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顥璇
摘要:民歌《茉莉花》因其曲調悠揚,蘊含內容深厚而經久不衰,隨著時間的洗禮和傳播,《茉莉花》已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整理對比了目前能找到的《茉莉花》版本,目前研究不同地域《茉莉花》的文章諸多,歌曲《茉莉花》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本文主要通過調式調性、旋律特點、音樂性格、唱腔等方面論述不同地域的《茉莉花》。
關鍵詞:茉莉花? 民歌? 演唱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8-0058-04
據現有文獻記載,與《茉莉花》有關聯的曲譜最早記錄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刻本《小慧集》,《茉莉花》就是由《小慧集》里的《鮮花調》改編而成。最早記錄《鮮花調》歌詞的刊物是乾隆年間出版的《綴白裘》,可惜的是有詞無譜。《茉莉花》是中國文化的標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2年將《茉莉花》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從此以后,《茉莉花》常常被選為音樂背景或者藝術主題。還有一些根據《茉莉花》二度創作的歌曲,比如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演唱的《難忘茉莉花》,將經典詩詞與《茉莉花》相結合,給觀眾強烈的聽覺享受,同時彰顯了中國文化魅力。
一、各地區《茉莉花》的分析與對比
(一)華東地區
1.江蘇《茉莉花》
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中記錄了7個版本的江蘇地區《鮮花調》,分別是蘇州市的《鮮花調》、泗陽縣的《鮮花調》(文鮮花)、蘇州市的《鮮花調》(武鮮花)、徐州市的《張生跳粉墻》(鮮花調)、揚州市的《鮮花調》、六合縣的《茉莉花》和興化市的《茉莉花》。其中六合縣的《茉莉花》廣為流傳,人們耳熟能詳。其調式調性為D宮A徵調式,歌曲由簡短的起承轉合四句構成。旋律中較少襯詞,江蘇版本的《茉莉花》將江南少女的委婉、吳儂軟語充分表現出來。在演唱形式上,主要用江淮話、吳地話演唱,也可以用普通話演唱。著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地方言演唱,并加入戲曲元素,使歌曲帶有濃郁的南方小調風格特點。
2.山東《茉莉花》
青州民歌《茉莉花》采用了傳統民族調式的C宮五聲調式,是一個帶再現的二段體。歌詞的內容以青州方言演唱,演唱以上聲和去聲的音調占多數,而在句子末尾,則以去聲的音調為多。歌詞中出現習慣性襯詞“哎吆”,每句結尾處都有一個拖腔襯詞“呀”字,音樂上下跨度增大,擴充旋律,使旋律線條更加流暢,具有很強的山東小調色彩。演唱速度為較慢,結合小說《鶯鶯傳》來表現音樂,使用的是真聲偏多的混聲來演唱,這種方式可以使得歌手保持原本的嗓音特征,同時聲音也比較渾厚,充分體現了青州人民的直爽性格。
(二)華北地區
1.天津《茉莉花》
陳光鈞所著的《天津民歌研究》一書,其中包括天津塘沽、寶坻兩個區域的《茉莉花》。塘沽《茉莉花》是一首以徵調式為主的曲子,旋律婉轉優美,歌曲中運用大量的回音式進行,音樂整體跨度不大,結尾處節奏舒緩。歌詞中加入“呀、哪、哎、嗨”等襯詞,結合天津方言,使歌曲顯得活潑。在演唱中,運用河北呂劇“四平腔”的拖腔,簡短的歌詞生動表達出小妹妹萬分思念心上人的情感。寶坻版本的《茉莉花》屬于商調式,使用大量的長氣息襯詞,音樂中運用七度大跳,帶有天津方言中陰平讀低平調的地方色彩。歌詞中加入大量的“哎嘿哎嘿、哎哎嘿、哎嘿哎嘿呦”和一些接近口語化的助詞“呀、哇、哪、咧”,該曲運用了天津特有的襯腔“蛤蟆韻”,使得作品更具煙火氣,結尾處多次使用下滑音,帶有戲曲元素。相比較江蘇《茉莉花》的溫婉悠揚,這版《茉莉花》在演唱過程中腔體要保持自然打開的狀態,對于音色的要求是干凈、有力、明亮,行腔部分氣息支撐,樂句銜接模糊化,體現出天津人性格中的活潑直率。
2.河北《茉莉花》
河北《茉莉花》是除了江蘇《茉莉花》最具有代表性的同宗民歌,該樂譜收錄于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中,調式調性為A徵清樂調式。該版《茉莉花》用方言演唱,歌曲中加入“呂劇”的拖腔,旋律中運用上下滑音、裝飾音等,歌詞中加入襯詞“哎、嘿、吔、那個”等,使歌曲帶有北方小調的特色,凸顯了河北人民的說話特點。歌唱家斯蘭用清脆嘹亮的音色演唱這版《茉莉花》,結合多種民族樂器,將北方民歌演繹得淋漓盡致。
3.山西《茉莉花》
