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源



摘 ? ?要: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要想實現提質增效,需不斷優化傳統玉米栽培技術。傳統玉米栽培期間存在耕種結構不合理以及水肥效率較低等問題,影響玉米產量。隨著農業領域新型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發揮栽培技術在玉米產量提升中的應用價值。文章重點分析了影響玉米產量及養分吸收的眾多因素,并提出多元化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確保玉米增產。
關鍵詞:玉米栽培;新技術;病蟲害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6-0060-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S435.13 ? ? ? 文獻標志碼:B
不同玉米品種生長需求各不相同,生長期間會因環境因素影響產量及養分吸收。為確保玉米栽培各項環節有序落實,需要不斷探索新型栽培技術,結合玉米產量及養分吸收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避免環境因素影響玉米產量[1]。
1 玉米產量及養分影響因素
1.1 種植密度
穗粒數、有效穗數和千粒重是玉米產量的直觀體現。從實際角度看,玉米產量的影響因素較多,相比于不同栽培措施及肥料類型,種植密度與玉米產量具有顯著相關性。同一區域內種植密度越大,玉米植株之間的間距越小。玉米植株相對高大,會因種植密度較小而影響群體光合作用,導致大面積玉米生長較為緩慢,嚴重影響產量。同一區域內若增加種植密度,能夠提高穗粒數,但在不同條件下,可能會因種植密度的增加導致行粒數、穗行數及粒重等相關參數降低[2]。穗粒含水量、籽粒大小也與玉米種植密度增加呈負相關。過大的種植密度還會顯著降低玉米千粒重及禿尖長度。
從玉米植株吸收氮、磷、鉀等元素角度來看,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質積累量與玉米施氮量呈正相關,其中玉米穗部的干物質積累速率相比于其他部位顯著提高。氮素是玉米生長的必要微量元素之一,氮素轉運速率與玉米籽粒產量具有顯著相關性。玉米葉片氮素轉運速率越快,玉米籽粒產量及品質就越高。在探究種植密度與氮素轉運量的試驗中發現,將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能夠有效干預玉米器官干物質的產生與轉運,影響玉米植株內氮素的轉運與儲藏。為確保玉米高產,不僅需要確保種植密度及田間管理等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還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種植密度,才能夠進一步發揮氮、磷、鉀等肥料的應用價值。從生長周期角度來看,春玉米不同部位的鉀微量元素含量具有較強的差異性,當工作人員對玉米施加鉀肥時,玉米葉片中的鉀微量元素含量也會隨之增加。拔節期玉米葉片中的鉀含量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鉀含量會逐漸降低,且玉米葉片以及莖鞘中的磷元素也會隨著玉米到達灌漿期而逐漸降低。玉米植株養分吸收速率能充分反映出玉米在不同生長時期的養分吸收情況。同一肥料用量在不同種植密度的影響下養分吸收情況不同。即便采取多樣化措施有效落實各項肥料施加策略,也需要從種植密度角度出發,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否則會影響玉米植株養分最大吸收率和最早速率出現時期。
1.2 栽培措施
隨著農業領域的發展,近年來玉米栽培技術的多樣化有效推動了玉米高產。科學合理的玉米栽培技術有利于提高玉米產量,提高玉米對土壤中各養分的吸收速率[3]。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在玉米種植期間不定期地進行深松或翻耕,能夠有效改善玉米根系所在的土壤環境,促進玉米根系茁壯生長,并有效提高玉米葉片的酶活性。麥秸還田也是提高玉米產量及促進玉米養分吸收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的穗粒數以及千粒重。為進一步防止玉米葉片衰老,可在秋季通過耕耙翻地的方式促進玉米根系繼續向下延伸,從而增加玉米植株中的干物質含量。此外,土壤容重也是影響玉米產量及養分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土壤容重過大時,會導致土壤中氣體及水含量較低,影響玉米植株根系發育。
深松少耕能夠增加玉米種植區域的土壤透氣性及儲水能力,最終提高玉米產量。雖然免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育農田,但這種方式會導致玉米嚴重減產,適用性較低。對比不同栽培方式發現,相比于傳統栽培方式,深松覆蓋及免耕覆蓋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產量的11%和22%,如表1、表2所示。
1.3 肥料類型及肥料運籌
