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敏
正常情況下,女性的子宮內膜受卵巢分泌激素的影響會周期性地生長,再周期性地剝脫,然后通過生殖道排出體外,這就是月經。但如果子宮內膜順著輸卵管進到卵巢里,在每次月經周期激素的作用下,它就會長大、出血,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囊腫。出的血沒有地方流,就會在這個囊腫里面越存越多,最終在體溫的作用下變成巧克力醬一樣的顏色,這也是巧克力囊腫被如此命名的原因。通俗說來,巧克力囊腫并非“腫瘤”,就是子宮內膜長錯了地方,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癥。
卵巢巧克力囊腫形成的原因很復雜,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的患者毫無癥狀,但更多的患者會被疼痛等癥狀折磨得死去活來。疼痛感在月經前、月經時、月經后都會出現,程度往往比較嚴重,患者多難以忍受,需要采取臥床休息或使用藥止痛的方法來緩解。而且,大約50%的患者會發生不孕,主要原因在于囊腫導致的盆腔腫塊、粘連、輸卵管阻塞、卵泡發育不良、排卵障礙等。更糟糕的是,由于經期囊內出血,壓力增加,囊腫會發生破裂,就可能出現整個盆腹腔的廣泛轉移,甚至可能轉移到輸尿管或腸道,到時候只能切除被轉移的輸尿管或腸道。所以,長期受痛經、月經紊亂、不孕癥困擾的女性,一定要積極就醫排查卵巢巧克力囊腫的可能。目前,腹腔鏡檢查是準確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的具體部位和原因、性質的理想手段。
卵巢巧克力囊腫的治療,要結合患者的癥狀、生育需求等來制定方案,具體方法包括——
藥物治療 包括注射藥物與口服藥物。長期骨盆疼痛、月經期痛經、有生育需要、無卵巢囊腫者,可通過注射亮丙瑞林、戈舍瑞林(GnRH-a)等來改善癥狀。注射藥物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潮熱、陰道干燥、性欲減退、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大部分患者在開始治療后8個星期就會出現停經,最后一次治療結束2~3個月后才能恢復正常。口服藥物主要合適輕度患者,臨床上最常用的是低劑量孕酮和炔雌醇,不過超過40歲的吸煙人群不能使用此類藥物。有生育需求的輕癥患者還可以口服甲羥孕酮等。年輕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則可以選擇口服米非司酮,此藥副作用少,無雌激素樣效應,無骨質流失的危險,但長期療效不明,用藥期間必須對肝臟功能進行監測。
手術治療 如果藥物治療沒有獲得明顯的緩解,或者是局部病變加重,或者是不能恢復生育能力的,或者是大的巧克力囊腫,則需采取手術治療。手術目標是將病灶切除,重建局部組織。腹腔鏡手術是目前的首選方法,腹腔鏡手術+藥物是治療“金標準”。手術方法包括:對于藥物治療無效、年輕且需要生育的患者,可選擇保留生殖功能手術,主要是清除或去除所有可見的病變、剝離粘連、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保存子宮、一側或兩側的卵巢,但是術后復發率高達40%,因此要盡早妊娠或使用藥物預防復發;45歲及以上的危重患者應采用根治性手術,將雙附件和骨盆的病變全部切除。
期待治療 囊腫<4cm,癥狀輕、無癥狀或輕微病變的患者,還可以選用期待治療,即不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每3~6個月復查1次B超。如果觀察發現囊腫變化或癥狀加重,再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