山西《茉莉花》流傳于山西一帶,該調式調性為C徵燕樂。旋律整體平穩進行,線條流暢,音樂中偶爾會出現音程小跳的旋律進行。該版本的《茉莉花》音樂性格表現為婉轉悠揚,偏音“4”和“7”的多次出現使音樂的色彩更加偏向抒情,情感表達貼切,具有很強烈的情歌風格,展現了山西民歌的特點。歌詞中加入“呀”等襯詞,接近口語化表達,使唱詞更加貼切自然。演唱時運用山西方言,山西方言的字調以去聲居多,語調呈下降趨勢,語言比較豪放,發音聽起來比較硬,給人一種淳樸的感覺。
(三)華中地區
1.河南《茉莉花》
河南《茉莉花》的旋律與江蘇版本的《茉莉花》有很多相似之處,河南《茉莉花》為G宮系統調,音樂旋律整體流暢。在河南民歌中,使用大量的裝飾音,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通過加入波音、倚音等裝飾音,使音樂的地方特色更為凸顯。
2.湖南《茉莉花》
湖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為花鼓戲,湖南民歌在發展中吸收借鑒戲曲這一民間藝術和地方特色,演唱民歌時都帶有戲曲風格。該樂曲為D宮A徵六聲加變宮音階,旋律跨度大,在音樂進行中波動逐漸減小,節奏逐漸舒緩,由開始的一字一音發展到結尾處一字多音,音樂由緊到松。其演唱速度由快板逐漸轉變為舒緩,開頭音樂的音程大跳使音樂更有力度感,曲中加入裝飾音,充分體現出湖南音樂的風格特點。
3.湖北《茉莉花》
湖北宜昌的《茉莉花》為C徵五聲調式,音樂級進,旋律起伏較大,歌詞上字少腔多,這樣的音樂給人一種舒緩從容的感覺。該版本《茉莉花》的旋律接近江蘇版本,只是在樂句最后的“罵”字拖長時值。音樂整體舒緩,在后面音樂有跳躍和拖腔,使音樂風格轉變得較為開朗。相比吳語演唱的江蘇版本《茉莉花》,湖北宜昌的《茉莉花》在語言上多了幾分熱情和硬朗大氣。在演唱時,要求音色明亮松弛,體現出湖北民歌的熱情、大氣。
(四)華南地區——廣東《茉莉花》
廣東《茉莉花》作為南方《茉莉花》的代表之一,與江蘇版本相比,旋律更為平穩流暢,樂曲整體跨度小,該樂曲為D宮六聲加清角調式。旋律流暢柔和,體現出江南小調的風格特點。約翰·巴羅所著的《中國旅行》一書中有大量的《茉莉花》樂曲,其中許多樂曲都使用廣東方言,有的唱詞也帶有廣東音調。
(五)西北地區
1.新疆《茉莉花》
新疆《茉莉花》為C徵五聲調式,旋律活潑灑脫,演唱時加入大量襯詞“嘩啦啦、唉、呦、呀、唉嗨嗯兒呦”。前兩個樂句采用同頭異尾的創作手法,歌詞簡潔明了,象聲詞的運用體現了新疆女子的活潑利索,最后一句歌詞體現出少女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
2.寧夏《茉莉花》
在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中收錄了寧夏固原版本的《茉莉花》,該版《茉莉花》是D徵六聲加清角調式。音樂起伏平緩,音樂中頻繁出現“4”,使音樂色彩性更加明顯;音樂風格質樸、豪放,具有西北民歌的風格特點。由于寧夏固原縣地處中原官話區,又有回族百姓聚居,故本曲為回族山歌。該地區的民歌在發音時后鼻音較重,在演唱時表現出寧夏地區豪放淳樸的性格特點。在演唱中,運用了較多襯詞,比如:個、呀、了、者、那,起到加強語氣和深化感情的作用,更能突出寧夏回族的地域性風格。歌詞內容較江蘇版《茉莉花》而言,加入了人物“牧童哥”,結尾處的襯腔凸顯了地方色彩,使人物形象表現更加生動形象。音色上要求明亮、淳樸,在演唱過程中表現出西北地區豪放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要表現出情歌的特點,情感表達上更加細膩抒情,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
3.陜西《茉莉花》
該樂曲為降B徵加變宮六聲音階,陜西版本的《茉莉花》將多種曲藝和戲劇劇種相結合,成為一種常用的曲牌,并發展演變成多種形態。關中韓城有一種名為《茉莉花調》的曲牌,它的音樂結構、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以及每一句的收尾等均保持著原版《茉莉花》的特征,但把原來的五聲音階徵調式改成具有濃烈陜西關中特點的七聲調式。《茉莉花》在陜西民歌中被更名為《一點油》,在陜南花鼓中,叫作《花鼓調》,在陜北二人臺中,被稱為《張生戲鶯鶯》,調式和劇種的發展演變更具有陜西地方色彩性。
(六)西南地區——云南《茉莉花》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豐富悠久,由于地理以及文化交流等原因,云南地區的民歌小調都是高亢嘹亮的。云南版本的《茉莉花》是根據云南花燈《鮮花調》改編而成的。這首樂曲的整體調式為A徵五聲調式,音樂整體起伏較大,呈波浪形,字少腔多,具有說唱性的特點,結尾拖腔較長。樂曲輕快細膩,具有很強的南方小調特點。
(七)東北地區
1.黑龍江《茉莉花》
