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平 陳剛 蔣文林 楊艷霞 吳宏亞 焦雋
摘要 綠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揚州市綠色農業的發展,帶活了當地農村經濟,但在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農業設施的產能發揮、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建議通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恢復鄉鎮農技站的功能、加大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地域優勢和品牌優勢、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等方式,進一步帶動揚州市綠色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 綠色農業;揚州市;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5-0007-05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City
FAN Jinping? ?CHEN Gang? ?JIANG Wenlin? ?YANG Yanxia? ?WU Hongya? ?JIAO Jun*
(Lixiahe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7)
Abstract Green agriculture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Yangzhou has revitalized the local rural econom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varietie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market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suggest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Yangzhou by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restoring the function of rural technical stations, increasing the promotion of new varie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making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brand advantages,and improving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Keywords green agriculture; Yangzhou city; advice
綠色農業以生產安全、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為目標,將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相結合,具有“現代”“節量”和“少污染”等特征[1],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主要包括2個層面內容,即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綠色農產品[2]。國外農業綠色發展意識較早,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現已經形成健全的發展體系[3-4]。我國在2003年“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由中國綠色食品協會首次提出“綠色農業”的概念[5];2017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為進一步推廣綠色農業提供了政策支持[6]。揚州市綠色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見成效,帶活了該市農業經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供參考。
1 揚州市綠色農業發展現狀
揚州市圍繞農民增收堅持市場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多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品三創”“科技入戶”“1161”菜籃子工程、“115”鮮奶工程、糧食綠色增產“1120”工程、生態資源保育工程、畜禽“放心肉”工程、健康水產養殖工程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智能監管信息平臺”建設等項目建設,提升農業綜合能力;利用國家、省出臺的各項涉農惠農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三農”投入機制;通過推進農村金融、稅務、產權制度和強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等深化農村改革;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降低農村的環境污染;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戶”等模式,帶動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2020年,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22.34 萬hm2,占耕地面積比重78.21%[7];建成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基地23 333 hm2,部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74 667 hm2,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54 273 hm2,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7.7%[8];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8.66%,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率達100%,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7.5%、98.4%,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削減10%,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在90%以上[9]。
2 揚州市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務農收益遠低于進城務工,2021年揚州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50 947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7 354元[10],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青壯年是外出務工人員的主體,在揚州外出人口中,15~45歲青壯年人口占總流出人口的主導地位,農村常住人口中以老弱病殘為主,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減少、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據揚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揚州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71.0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28.97%[11]。揚州市統計局2019年數據表明,老年勞動力占52.3%,揚州市勞動力資源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12]。
