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鄭佳利,路秋晨,熊敏,匡銘
作者單位:綿陽市中心醫院,a超聲醫學科,b肝膽外科,四川 綿陽 621000;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肝內膽管細胞癌(ICC)簡稱膽管細胞癌,是原發性肝癌的一種,臨床較為少見,據報道,原發性肝癌中ICC 發病率僅占5%,而肝細胞癌約占95%[1]。ICC較肝細胞癌惡性程度高、早期確診率低,僅部分病人可行根治性手術切除,且病人術后生存率低[2]。因此,在ICC的診療中,將其與肝細胞癌進行鑒別是臨床重難點。超聲造影可提高微血管檢出水平,但肝細胞癌和ICC 超聲造影具有相似的增強模式,仍存在誤診風險[3]。肝臟影像報告和數據管理系統(LI-RADS)分類系統中將一類可能為非肝細胞癌的惡性疾病歸為LI-RADS-M(簡稱LR-M),其可能是ICC 或其他肝臟部位占位性腫瘤[4]。然而,LR-M 類特征作為ICC和肝細胞癌鑒別診斷標準的性能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將超聲造影LR-M 類特征和血清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異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聯合用于肝細胞癌和ICC 的鑒別,旨在降低肝細胞癌和ICC的臨床誤診率。
1.1 一般資料選取綿陽市中心醫院2020 年5 月至2021 年11 月確診且符合納入標準的35 例ICC 病人為ICC 組,年齡范圍23~67 歲。另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105 例肝細胞癌病人為肝細胞癌組,年齡范圍22~68 歲。另外,收集受試病人性別、膽管結石、膽吸蟲、乙肝病史、肝硬化、病灶多發、膽管擴張等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②基本臨床資料及影像學結果完整,可回溯;③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入組前未接受手術或放化療等手段治療。排除標準:①轉移性肝癌或未確診的肝臟部位占位性病變者;②有超聲造影禁忌證的病人或造影劑過敏病人;③有血液系統疾病者;④有精神疾病史而不能配合完成研究或有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1.2.1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檢測 采集所有病人清晨空腹狀態靜脈血樣5 mL,靜置1 h 后離心分離血清,并于-80 ℃冰箱中保存。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生產的LUMIPULSE G1200 全自動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血清PIVKA-Ⅱ水平,采用ELISA試劑盒(上海恒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HSP90α 水平,檢測步驟嚴格依照使用說明的方法進行。
1.2.2超聲檢查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Philips IU22 及ACUSON S3000 型超聲診斷儀,IU22 選C5-1探頭,S3000探頭頻率2.5~3.0 MHz,超聲時機械指數為0.07,增益為90%,病灶稍下部位選擇為焦點。造影劑為SonoVue,取注射液(0.9%氯化鈉)5 mL 加入到24.98 mg干粉中,劇烈震蕩后配成混懸液,微氣泡濃度達2×108個∕毫升,直徑平均2.5 μm,肘部淺靜脈注射造影劑,團注一次2.4 mL,注入注射液(0.9%氯化鈉)5 mL。首先對所有病人肝部進行常規二維超聲檢查,將具體病灶情況進行明確后造影,觀察肝內病灶的增強情況,保存數據,由2位資深的超聲醫師分別做作出判斷,若結果不一致,則進行協商,最終得出結果。依據LI-RADS 分類系統,提取超聲造影錄像中的超聲特征:動脈期高增強、動脈期均勻增強、門脈期低增強、腫瘤供血動脈、腫瘤邊界模糊、形態不規則、動脈期環狀高增強、門脈早期消退、顯著消退。