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悅 詹旻婧
全國兩會新聞報道是一年一度的新聞業務重頭戲,各家媒體派出骨干力量,拿出看家本領,全息、全程聚焦會場,將會議現場和會議精神傳抵千家萬戶。今年,兩會的融媒體報道佳作頻出,有不少值得關注的新亮點,也引發對新聞業務的新思考。
兩會新聞報道重點聚焦兩會議程、總結發展成就、展望未來藍圖,要求在短時間內出品大量同題報道,幫大家把握核心要義、讀懂兩會內容,選題策劃上的匠心獨具就極為重要。新華社的兩則作品同樣是報道總書記在十年兩會上心系人民群眾,構思卻截然不同。《總書記的這些兩會關切,有了哪些新變化?》回顧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國家發展、人民生活的五個歷史場景,以衛星視角照片的對比展示總書記“兩會關切”的新變化。《學習故事繪丨連心之路》則以長卷漫畫形式再現總書記與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的場景,生動再現了一個個“不可能”如何在數年之內變為“可能”。兩篇作品主旨相似,但各有所表,前者以視覺沖擊震撼人心,后者用娓娓道來感染人心,策劃上的巧思讓同題報道各具神韻,從不同角度發揮傳播效力。
地方媒體的策劃在內容上突出兩會要點與本地關聯,用本地化的內容策劃、風格化的呈現設計貼近用戶、吸引用戶。陜西日報的《非遺·穿越古今的中國魅力》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展示回應政府工作報告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河南廣電創意動漫《甲骨文申請上兩會》打考古文化牌,將甲骨文擬人化,用對甲骨文的古義新說趣味解讀各個領域的累累碩果。這些產品用本地特色闡釋兩會熱點,不僅言之有物,而且生動有趣,達成了內容與審美的高度結合。
今年兩會最為突出的特征是人工智能融入新聞生產探索的全面開花,相較于過去零星幾家媒體的嘗試,今年大批中央及地方媒體都在嘗試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內容生成。越來越多的媒體啟用具備拓展現實(XR)技術的虛擬演播室,豐富報道場景,一大批數字新聞工作者伴隨著盎然的春意從二次元走進新聞報道現場。多家媒體在去年上線虛擬主播,并不斷訓練迭代,央視頻的AI王冠、SMG的申?雅、津云的云小朵等已經第二年參與兩會報道,中國日報的元曦、川觀新聞的小觀等也經歷了黨的二十大報道的鍛煉。今年兩會報道中的虛擬主播形象仿真度更高,央視網的數字主播小C在“中國神氣局”節目中能呈現多視角下的360度完整儀態,在現實虛擬不斷切換的復雜場景中能做出轉圈、奔跑等動作;虛擬主播不只在演播室串場,工作任務也更復雜,小觀與數字人阿央一起做訪談節目“兩會下午茶”,走進實拍場景現場訪談人大代表。
新聞業界持續開拓以算力、算法、數據為驅動的人工智能應用,尋求技術與內容的有機融合,再現新聞現場,將抽象變為具象,創造傳播新體驗。一方面嘗試新技術新熱點,央視新聞《開局之年“hui”藍圖》以AI繪圖為引子,暢談未來農業發展;荔枝新聞用AI繪圖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勾畫2023年展望。另一方面則是深入開發融合表達技術與不同主題的配搭應用。河南廣電推出全國兩會系列短視頻“拼出好未來”,其中《讓明天的中國更美好》采用“平行空間+元宇宙+人工智能角色融合”技術;《裸眼3D看紅旗渠》綜合使用了“人物實拍+數字虛擬+裸眼3D”的創意表現形式;《開往春天的列車》融合了三維動畫和實景交互,這些都是近幾年融合報道中的常見技術,但貼合內容的疊加組合讓人眼前一亮。
媒體聯動也是今年兩會報道的突出亮點,整合各參與主體優勢,跨區域、跨平臺探索合作創新,激活資源優勢,實現傳播效果倍增。閃電新聞聯動江蘇、海南、重慶、江西等八地媒體共同推出融媒體特別報道《九地媒體共“畫”鄉村振興|向總書記報告,俺們村有了大變化》,又與四川觀察、奔流新聞、大象新聞等沿黃九省(區)融媒聯動,聚焦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推出系列報道、直播、手繪H5等融媒體產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條重要支撐帶,長江沿岸的11省市也聯合推出兩會特別報道“對話長江 新潮逐浪”。廣西、云南、新疆、福建等“一帶一路”沿線省(區)省級媒體聯合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并邀請柬埔寨、老撾等東盟國家媒體合作推出七國三十二臺融媒體大聯播“從這里出發”。京津冀四家廣電媒體合作特別節目“對話京津冀”;成渝都市圈的重慶日報、四川日報聯動推出“黨媒連連看”代表委員跨屏采訪。
