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歌
摘要:中國民族器樂的鋼琴改編在我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黎英海先生的《夕陽簫鼓》是鋼琴改編曲中的經典作品之一,它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基礎,將西方作曲技法與民間器樂技法相結合,促進了鋼琴藝術的“中國化”。本文以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為研究對象,就民族韻味的創作技法,以及對民族樂器音色和演奏形式模仿展開探討,從力度、音色、觸鍵和踏板四個方面進行演奏分析,總結如何在西洋鍵盤樂器上演奏出具有民族韻味的中國作品,如何只用鋼琴就能模仿出各種中國民族樂器的空靈與氣韻,從而讓演奏者更好地理解這部充滿中國文化底蘊的經典作品,提升自身音樂修養,用鋼琴來模仿各種民族樂器,體現民族音樂魅力。
關鍵詞:《夕陽簫鼓》? 民族韻味? 音色模仿? 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8-0070-04
《夕陽簫鼓》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改編的優秀鋼琴作品。黎英海先生深入挖掘民族樂器精髓,利用西方樂器的表現手法,將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改編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其經典之處在于,在保留古曲典雅古樸風格的基礎上,結合西方創作技法,運用優美流暢的鋼琴旋律線條,對一些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進行模仿,使整個音樂作品更具現代氣息。黎英海先生尤其在對作品的演奏方式上別出心裁,就《夕陽簫鼓》這首鋼琴曲的構思而言,其采用琵琶、古箏、鼓、木魚等我國傳統民族樂器,與鋼琴曲進行融合,使得該首鋼琴曲具備濃厚的民族風格。
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主題思想本身,既包含著人民期待的凝聚,也蘊含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滿足,它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旋律線條,但在形式結構上做了大量削減和濃縮,使之更加精煉和集中。同時,充分發揮了鋼琴音色的表現力,使其具有“簫聲、鼓聲、琵琶聲、箏聲”等特點,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使其古樸典雅的風格和豐富的音樂內涵得到了完美體現,整首樂曲充滿了民族韻味。值得學習的是,黎英海先生在改編這首樂曲時,無論是音樂本身還是整體形象,都體現了如詩如畫的風景,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喜愛,原本憂郁的曲調變得明朗輕快。其民族韻味濃厚,風格清新典雅,田園詩般的意境和獨特的音色效果,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美學理念。
一、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民族韻味的體現
(一)傳統的音樂結構
黎英海先生在《夕陽簫鼓》改編過程中,采取了中國獨有的疊句形式,并保持了古代琵琶樂曲的結構:變奏曲式。該作品為降A五聲商調式,全曲由10個小段落組成,分為:引子、主題、變奏和尾聲,每個部分對應琵琶曲《夕陽簫鼓》的標題分別為:夕陽簫鼓(1~8)花蕊散回風(9~21)關山臨卻月(22~33)臨水斜陽(34~47)楓荻秋聲(48~72)巫峽干尋(73~97)簫聲紅樹里(98~115)觴江晚明城(116~135)漁舟唱晚(136~196)夕陽影里一歸舟(197~210)。
借鑒西方音樂的變奏方式,在節拍編排上遵循中國傳統器樂曲“散-慢-中-快-散”的結構特征。黎英海先生對原有作品進行壓縮和刪減,使結構更加緊密,整個樂曲的排列以插部為中心,使各部分以多層次對稱的形式緊密連接在一起。
(二)線性旋律
中國傳統音樂一般都是以單一曲調為主要表現形式,以此來體現特殊的意蘊和情感抒發。經過五千多年的文學積淀,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在哲學上受“天人合一”影響,政治上又有“大一統”思想熏陶,在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學中,對旋律的“線條美”尤為重視,以線條的快慢、抑揚頓挫來表現作品的內涵與情緒,不僅體現了線條自身的變化之美,也體現了作者的內在審美經驗。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是在中國傳統五聲調式上創作的,借鑒了原琵琶曲的旋律。筆者認為,在線性思維的指導下,作者使用魚咬尾、模進等旋律發展手法,突出主旋律,節奏與力度起伏,環環相扣,賦予作品行云流水般悠長的旋律美感,增強了音樂的流動性。
