的參與、解讀,讓觀眾看得到當前中國的蓬勃發展,也望得到未來中國發展大勢,更記得住不忘初心奮力向前、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情懷。
兩會期間,央視新聞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原創策劃SVG《躍動起來了》《起飛》,以簡約獨特的設計,豐滿立體的內容,展現歷年兩會帶給百姓切切實實的實惠和改變,激發網友共鳴,同時富有極強視覺沖擊力,趣味性強,讓網友產生良好的交互感。
央視新聞客戶端于3月3日推出融媒體互動H5《兩會你我他—總臺幫你問》。在H5里,網友可以就熱門話題點亮關注、發表留言,精彩留言將會在融媒體節目“兩會你我他”中呈現,共收集用戶留言近6000條,不僅成為聯通大小屏互動的紐帶,還增強了新聞節目的互動性,激發了網友參與新聞的熱情,推動電視和移動新媒體的融合生產。
重大時政報道由于時間跨度長、議題眾多、政治性強、關注度高,決定了對其報道要采用多渠道、多形態、多角度的“組合拳”。媒體深度融合為這種“組合拳”報道提供了更多創新空間與應用領域,主流媒體應該以此為契機,在報道中探索機制融合、內容創作、渠道拓展、技術應用的更多可能性,乃至拓展融合視域下版權管理、經營管理的邊界,使重大時政報道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的“推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