黑龍江的《茉莉花》版本較多,全部收錄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黑龍江卷》中,齊齊哈爾就有兩個版本,還有訥河和哈爾濱版本的《茉莉花》。
齊齊哈爾版本的《茉莉花》旋律簡潔詼諧跨度大,音域寬,演唱中加入襯詞“啦、呀、啊、那個”等,極具東北二人轉和秧歌的特點。每一句的結尾都帶有拖腔,并且曲調的棱角清晰,充分體現出東北人民的豪放性格,以及對茉莉花的喜愛之情。
2.遼寧《茉莉花》
遼寧版本的《茉莉花》中有較多襯詞,例如“啦、呀、哎嗨哎嗨呦”等,演唱中大多都是一字多音或者兩字一音。運用大量的上下滑音咬字發音、收音。從歌詞旋律來看,使用大量俏皮的甩音和斷字斷腔的語調強調方式,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粗獷、豪爽的性格特點。
(八)中國臺灣《茉莉花》
中國臺灣民謠《六月茉莉》采用G宮五聲調式,歌曲結構仍為典型的“起承轉合”。該歌曲有六段歌詞,閩南語演唱,旋律柔美,生動表達了時光易逝,年輕女子對愛情的向往。在中國臺灣民歌中,最常見的音調就是向上四度跳進,然后圍繞這個音做上、下級級進。中國臺灣《茉莉花》由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指揮家和作曲家崔世光先生創作而成,是一部集創作、表演于一身的優秀聲樂作品,它以女高音與鋼琴為主要樂器,以臺灣民歌為主題,包括《六月茉莉》《山海之戀》等六首歌曲,每首歌曲都擁有不同的曲調和節奏,在音樂上有著獨特的風格,它不僅能夠準確表達歌曲的意境和情感,而且還能展現中國臺灣民歌的獨特魅力。作者為了更貼合女高音的演唱特點,以及更好地保留原有民歌風格,對其調性、結構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擴充和處理,使它變得更適合現代美學,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持原來的民歌風格。
(九)國外《茉莉花》
早在18世紀,就有外國友人記錄《茉莉花》,幾經流變,在日本、英國、意大利等地傳播廣泛。德國的《最古老的國家的音樂》、丹麥的《民間歌曲和旋律》中都引用了《茉莉花》;《各國民歌一百首》是由英國格蘭維爾-班托克編著,其中有一首以三個音符為鋼琴伴奏的樂曲,名為《茉莉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病痛中完成了歌曲《圖蘭朵》的初稿,這部歌劇講述的是我國元朝時期,中國公主圖蘭朵為了報祖先羅玉鈴暗夜被掠走之仇的一系列故事。圖蘭朵在波斯語中含義為“中國公主”。歌劇巧妙地將中國五聲調式《茉莉花》的旋律融入其中,將它的原曲改編為女聲合唱《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劇中人物都穿著元代服飾。《圖蘭朵》在意大利的成功首演,使得中國民歌《茉莉花》在國外流傳廣泛,使《茉莉花》成為東方文化的標志,更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
二、南北地區《茉莉花》的特點
(一)南方地區《茉莉花》的特點
南方地區《茉莉花》有濃厚的江南小調色彩,演唱速度大多都是勻速或是中速,旋律緊湊,連接多以級進、環繞音為主,跳進較少,整體給人一種溫婉、清雅的感覺。運腔上南方地區一般運用本音阻聲長運腔和異音上滑運腔方式,很少使用襯詞和裝飾音,曲調比較曲折。演唱者習慣用方言來演唱,很多版本是細膩溫婉的吳儂軟語。
(二)北方地區《茉莉花》的特點
北方地區《茉莉花》相比南方地區的曲調,其結構復雜,以中速為主,多真聲,旋律多為一字一音,音樂跨度大,整體的音樂性格為高亢嘹亮。結尾大多運用拖腔,充分凸顯了音樂的戲曲性和抒情性。北方地區一般運用阻聲式運腔和異音下滑運腔方式。歌曲中使用較多襯詞和裝飾音,這與北方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聯系。北方地區的《茉莉花》主要以《西廂記》中的人物張生、紅娘和崔鶯鶯三人之間的故事情節表達音樂,南方地區的《茉莉花》沒有對其進行任何表達。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中最經典的一首,經流傳演變,使得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了獨特的風格,這促進了民歌的地域性發展,豐富了我國民歌種類。