媒體或以地緣形成紐帶,以國家戰略為契機,參照區域協同發展目標,共創話題;或以共同的物質精神財富為依托,打通資源,通力協作。趨同優勢疊加,差異資源互補,多平臺齊上陣形成聚合效應,擴大傳播聲量。既有省際聯動,也有省市縣媒體間的垂直聯動,省級媒體發揮引領作用,通過層級媒體間業務交流,形成矩陣式協同影響,釋放最大傳播效能。
□ 上圖 新華社報道《從十個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前景》截圖
□ 下圖 河南日報系列動海報《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河南貢獻》截圖
□ 全國12省區市媒體聯動報道《非遺·穿越古今的中國魅力》
人工智能和區域聯動是大投入的重頭戲,易出精品力作,而本屆兩會報道的眾多輕量化融媒體產品也新穎多樣,極具巧思,做到了通俗易懂,服務群眾。各類思維導圖、要點導讀、金句摘選已經是報道兩會內容的基本操作,媒體信手拈來,各顯神通。以海報類報道為例,從最初的靜態到動態,從數字到圖表,新聞人一直在尋求一屏方寸間的生動表達。
新華社《從十個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前景》采用十張裸眼3D動態海報,在現實的成就中展望未來發展 的十條愿景。河南日報的系列動海報《政府工作報道里的河南貢獻》一組六張,用戶點擊靜態圖片,海報自動切換到動態界面,動態背景下呈現從報告中摘選的一則建設成就數據,配以河南相關情況數據,內容上將報告“吃透”,形式上又將內容“入腦”。
輕量化的融媒產品符合移動傳播特性,設計清新,一目了然,制作上手快、成本小、效果好。各家媒體不拘泥于前沿科技的較量,靈活運用各種簡潔明快且貼合人心的報道形式,讓轉發量和閱讀量實現幾何式增長,取得了良好的傳播共振效果。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媒體在報道主題、技術、語態、樣態等方面守正創新,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兩會實時動態和相關熱點,讓用戶在全新的技術場景中獲得沉浸式體驗,多元化、全息式地感受全國兩會盛況。當下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在全社會引發熱議,技術變革中新聞報道的變與不變值得深思。
始終重視大型時政報道選題策劃。在融合建設成效的支持下,報道形態越來越新穎,對于大型時政報道,首先要在破題上下功夫,以宣傳闡釋黨和國家的政策精神及工作部署為目標,堅持選題策劃的思想性、引領性,找角度、有深度,再談用新思維、新技術增加新聞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報道內容要言之有物,呈現設計突出風格審美。擁抱新技術時始終打牢基礎,練好基本功。
利用人工智能扎實推動新聞業務變革。人工智能內容生產的興起對新聞業務發起了新挑戰,作為技術敏感行業,媒體需不斷適應新技術的涌入。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產業前景廣闊,首要的是對流程環節的重塑,減輕新聞內容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人工智能前期投入大,后期還需不斷開發迭代,不能僅憑“一招鮮”,滿足于一時的炫技,變成追逐流量熱度的“花拳繡腿”。智能技術不僅要在大型報道活動中引人注目,更要持續地應用于日常新聞生產流程,推動業務能力升級、人才技能提高和傳播效果增強。
無論技術發展趨勢如何智能化,新聞生產始終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活動。智能技術既然能輔助革新新聞業務形態,提高新聞生產質效,作為主導者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應時而動,更新思維理念、知識體系和技能方法,以高效的人機協同推動新聞工作的劃時代變革。過去30年接踵而至的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信息傳播巨變逼促新聞行業從被動到主動,完成了理念及流程的嬗變,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引入進一步推動業態升級。人工智能的一大特征是自主學習,這是機器仿照人類智能的精髓所在。兩會以及其他大型時政新聞報道何嘗不是在日常報道活動中持續吸收經驗,而后“大練兵”的成果經驗又被推行至日常,正是在此般循環往復的積累中,新聞理念的堅守和新聞技能的常新不斷激發出凝心聚氣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