魚咬尾在中國民間傳統音樂中又稱“連環扣”,即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頭音,由此形成一種連綿不斷式的樂思發展。主題“花蕊散回風”中就使用了魚咬尾的旋律發展手法,使整首樂曲顯得意境深遠、引人入勝。
模進又叫移位,可以把旋律情緒的發展推向新的高峰。變奏“關山臨卻月”的開頭部分是主題上句的四度移位,自由模進,它使旋律的流動性更強。
(三)節奏的使用
1.散板節奏
中國傳統民間器樂曲創作中會頻繁運用散板,因為它的節奏特征非常自由,具備民族音樂隨性、開放、即興性較強的特點。引子部分采用散板形式,稍顯主調,以重復的同音結尾。開始的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要保持夠時值,之后的八分音符根據“accel.——poco——a pocp”的速度雙手輪奏,且速度和力度都逐漸加快、加強,在由遠及近、虛無縹緲的效果中仿佛呈現出一幅夕陽江景,起伏不宜過大,要突出遠處鐘聲帶給人的虛無感,整個節奏的把握需要根據自身對樂曲意境的理解進行演奏。
2.切分節奏
由于音樂需要,改變傳統節奏規律,使音符的強弱拍發生變化,從而形成節奏上的變化。整首樂曲中出現了大量的切分節奏。主題(9~12小節)旋律中,左手出現切分,演奏時注意時值,將重音落在長音上,給人一種獨特而搖擺的感覺,提高樂曲的表現力。
3.特殊節奏
主要指樂曲中的華彩部分,華彩樂句如行云流水般將人帶入美麗的大自然風景中,與之前的寧靜相比,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演奏華彩部分時,演奏者可在整體節拍準確的情況下自由發揮。
(四)民族化和聲
1.復合結構
在創作技巧中使用被視為級進的二度與三度,使和聲音響交替轉換,突出情緒,在鋼琴音樂創作中應用非常廣泛。此外附加音和弦增強了和聲色彩,淡化了和聲功能?!断﹃柡嵐摹返囊硬糠郑ㄒ娮V例1)就運用了附加六度音和弦,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使三度音響柔和,具有五聲調式和聲的質樸和濃郁的民族韻味。
2.空五度和弦
變奏三“楓荻秋聲”中運用了柱式空五度和弦,營造出一種溫婉典雅、虛無縹緲的氛圍。在五聲調式和聲中,用“空五度根音旋律位置原位和弦替代完整的三和弦”,既保留了原有三和弦的基本特征,同時削弱了和聲功能。因為去掉了三音的半音傾向,和弦的聲音變得輕盈、安靜。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通過描寫自然美景,表現了創作者對自然的追求,用空五度和弦來表現它更為恰當。
3.終止式
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以慢節奏,自由而平靜的曲調結束。在整首樂曲結尾處,有三次補充終止,并且都是相同旋律,但它們與西方音樂體系中常用的和聲終止方式并不相同。黎英海先生采用了一種傳統的結束形式,即:羽和弦—商和弦,或者是羽和弦—宮和弦—商和弦,這種結尾與作品中每一樂段的結尾相對應,均重復商樂句終止,這種創作技法稱為“合尾”,加強了人們在聽覺上的歸屬感,聽起來統一和諧,最后右手連貫的八度波音,聲音空曠悠揚,揭示了樂曲朦朧的意境,深化了音樂表現內容。
(五)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
中國傳統音樂以其特有的音響效果和豐富的裝飾而聞名,并逐漸成為展現中國音樂魅力的主要途徑。通過各種民族樂器演奏,展示出各自特有的民族器樂魅力。比如琵琶彈奏中的勾、挑、掃;古箏上的抹、拂、挑等演奏技巧。因鋼琴的音色單調乏味,所以其在表現民族樂器的音色神韻上顯得稍有欠缺,作者在創作時可以通過不同的奏法,改變觸鍵、踏板等方式,在音色、音量上形成對比。音色的變化是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民族化處理方法之一,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來集中體現。
琵琶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更是彈撥樂器之王,具有音域廣、穿透力強的特征。變奏五“簫聲紅樹里”開頭,左手都是和弦琶音,模仿的是琵琶演奏中“掃”的技巧,由右向左彈響四根弦。右手的顫音是對左手高聲部音的重復,起到呼應效果。模仿的是琵琶中的輪指,整個片段由慢到快,逐漸遞進,使樂曲更具層次,形象地再現了浪花翻滾的音響色彩。
古箏也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琴聲響亮,變化多樣,彈奏方法也多種多樣。92~97小節,模仿古箏中的“花指”,是在古箏上用壓彈的方法進行連托,一般用力由弱到強,在樂曲中具有裝飾性,起著過渡連接作用。為使演奏效果更加理想,可以做成弱起漸強效果。
鼓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敲擊時具有磅礴的氣勢,鼓點短促清晰。樂曲開始一連串的降B音,由疏到密,讓人想到遠處傳來的鐘聲。
此外,樂曲中還有模仿其他民族樂器的音色,如笛、笙、簫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把一首用鋼琴改編的古曲演繹好,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要多聽、多思考、多練習,這樣才能在鋼琴上展示出傳統民族樂器的韻味。
(六)民族樂器演奏形式的模仿