三、《茉莉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中國民歌《茉莉花》家喻戶曉,在四川、浙江、廣西、福建、山東等地都可以找到它的流變蹤跡。《茉莉花》因為時間、地域和人文傳統不同,結合了各個地方的方言、唱腔、民間戲曲等文化,演變成了各種版本的《茉莉花》。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是我國各個地區風土人情和人文環境多樣性的體現,更是東方文化的標志和東方音樂韻味的體現。在多元文化世界中,要讓中國的音樂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須保護和繼承《茉莉花》等優秀的傳統曲目,讓更多中國優秀傳統音樂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中。
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越來越重視同宗民歌流變的傳承和保護,且發表了相關文獻,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連赟的論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流變——從民歌〈茉莉花〉的源流之爭說起》,從中國民族民間歌曲《茉莉花》入手,剖析了“同宗”“同題”在音樂中的表現形式,討論了中國民族音樂的保存和發展。再如安徽廣播大學譚冉的論文:《地方民歌在當代傳承和發展之啟示——以〈茉莉花〉為例》,對江蘇版本《茉莉花》的成功流傳進行分析和總結。
經典民歌《茉莉花》要想走向世界,就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傳統多元文化要給予積極支持和深入思考拓展。在傳承優秀民歌上,支持具有獨特性的歌曲表達主體形式和原生態音樂。民歌經過時代以及人文環境等因素影響,流傳于國內外的必然是經典。其表現形式豐富,有的改編成器樂作品,或是在原有的演唱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對于學習和研究音樂的同學來說,不同音樂方向的學生都要不斷研究,不斷推陳出新,為音樂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茉莉花》經過多年的傳承與發展,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其中以江蘇版《茉莉花》最廣為人知,其他版本也是在這版《茉莉花》的基礎上加以修改的。各個版本的《茉莉花》都帶有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體現了各個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同宗民歌《茉莉花》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傳承方式,同時,中國民歌與民間音樂的相互結合,不斷創新進步,體現出華夏兒女精益求精的精神,體現了我國民歌百花齊放,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周秦.中國民歌《茉莉花》南、北地區演唱風格之比較[J].藝術評鑒,2022(02):1-2+7.
[2]狄其安.三個不同地區的漢族民歌《茉莉花》的衍變過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4):69-75.
[3]李艷.江蘇漢族民歌《茉莉花》與新疆回族民歌《茉莉花》之異同[J].黃河之聲,2018(15):8-9.
[4]葉德敏.同宗民歌小調《茉莉花》在天津的變體探析[J].四川戲劇,2020(05):116-118.
[5]張鑫.淺談幾首不同地域的《茉莉花》[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20年.
[6]趙嬌.多版本民歌《茉莉花》的藝術特色分析[J].黃河之聲,2022(12):25-27.
[7]李育強.東南西北 茉莉芬芳——不同地域《茉莉花》的藝術特色[J].長沙大學學報,2014(01):122-123.
[8]蔣偉.論民歌《茉莉花》的三個經典層次[J].當代文壇,2016(03):97-100.
[9]馬頌民.論析《臺灣民歌六首(女高音與鋼琴)》多聲形態構成要素[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2):96-101.
[10]譚冉.地方民歌在當代傳承和發展之啟示——以《茉莉花》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08):173-174.
[1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冊)[M].北京:出版社: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8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