2.2 部分主推品種不利于優質商品糧生產
揚州市是農業大市,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38.8萬hm2,其中小麥17.46萬hm2、水稻19.34萬hm2,主推揚輻麥4號、寧麥13、南粳9108、淮稻5號、揚粳805等稻麥品種,全市主推品種覆蓋率在80%以上[13]。主推品種中部分品種雖然產量高,但不利于優質商品糧的生產。以小麥為例,2020年主推品種寧麥13種植面積近46 667 hm2,占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的1/4,揚州地區適合弱筋小麥生產的土地面積不超過13 333 hm2,在該區域按照弱筋小麥生產技術規程種植寧麥13,能夠生產出優質弱筋小麥原糧;但在其他區域種植的約33 333 hm2寧麥13,生產出來的原糧品質不高,既達不到弱筋小麥的標準又達不到中筋小麥的標準,不利于優質麥的生產。
2.3 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滯后
揚州市農村勞動力人口以老人為主,已習慣傳統的種植方式,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因而導致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滯后。以綠色種養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為例,自2000年以來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下面簡稱里下河農科所)就因地制宜地創建了多種“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并集成配套技術體系,研究制定了12項江蘇省或揚州市地方標準,在揚州市建立了4個標準化示范區進行推廣,而揚州市2016年才開始示范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截至2020年推廣面積只有8 067 hm2(含2020年)[14],只占水稻種植面積的4.2%,新技術推廣嚴重滯后。
2.4 部分設施農業產能發揮不足
近幾年,揚州市充分利用國家、?。ㄊ校┑南嚓P政策和項目建設鋼架大棚、玻璃溫室等農業設施,截至2019年末設施農業面積達58 260 hm2,為豐富市民的菜籃子、果籃子、魚籃子、肉籃子等奠定了基礎,但部分設施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增產增收潛能還有一定的挖掘空間。以葡萄種植為例,2019年底全市種植面積約為1 000 hm2,其中設施栽培面積733 hm2,產量1.4 萬t、產值1億元左右[15],分別占葡萄種植總產量74%和總產值的83%,平均產值136 365元/hm2,比露天種植增加61 365元/hm2,提高了果農的種植效益。2020年7月考察了邗江、江都、高郵的部分葡萄種植園,發現大棚種植技術比較單一,架上的部分光熱資源得以利用,但架下的空閑地沒有充分利用,未能充分發揮設施葡萄栽培的產能。
2.5 綠色農產品的產能和對外市場拓展力度不夠
揚州境內公路(含高速公路)、鐵路、河流縱橫交錯,所轄縣(市)均擁有獨立的港口,揚泰機場提供了空中運輸航線,這一切為揚州市綠色農產品的對外供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地處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為揚州市綠色農產品打開南京、上海、杭州等周邊城市市場提供了優越的地理環境,但揚州地產大米、菜籽油、蔬菜、水果、水產等優質農產品以當地供應為主,市外市場占有率不高,農產品出口指數只有8%左右。以蔬菜為例,揚州市圍繞“1161”菜籃子工程,形成了南片區廣陵沙頭基地、東片區江都吳橋和小紀基地、西片區開發區樸席鎮、北片區邗江區槐泗鎮的“一環四區”的蔬菜種植合理化布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安全優質蔬菜生產保障體系,加強了基地蔬菜的“三品”認證,確保市民吃上放心菜。揚州市綠色蔬菜的生產只能滿足本地市民菜籃子需求的60%[16],還可以進一步擴大綠色蔬菜種植面積,在滿足本地菜籃子需求的基礎上,開拓南京、上海等周邊城市群的市場供應。
2.6 冷鏈物流發展規模不大
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管不善將會影響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一方面增加流通環節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會嚴重影響農產品的銷售。特別是蔬菜、水產、肉類等易腐爛、變質的農產品對流通環節的要求更高。冷鏈物流能滿足農產品在流通環節對保鮮技術的需要[5]。揚州市在冷鏈運輸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但由于其生產的蔬菜、水果等綠色農產品主要是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對冷庫、冷藏車等需求不旺,冷鏈物流的規模不大,從而影響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
3 揚州市綠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3.1 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圍繞“有人務農、能人務農、職業務農”的目標,優先選擇種糧大戶、養殖大戶、農村合作社帶頭人、青年創業農民、農產品電商經營戶、家庭農場主等以農業為主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利用傳統教育以及傳統教育和網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通過他們引領和帶動周邊的農民共同學習、共同致富,逐步解決農村誰來種田和如何種田的“雙重難題”。
3.2 盡快恢復鄉鎮農技站的功能
鄉鎮農技站是國家在基層設立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與紐帶,是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的主力軍,是農業技術創新源泉的動力。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基層農技干部功不可沒[17]。但在21世紀初的鄉鎮機構改革中,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部分地方鄉鎮農技站服務功能弱化,服務能力不強。揚州地區的基層農技站也存在這種現象,建議揚州市重新整合鄉級農技站,增加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提高薪酬待遇,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恢復基層農技站的職能,使其成為揚州市綠色農業發展中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的主力軍。
3.3 加大優質、抗病農作物新品種的推廣力度
揚州境內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較好,是全國稻麥種植的高產區。揚州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處在農業部的優質粳稻優質產業優勢區內,水稻品種選擇高產、優質、適口性好的品種,如南粳9108、南粳9036、長農粳1號、金香玉1號、揚粳5118等優良食味性水稻品種。小麥應根據土壤特性分區域進行品種布局,沿江、沿海等高沙土地區處于我國優質弱筋小麥產業帶內,宜選擇揚麥13、揚麥15等弱筋性穩定的品種;其他區域可選擇優質、多抗的中強筋小麥品種,如揚麥16、揚麥23、揚麥30、揚麥33、鎮麥10號、鎮麥12等。中強筋小麥生產中建議加快揚麥30的推廣力度,該品種實現了小麥品種赤霉病抗性與豐產性的有效結合,在生產上應用可以不用或減少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1~2次,省工節本約270~540元/ hm2,既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又避免了農藥的殘留和對環境的污染,消除或減輕了食品安全隱患。
3.4 重視小麥產業,發展特色小麥訂單生產