黎英海先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民族樂器特有的音樂風格和音色,將裝飾音貫穿整首樂曲,它們不僅裝飾了主旋律音樂,還融入了中國元素,保留了古曲的韻味和意境,進一步表現了中國特有的自然美和民族傳統文化之美,令人身臨其境,仿佛置身于夕陽山水中。
1.倚音
倚音分前倚音和后倚音,在樂曲中,前倚音比較多見。7、8小節就是前倚音的一個音樂片段,是模仿從遠處傳來的簫聲,將強拍置于主音上,用倚音作裝飾點綴,且倚音不能占原有拍子時值,觸鍵要短促、輕快,一帶而過,不能喧賓奪主。片段中作為前倚音的降si和降sol要很輕快地帶過去,然后迅速把手指力量落到主音降la和降sol上。
2.顫音
顫音的記譜符號是tr~~~~~,根據波浪線長度可分為長顫音和短顫音。《夕陽簫鼓》是一首由鋼琴改編而成的中國作品,它通過大量的顫音模擬琵琶、笛子的聲調。顫音的彈奏技術與西方樂器的顫音技術大不相同,它靠手指擺動的幅度表現出樂器音質。34~38小節,顫音像綿延不絕的簫聲,悠揚婉轉,在高音區演奏,又使音響效果明亮起來,豐富了音樂層次,將民族韻味表現得惟妙惟肖。
二、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演奏技法分析
(一)力度控制
全曲開頭寫著tempo a piacere,意思是可以任意控制的速度,但是想要達到更好的效果,除了需要在速度上有一些恰當處理,往往還伴隨著對音響效果的處理。聲音的大小靠下鍵力度控制,遠處的鐘樓上,鼓聲越來越近、越來越快,先由同音反復,從慢到快至無限反復,音量上可以做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仿佛漸行漸遠的效果。模仿鼓聲要短促有力,演奏時要繃緊手指、垂直觸鍵,在擊鍵的一瞬間借助琴鍵的反彈迅速離鍵,這樣的聲音也會富有彈性。在鋼琴上對傳統民族樂器進行模仿的確是極富挑戰性的,它不僅要彈出鏗鏘有力的金屬之聲,還要奏出如夢似幻的美妙音調,彈奏時,要柔中帶剛。要想演繹出委婉、細膩且富有詩意的感覺,對演奏者手指的控制能力具有極高要求,力度上要做到弱而不虛。
116~118小節,左手八度代表氣勢和力量,突出旋律,右手的五連音作為伴奏音型輕柔地勻速跑動,猶如流水襯托著主題。演奏時,手指要準確有力,注意掌握好樂句間的力度層次,把胳膊和手腕的所有力量都聚集于手指上,讓身體沉下來,使肌肉放松,靠大臂帶動小臂,再帶動手腕,一氣呵成。
(二)音色表現
音色是指聲音的質地,音色效果是指演奏者運用觸鍵技術,在情感上烘托聽眾的整個音樂形象。在演奏時,要注意旋律變化,把不同民族樂器的音色模仿出來,從而豐富作品,所以在演奏時更應該做到層次分明,有內在張力,和弦要飽滿、旋律線條和音型織體之間要相互協調,對音色控制和力量對比盡可能做到統一,抒情性和節奏感也要協調好,這樣可以給聽眾帶來更多藝術想象力。7、8小節模仿簫的徐緩音色,空靈悠遠,在彈奏右手旋律中的顫音時要輕觸琴鍵,手臂帶動腕部輕輕彈奏,用流動的音符勾勒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詩意畫面。
由于該曲每段都賦有極具詩意性的標題,所以演奏時在音色上的處理也是靈活多樣的,豐富和聲色彩的層次才能呈現出不一樣的美景,才能給聽眾絕對的聽覺盛宴。筆者認為黎英海先生的這首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在演奏時既不能激情炫技,也不能過于矜持內斂,而應該秉持一種典型的中國人特有的矜持優雅的氣質去用心演繹。不管是三和弦還是七和弦,或者多個音疊加和弦,在演奏時都要做到一致。它與波音仍有不同,彈奏得過重會形成厚重的音質,反之則會帶來靈動的音質。
(三)手指觸鍵
演奏技法的發展對觸鍵方法會產生很大影響,進而會對演奏效果產生很大影響。在《夕陽簫鼓》的彈奏過程中,觸鍵的深淺、快慢都會對彈奏出的音色效果有很大影響。在彈奏一些柔和的樂句時,演奏者可以適當地加大觸鍵深度,這樣就可以消除由于緩慢觸鍵所導致的聲音虛弱感,使整個聲音變得更加飽滿。比如在持續音、重音演奏時,觸鍵要深一些;在跳音、裝飾音以及樂句結尾處可以觸鍵淺一些;還有華彩部分,切忌把音壓得太深彈到底,運用淺觸鍵的方式可以避免音色生硬,呈現出清脆富有彈性的聲音。筆者認為,對這首作品整體演奏不僅僅是讓聽眾感受到扎實的基本功,以及果斷干脆的觸鍵,而是應該注重不同的觸鍵所帶給聽眾的音色變化,突出這首中國曲子應有的韻味。
(四)踏板運用
魯賓斯坦曾經說過:“踏板是鋼琴的靈魂”,能夠起到烘托情緒、渲染氣氛、加強主題等作用,從而使樂曲更具感染力,樂句之間也能夠更好地連接。演奏者要想把樂曲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必須掌握好踏板這一技巧。尤其是在具有傳統民族韻味的中國作品中,大量琶音、華彩的出現,使得整個曲調的和聲走向更加復雜,踏板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黎英海在《夕陽簫鼓》中并未將踏板的具體位置標在樂譜上,這為演奏者提供了第二次創造機會,適當利用踏板對音色進行處理,可以更好地表現出五聲調式音樂。在此過程中,由踏板引起的聲音變化,使《夕陽簫鼓》的音質更加豐富,內容也更加豐富。