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有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表示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計量資料差異;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超聲造影LR-M類特征、血清HSP90α、PIVKA-Ⅱ及三者聯合診斷鑒別ICC 的價值,采用Z檢驗比較曲線下面積(AUC)。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CC 組和肝細胞癌組基本臨床特征比較ICC組和肝細胞癌組性別、年齡、膽管結石、膽吸蟲、乙肝病史、肝硬化、病灶多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肝細胞癌組相比,ICC 組膽管擴張比例顯著較高(P<0.05)。見表1。

表1 肝內膽管細胞癌(ICC)組和肝細胞癌組基本臨床特征比較
2.2 ICC組和肝細胞癌組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比較與肝細胞癌組相比,ICC 組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顯著較高(P<0.05)。見表2。
表2 ICC組和肝細胞癌組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比較∕

表2 ICC組和肝細胞癌組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比較∕
注:ICC 為肝內膽管細胞癌,HSP90α 為熱休克蛋白90α,PIVKA-Ⅱ為異常凝血酶原。
2.3 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診斷ICC 的價值以血清HSP90α、PIVKA-Ⅱ水平為檢驗變量,以是否為ICC 作為狀態變量進行ROC 曲線的繪制,結果顯示,HSP90α、PIVKA-Ⅱ診斷ICC 的AUC 及其95%CI分別為0.78(0.71,0.90)、0.78(0.68,0.87),截斷值(即ROC 曲線分析結果中AUC 最大時對應的值)分別為10.15 μg∕L、610.36 mAU∕mL,特異度分別為60.0%、81.0%,靈敏度分別為88.6%、68.6%。
2.4 ICC 組和肝細胞癌組超聲造影特征比較ICC組和肝細胞癌組動脈期高增強、動脈期均勻增強、門脈期低增強、腫瘤供血動脈比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肝細胞癌組相比,ICC 組腫瘤邊界模糊、形態不規則、動脈期環狀高增強、門脈早期消退、顯著消退比例顯著較高(P<0.05)。見表3。

表3 肝內膽管細胞癌(ICC)組和肝細胞癌組超聲造影特征比較∕例(%)
2.5 超聲造影LR-M 類特征聯合血清HSP90α、PIVKA-Ⅱ診斷ICC 的價值LR-M 類特征動脈期環狀高增強、門脈早期消退、顯著消退單獨診斷ICC的AUC 及其95%CI分別為0.72(0.61,0.83)、0.73(0.64,0.81)、0.72(0.62,0.82),特異度分別為93.3%、51.4%、78.1%,靈敏度分別為51.4%、94.3%、65.7%。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LR-M 類三個特征診斷ICC 的AUC 及其95%CI為0.80(0.72,0.88),特異度為68.6%,靈敏度為91.4%。LR-M 類三個特征聯合血清HSP90α、PIVKA-Ⅱ診斷ICC 的AUC 及其95%CI為0.90(0.82,0.98),特異度為99.0%,靈敏度為80.0%。其中聯合診斷效能最佳,其AUC 大于LR-M 類三個特征及血清HSP90α、PIVKA-Ⅱ單獨診斷AUC值(Z=1.66、1.75、2.31,P<0.05)。
ICC 是僅次于肝細胞癌的第二大原發性肝內上皮細胞源性惡性腫瘤,近年調查表明,ICC 發病率有升高趨勢[5]。ICC病人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確診時往往已到晚期,造成預后較差。因此早診斷、早治療ICC成為改善其預后的關鍵[6-7]。
