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霜,沈 杰
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 100035
精確的手部運動是保證人類正常生活工作的前提之一,故應重視手外傷術后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應貫穿手外傷治療的全過程,追求手部功能的完美恢復與健康生活,重返勞動崗位,是手外科工作者的最終目標[1]。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肌腱黏連、降低二次手術率最有效的方式[2-4]。病人因術后手部功能鍛煉時帶來的疼痛和焦慮情緒等原因,通常不能夠遵照手術醫生指導完成有效的康復訓練[5-6],增加了二次手術的風險,給病人家庭和社會生活帶來種種問題。目前,臨床上缺乏便于病人就近完成專業康復訓練的條件,大部分病人存在手術與康復脫節的現象,臨床上還沒有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并且能夠可量化性指導病人進行術后手指屈伸功能鍛煉時是否到位的鍛煉器械[7],因此,設計研發一種方便、實用的手外科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是當前技術領域需要完成的任務。借助手部功能鍛煉標尺的使用,作為衡量病人術后進行手功能恢復性訓練是否達標的可量化測量工具,護理人員也可以參與其中對病人康復鍛煉進行有效指導和監督,提高病人術后手部功能鍛煉的效率,從而降低術后肌腱粘連的發生率。
1.1 手部功能鍛煉標尺設計 手部功能鍛煉標尺由自吸式塑料腕帶、金屬帶扣、尼龍繩標尺、指環、拉伸彈簧、彈簧盒、盒蓋及螺釘組成,其特點是:所述彈簧盒為扁圓中空殼體,殼體圓周外緣上水平中心線兩側對稱固定有塑料腕帶,其中一條塑料腕帶頂端固定金屬帶扣,另一條塑料腕帶表面上設有多條等距凸起,中空殼體的內壁上,螺釘固定拉伸彈簧的一端,拉伸彈簧的另一端套結尼龍繩標尺的一端,尼龍繩標尺的另一端穿出彈簧盒一側的通孔后,連接在圓形指環上,拉伸彈簧及尼龍繩標尺的縱向中心線垂直于塑料腕帶橫向中心線,盒蓋對應封閉扣緊在彈簧盒上,構成一種用于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上述所述尼龍繩標尺上設有多條黑白等距標識線,標識線間隔距離為1 cm。腕帶采用堅韌的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PU)材料制成,既有吸水透氣性,同時又保證了高強度和高耐磨性,并且在抗菌防霉方面達到了納米級防護,可更好地呵護肌膚、減少刺激并可直接清水擦拭。彈簧盒及盒蓋采用不銹鋼制成,堅固耐用不變形,保護盒內的彈簧進行拉伸運動,也便于進行消毒清洗。手部功能鍛煉標尺結構圖 見圖1。

圖1 手部功能鍛煉標尺結構圖
1.2 使用方法 病人進行術后第一次功能鍛煉時,由護士指導病人將標尺以類似佩戴手表形式將彈簧盒佩戴在手腕掌側腕橫紋處,指環固定在需要進行功能鍛煉手指的遠指間關節指橫紋處,隨著手指屈伸運動拉動尼龍繩標尺,帶動彈簧實現拉伸運動,病人可以直觀地從尼龍繩標尺上的彩色間隔距離標識線看到自己手部功能鍛煉時的手指屈伸程度,同時記錄手指屈曲和伸直時尼龍繩標尺上的彩色間隔距離標識線位置,作為病人院外術后手部功能鍛煉是否達標的標準。同時可根據手術醫生要求隨診逐漸調整鍛煉目標,直至達到理想的手功能。
2.1 一般資料 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開展本研究,研究樣本量設定根據臨床經驗疾病發生率和預計目標等計算,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2 年3 月因手部外傷所致掌骨骨折和指骨骨折行鋼板內固定術后需要行早期功能鍛煉病人130例,其中男74例,女56例;掌骨骨折77 例,指骨骨折53 例;年齡19~59(42.00±5.17)歲;采用隨機數字表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5 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65 歲;受傷時間在2 周內的掌骨、指骨骨折需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病人;手術方式支持在術后48 h 開展功能鍛煉。排除標準:手術部位存在其他關節疾病和功能障礙;手術涉及拇指和腕掌關節;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精神和認知障礙者。剔除標準:在臨床觀察期間病人出現任何不適宜繼續功能鍛煉。
2.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訓練。試驗組采用自行設計的術后功能鍛煉標尺進行鍛煉,即病人術后第1 次功能鍛煉時(術后48 h),由護士結合術者康復訓練建議,指導病人在正確佩戴標尺下進行首次功能鍛煉,記錄病人功能鍛煉時手指應達到的屈曲和伸直的具體標線,同時將標尺標線以1 cm 為單位記錄相應掌指關節開始屈伸活動至活動到完全達到屈曲和伸直時相對應的活動度。
2.3 觀察指標 采用國際手外科學會手指總主動活動度(TAM)評價法,評價手指屈伸肌腱療效,從而了解病人術后有無肌腱粘連情況發生。TAM 評價法即測量掌指關節,近、遠側指間關節主動屈曲度,減去上述關節伸直受限度之和,即為TAM。評價標準:優為屈伸活動正常,TAM>220°;良為功能為健指>75%,TAM201°~220°;中為功能為健指>50%,TAM180°~200°;差為功能為健指50%~75%,TAM<180°。上肢功能評定(quick DASH)通過病人填表進行日?;顒幽芰?。采用5 級評分法,1 分表示無,2 分表示輕微,3 分表示中度,4 分表示嚴重,5 分表示非常嚴重或做不到。DASH 分值=[(作答問題分數的總和/總例數)-1]×25。評分越高則上肢功能欠佳,評分越低則功能良好,護士在病人術后48 h 指導病人佩戴和使用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術后3 個月時負責隨訪病人功能鍛煉情況,記錄術后3 個月時手指TAM 和上肢功能評定結果。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病人術后3 個月手功能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術后3 個月手功能比較 單位:例
3.2 兩組病人術后3 個月上肢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3 個月上肢功能比較(±s)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術后3 個月上肢功能比較(±s)單位:分
注:兩組比較,t=2.142,P=0.034。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DASH 得分50.13±31.30 30.04±33.07例數65 65
手部外傷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肌腱粘連、降低二次手術率的最有效的方式,早期功能鍛煉不當,存在發生肌腱粘連的可能[3-4]。病人術后因康復鍛煉時的帶來疼痛和焦慮情緒等原因,不能夠完全遵照手術醫生指導完成有效的康復訓練[8-11],增加了二次手術的風險。目前,臨床大部分病人存在手術與康復脫節的現象,臨床上缺少一種可以客觀評價術后功能鍛煉指標的工具,不利于病人掌握功能鍛煉的有效性,也不利于護理人員開展相關的延續性康復護理。本研究設計的用于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可以作為病人術后功能鍛煉的客觀測量工具,使術后病人明確掌握術后手部屈伸鍛煉的程度,也利于護理人員對病人的功能鍛煉進程進行監督,開展延續護理。本研究發現,利用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進行輔助術后手部功能鍛煉的試驗組,術后3 個月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均優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起到輔助病人術后手部功能鍛煉的目的,利于醫護人員延續護理的開展。
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結構簡單、方便實用、操作方便,可幫助病人在手部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掌握功能鍛煉時應達到的標準,利用手部術后功能鍛煉標尺直觀可量化地開展手指屈伸的功能鍛煉,預防手部肌腱粘連,利于促進病人術后手部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