在鋼琴整個演奏過程中,除了技巧的運用處理外,還要仔細地揣摩音樂所蘊含的情感。音樂情感來源于作曲家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與提煉,所以說,在演奏過程中做到情與理的完美結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將情感融入表演中,才能使音樂更加動人,從而更好地展示作品的精神內涵。要想讓演奏者把音樂作品真正表達出來,就必須先學會如何理解和把握作品,充分理解其中的意境與韻味,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
三、民族元素與鋼琴藝術相結合的文化意義
中國的鋼琴音樂雖由西方傳入,但在一代代中國鋼琴家的不懈努力下,鋼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一抹瑰麗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鋼琴藝術迅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代表作,為我國音樂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基礎,將民族元素融入鋼琴作品中,使鋼琴改編曲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通過不同形式來展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和魅力。在現代鋼琴演奏中,運用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能有效提高鋼琴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優秀傳統音樂元素在鋼琴音樂作品中的引入使鋼琴音樂作品表現出多元化、更深層次、更多民族特色和時代感的特點,這對我國鋼琴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民族元素和鋼琴藝術在創作技法上的融合越來越自然,大量民族元素的融合使鋼琴音樂在展現中華民族風情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鋼琴演奏的欣賞能力,也極大地促進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滲透,使人們的審美需求發生了巨大改變,這對鋼琴演奏者和作曲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奏者不但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很強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鋼琴彈奏。對于作曲家來說,既要順應時代潮流,保證作品的表現效果,又要加強民族元素和鋼琴藝術融合,這是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重要抓手和法寶,可以極大地提升中國鋼琴音樂的國際影響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夕陽簫鼓》是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代表作品,經過黎英海先生的改編,無論從曲式結構、節奏,還是和聲上,都體現出黎英?!爸形骱翔怠钡南冗M思想。本文主要從民族韻味的創作技法,以及對民族樂器音色模仿上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夕陽簫鼓》的民族特征,最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回歸落實到作為演奏者在演奏時面臨的一些問題,進一步了解民族器樂曲韻味在作品中是如何體現的。
縱觀中國鋼琴音樂發展,不難發現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從最初的模仿階段到近代的探索和創新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元素是推動我國當代鋼琴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僅有利于中國民族音樂傳承,而且對世界音樂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鋼琴這種新穎的創作融合理念,加上鋼琴本身作為一種外來樂器的魅力,促使一大批中國學生開始學習鋼琴,而自身文化的融合也使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具有了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3]安宇.古韻琴繹—黎英海鋼琴作品《夕陽簫鼓》的分析與演奏心得[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
[4]禹永一.古曲新聲 華夏神韻——析黎英海鋼琴曲《夕陽簫鼓》的音樂創作[J].中國音樂,2013(01):157-161+177.
[5]楊一超,李曉燕.淺談鋼琴曲《夕陽簫鼓》中對中國樂器音色的模仿[J].北方音樂,2019(20):82-83.
[6]王婕斯.淺析中國鋼琴曲《夕陽簫鼓》的音樂意境和演奏處理[J].音樂創作,2017(10):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