目前實驗室檢查中尚缺乏特異度指標,肝臟疾病診斷中首選檢查方法仍是超聲,然而既往單純多普勒超聲及二維灰階超聲檢查在診斷ICC時準確性較低,然而超聲造影可解決ICC 診斷中的各項問題[8-9]。超聲造影可對腫瘤微循環灌注情況進行細致觀察,目前許多診療中心已將其作為常規成像方式之一[10]。研究顯示,肝細胞癌和ICC 的超聲造影在增強模式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CC 在增強模式中常表現為動脈期邊緣增強,而肝細胞癌并不常見這一特征,此外,肝細胞癌廓清時間明顯晚于ICC[11]。本研究對所有病人進行超聲造影檢查,結果顯示,ICC 病人腫瘤邊界模糊、形態不規則、動脈期環狀高增強、門脈早期消退、顯著消退5個超聲造影特征出現頻率顯著高于肝細胞癌病人,與鐘曉珠[12]研究結果部分一致。其中ICC與肝細胞癌病人三個LR-M 類特征均具有差異,提示出現一個或多個LR-M 類特征的病灶為ICC 的風險可能較高。而部分ICC病人門脈期無顯著造影劑消退的可能原因為:此部分病人因肝硬化等原因,肝實質血流灌注低,其病灶呈高增強。將三個LR-M 類特征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其診斷ICC 的AUC 為0.80,特異度為68.6%,靈敏度為91.4%,診斷效能高于三者單獨診斷。進一步評估本研究105 例肝細胞癌病人中LR-M 類特征發生率,其中51 例(48.57%)肝細胞癌病人出現門脈早期消退,7 例(6.67%)肝細胞癌病人出現動脈期環狀高增強,23 例(21.90%)肝細胞癌病人出現顯著消退。表明單純依靠超聲造影LR-M 類特征診斷,仍有可能將肝細胞癌歸類為ICC,或將ICC 歸類為肝細胞癌,同時也未能排除其他類別肝臟惡性腫瘤的可能。
肝臟腫瘤在診斷、療效評估及預后評估中常采用腫瘤標志物作為重要依據,HSP90α 是HSP90 的細胞溶質同種型之一,靜息正常細胞不分泌HSP90α,除非被部分實體瘤生長、侵襲和轉移等環境脅迫[13-14]。丁華洋等[15]研究顯示,HSP90α 單獨診斷低濃度甲胎蛋白原發性肝癌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而本研究中HSP90α 診斷ICC 的靈敏度可達88.6%,提示HSP90α 在ICC 和肝細胞癌的鑒別診斷中可能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ICC 病人中HSP90α 濃度高于肝細胞癌的可能原因是ICC 的惡性程度更高,在惡性條件中HSP90α 分泌和釋放量更高。PIVKA-Ⅱ又稱維生素K 缺失和拮抗劑Ⅱ誘導的蛋白質,其表達一般不受慢性肝病影響,在診斷早期肝細胞癌時有一定特異度,同時在輔助診斷原發性肝癌及篩查肝細胞癌高危人群時有較高價值[16-17]。Feng 等[18]研究中,肝癌病人PIVKA-Ⅱ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病人及健康對照者,且PIVKA-Ⅱ和甲胎蛋白聯合提高了肝細胞癌的診斷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ICC 病人血清中PIVKA-Ⅱ水平更高,且PIVKA-Ⅱ在鑒別診斷ICC 時有一定的價值,其特異度為81.00%。進一步說明其水平檢測可用于輔助診斷肝臟腫瘤。
既往研究表明,血清指標與影像學手段聯合可能有助于原發性肝癌的鑒別診斷[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LR-M類三個特征聯合血清HSP90α、PIVKA-Ⅱ診斷ICC 的AUC 最高,診斷效能最佳,且特異度為99.0%,靈敏度為80.0%。提示將血清標志物與超聲造影LR-M 類特征綜合運用可更有效地提升ICC 診斷準確率,彌補了超聲造影存在的操作者依賴性等不足,且提高了診斷的特異度。盡管臨床診療實踐中診斷病理學仍是最終依據和金標準,然而其檢測中也可能存在組織取材不規范、病理標本制作操作不規范以及病理診斷主觀性較強的問題,且是一種有創性操作。而本研究超聲造影LR-M 類特征聯合血清HSP90α、PIVKA-Ⅱ均為無創性操作,且操作簡便、快捷,病人接受度較高,較易普及,用于肝細胞癌和ICC疾病的篩查和鑒別,及早區分高風險人群。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LR-M 類特征聯合血清HSP90α、PIVKA-Ⅱ有助于對肝細胞癌和ICC進行鑒別診斷。然而本研究存在ICC病例相對較少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結論需要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