受傳統思想和當地飲食習慣影響,揚州地區從政府到地方以及農民都不重視小麥生產,但在小麥糧價逐年提高的情況下,小麥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低估。訂單小麥的價格一般高出市場價15%左右,各地可以根據土壤特性,采取統一供種、統一小麥生產技術規程、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模式組織農民進行訂單生產,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另一方可以提升揚州麥在面粉加工和食品生產領域的影響力。在處于我國弱筋小麥優勢產業帶內的沿江、沿海等高沙土地區,進行弱筋小麥訂單生產;在優質中強筋小麥主產區分區域或分片布局,每個區域主推1~2個品種,進行中筋小麥的訂單生產;可以根據統一、康師傅等品牌方便面生產企業以及本地富春、冶春、五亭等食品加工企業的需要,組織農民進行糯小麥的訂單生產。
3.5 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綠色新技術的推廣
揚州擁有“一校兩所”和3位農業領域的院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位于全省乃至全國前列。里下河農科所是全國百強所,育成的小麥品種在長江中下游麥區占主導地位;該所在國內率先提出并研究完成“雙鏈型”生態農業產業模式,構建了綠色施肥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18];該所是國內最早的生物農藥研發單位之一,目前已有13個新型高效微生物農藥獲得農業部農藥登記,并投入生產[18]。揚州大學每年培養大批專業人才,研發和取得多項農業技術和科技成果。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在畜禽資源及家禽遺傳育種研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主要從事家禽選育、種禽擴繁、禽病防治、家禽養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一校兩所”培育的新品種、研發的新技術、取得的新成果等與農業的綠色發展息息相關,一是為糧食生產和畜禽養殖提供優良品種;二是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新技術和新成果,減少化肥、農藥等的施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揚州市應加強與這些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時了解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進展,并將其盡快運用于生產,使農民能早日享受新品種、新技術帶來的紅利,從而促進本市的綠色農業發展。
3.6 利用地域和品牌優勢,拓寬綠色農產品銷售市場
“一帶一路”戰略交匯點、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寧鎮揚同城化等重大戰略,給揚州現代農業建設帶來戰略紅利。揚州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一方面通過參加綠博會、農洽會、上交會等商業活動以及“最美綠色食品企業”、中國名牌、江蘇省名牌產品等評選活動,加大綠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加強與盒馬鮮生、京東、抖音視頻等大型電商平臺的合作,拓寬揚州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3.7 加大建設和完善冷鏈物流體系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也適用于綠色農產品的銷售。要加大建設以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為源頭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設立冷鏈物流綠色通道,在長三角都市圈積極開辟揚州農產品配送中心、農企對接、農超對接和直供直銷。通過冷鏈物流的一體化服務,一方面可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節約成本與時間,提高農產品的利潤空間和市場競爭力,擴大揚州市綠色農產品在長三角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從而帶動揚州綠色農業的發展。
4 結語
綠色農業是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已成為農業發展中的“朝陽產業”和“高效產業”[19]。要摸清當前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行之有效的整改和完善,并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才能進一步帶動揚州市綠色農業發展,從而提升揚州市綠色農產品在長三角都市圈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揚州市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農業經濟在揚州市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
5 參考文獻
[1] 劉亞琴.綠色農業與綠色農業技術[J].河南農業,2019(11):50-51.
[2] 李傳琴.淺議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及其推廣策略[J].今日農業,2019(9):39-40.
[3] 劉濛.國外綠色農業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3(1):95-98,101.
[4] 郝麗霞.國外發展綠色農業對陜西的啟示[J].山西農業科學,2015(2):225-228,24.
[5] 陳媛媛.如東縣綠色農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海洋大學,2018.
[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Z]. 2017.
[7] 揚州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農村局召開揚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聞發布會[R]. 2020.
[8] 揚州市農業農村局.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助力我市農業高質量發展[R]. 2020.
[9] 揚州市農業農村局.揚州市召開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聞發布會[R]. 2020.
[10] 揚州市統計局.2021年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 2022.
[11] 揚州市統計局.揚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 2021.
[12] 揚州市統計局.揚州市人口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分析[R]. 2020.
[13] 揚州市統計局.2020年揚州糧食生產情況分析[R]. 2021.
[14] 揚州市農業農村局.揚州市稻田綜合種養調研報告[R]. 2020.
[15] 揚州市人民政府.揚州市“蔣王杯”第三屆優質葡萄評比活動新聞發布會[R]. 2020.
[16] 印荔,陸佩玲,周蕾,等.新常態下關于“菜籃子”基地建設和發展的思考——以揚州為例[J].長江蔬菜,2020,(24):4-6.
[17] 熊飛.鄉鎮農技站,到底應該怎么改?[J].中國農技推廣,2006(22):47-51.
[18] 范金平,焦雋,陳剛,等.地市級農科所綠色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21(23):199-201.
[19] 烏仁其其格,巨宏茹.阿榮旗綠色農業發展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5):26-29.
(責編:王慧晴)
基金項目 揚州市科技局軟科學研究項目(YZ2021194)。
作者簡介 范金平(1970—),女,寧夏平羅縣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科研管理與服務。
焦雋*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