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志強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祭祀節日,群眾祭祀用火引發森林草原火災的情況時有發生,歷來是防控森林草原火災的重要時間節點。今年以來,我省各級林草主管部門提前謀劃、枕戈待旦,把“控發生”作為清明防火的頭等大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織密防火“安全網”,實現清明“零火情”。
高位推動、末端發力。今年3月17日,經省總林長簽發,四川省林長制辦公室發布了第二號總林長令,要求各地建立完善森林防火網格化管理體系,健全省、市、縣、鄉、村、監管員、護林護草員網格,常態化開展責任區域內的巡林督查,加密重要時間節點和時段巡林頻次,打通森林草原防火責任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推動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落地見效。
在阿壩州,紅原縣83名護林護草員,在清明期間全員到崗到位,圍繞重點隱患區域、入山道口、墳區墓地等重點部位開展網格化巡護,多形式加強防火宣傳,引導群眾文明祭祀,確保有效管住違規野外火源。小金縣地方專業撲火隊圍繞“3·30”警示日和清明節這兩個“非常之時”,以巡帶訓,每日攜帶必備的撲火物資和裝備,深入四姑娘山景區開展巡查,同時向來往游客發放宣傳資料,普及森林防火常識,提升游客防火意識。
在綿陽市,清明節當天,市林業局派出7個督導組,采取分組包片、“四不兩直”的方式,全員下沉,深入各地森林公園、集中祭祀場所、國有林場等重點部位,明察暗訪值班值守、祭祀用火管控、早期火情處理等落實情況,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壓緊壓實一線責任。
在廣安華鎣市,一張落款為市政府市長親筆簽名的森林禁火令在清明節前夕張貼到個各個重點林區醒目位置。寥寥數百字,一一寫明了禁火的依據、時間、區域和具體的禁火行為等內容,明確規定了對拒不執行本禁火令的,將依法給予警告、拘留和罰款等處罰。
清明節期間,在全省每一片重點林牧區和每一個國有林草單位,都能看到護林護草員和火情早期處理隊員往來巡護,都能聽到“嚴禁違規用火”的宣傳口號此起彼伏,都能感受到高度緊張和十足戒備的臨戰狀態。
“大哥,帶起火炮、香燭進山不得行哦……”

4月2日,瀘州市敘永縣國有林場大沱管護站進山卡口,值班員擋住一群準備進山祭祀的群眾,耐心對群眾講解文明祭掃新理念,宣傳違規燃放鞭炮、點香燭紙錢可能引發火災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嚴重后果。一番講解之后,群眾自覺把祭掃用品、打火機等物品暫存在管護站卡口,掃碼登記后進山祭祀。一起違規野外用火行為被成功化解。卡防點成為引導群眾文明祭祀、減少焚燒紙錢香燭和燃放鞭炮等行為的重要宣教場所。
“進林區請先掃防火碼。”4月5日,南充市順慶區西山風景區棲樂山牌坊入口,大喇叭循環播放掃防火碼提示語音,所有準備進入林區的車輛均被值守人員攔下,“請掃二維碼,填寫相關信息即可通行。”
“掃碼進山”是全國通用的一套管控體系,依托互聯網技術對進山入林人員和車輛進行掃碼登記和軌跡跟蹤,確保監管無死角。據統計,今年防火期以來,四川省約5000個卡防點的防火碼掃碼量已達到近900萬人次。
墳場也是加強火源管控的重點。在內江市東興區,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林區墳場相對集中的地方試點建設了30座焚燒池,引導群眾開展集中安全祭祀用火。同時,林區嚴格實行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撲火機具、通信設備等物資的儲備和保障,撲火隊伍靠前駐防,確保一旦發生火情,能夠實現“打早、打小、打了”。
清明期間,各地林草部門借助多種科技“尖兵”,積極應對嚴峻的森林草原防火形勢,確保森林草原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在攀枝花市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智能化林火視頻監控24小時運行,時刻監視著林區內的火點和煙點。“西區屬國家一級火險區,林區山高坡陡、道路崎嶇,一旦發生山火,蔓延速度快,撲救難度大,所以我們特別注重技防能力建設。目前,全區建成了7套林火視頻監控系統、18套防火智能卡口,采用可見光煙火識別與紅外熱成像溫度監控雙模式24小時360度巡航探測,實現對轄區90%的林區24小時監控。”西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區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專職副指揮長李仁兵介紹道。
在四川省林草局森林草原防火監測大廳內,顯示大屏正精準呈現著當日全省各地火險等級,天氣情況,熱點發現數量和核實處置情況。“四川省森林草原火情監測即報系統有效整合衛星遙感、飛機巡護、視頻監控、地面巡護等多維度監測資源,實現‘天空地人’一體化感知,清明節當天累計監測發現熱點5個,有力支持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四川省林草局森林草原防火監測中心運維部部長何曉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