氮肥能夠顯著提高玉米產量,氮肥施加量不合理會影響玉米產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當氮肥施加量不斷提高甚至超出適用范圍時,會導致玉米植株中的營養器官氮素轉運速率極速提高,致使玉米葉片光合能力下降。我國東北地區種植玉米期間通常會將氮肥施加量控制在一定參數范圍內,如120 kg/hm2,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產量至約13 000 kg/hm2。
磷肥對玉米植株干物質生產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關研究表明[4],合理施加磷肥后玉米穗粒數及籽粒品質顯著提高,也能夠提高玉米植株對微量元素的吸收速率。探究氮肥與磷肥對同一玉米植株影響作用分析試驗中得出,對2株玉米施加等量氮肥時,適當施加磷肥能夠進一步提高玉米籽粒產量,但施加過多磷肥會導致產量急劇降低。
鉀肥能夠促進玉米植株內鉀微量元素的轉運速率,提高玉米產量。鉀肥施加量與玉米產量和鉀元素積累量關系成正態分布。當施加鉀肥含量達到15 kg/hm2氧化鉀時,玉米產量及鉀元素積累量最高,再次施加鉀肥時,會降低鉀元素積累量,影響玉米產量。我國東北地區玉米種植期間會廣施鉀肥,充分發揮玉米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如表3所示。
有機肥中富含較多微生物活體及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能夠對玉米植株微量元素平衡起到調節作用。有機肥廣泛應用于我國農業生產中,能夠提高土壤肥力,確保土壤水分能夠維持在合適狀態,保障玉米作物生長,并節約大量農業用水資源。
從玉米養分吸收特性角度來看,要想提高玉米產量,要根據玉米對各種元素吸收量排定順序,同時需要參考玉米生長周期,例如玉米在拔節期及吐絲期的養分吸收速率最高,玉米在吐絲期后依舊能吸收較多氮和磷等元素。玉米抽雄后是吸收氮素的最高時期。當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前,氮素積累速率會不斷提高,并在吐絲期前一定程度降低,在吐絲期后又會呈增加趨勢[5]。玉米在生育后期依舊會出現氮素吸收速率較高的現象,并且玉米在全生育期間會積累一定的氮素。鉀素吸收量隨著拔節期的到來逐步增加,在抽雄吐絲期達到峰值。
從肥料運籌角度來看,肥料作用于土壤環境中產生的各種微量元素并不全部由農作物吸收,而是會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現揮發或固定現象。例如某種植區域所在地區正處于梅雨季節,導致肥料中營養元素無法得到有效擴散或直接因淋濕及揮發等問題無法作用于農作物內。近年來,我國農田化肥施用量不斷增加,化肥利用率卻無法顯著提高,如氮肥在我國農田中的利用率在40%以內,磷肥僅為15%左右。傳統栽種期間,工作人員通常會采取一次性施肥的方式對玉米施加氮肥,但這種方式可能會造成燒苗現象。分次施加氮肥能夠提高氮素的利用率,促進玉米產量提高。
2 玉米栽培新技術
2.1 種植選地
雖然玉米植株對土壤的適應能力較強,能夠廣泛種植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但土壤中水分及元素含量依舊對玉米根系生長產生一定影響。在選擇種植區域時,工作人員需要綜合考量不同玉米品種的生長特點,從而調節種植區域中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及土層厚度等相關參數。玉米種植前,工作人員要對土地進行翻耕作業,翻耕期間以深耕方式為主,增加土層有效層的厚度,確保玉米根系能向縱向深化。
2.2 品種挑選
農作物市場中玉米品種眾多,不同玉米品種的抗病性及發芽率各不相同。在玉米栽培前,需要遵循質量效益及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挑選多種玉米品種,并從優選取。要注意不同玉米品種生長周期及對當地氣候條件的耐受度不同,選用生產潛力較大的品種,但不能一味地以高產為導向選擇不合適的玉米品種。條件允許情況下,應先由示范基地培育并經過多次推廣后,才能夠廣泛應用于基層地區。玉米品種篩選完畢后,需選擇適合的氣候處理玉米種子,通過曬種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為有效清除玉米種子表面的病菌,可采用紫外線照射法提高玉米種子抗病能力[6]。
2.3 播種時間
播種時間需要結合種植區域所在地區氣候條件進行調整。北方地區4月中下旬需播種春玉米,小麥成熟后需播種夏玉米。南方地區通常能種植兩季玉米,應選擇生育周期較短的品種,春玉米種植時間為4月初,夏玉米種植時間為5月下旬。
2.4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作為玉米栽培的重要環節,能夠直接影響玉米產量。玉米生長期間,種植區域周邊會生長一些雜草與玉米爭奪土壤中的營養,雜草數量過多會嚴重影響玉米生長,因此除草工作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7]。除草主要分為人工除草及化學除草等。種植面積較小的地區,可采取人工除草方式。在種植面積較大或雜草較多的情況下,需利用化學藥劑除草。化學藥劑雖然能夠有效提高雜草清除率,但需嚴格控制用量,避免化學成分對玉米生長產生影響。上述環節完畢之后,工作人員需及時觀察田間是否缺苗。若某區域出現缺苗現象,需及時補苗。定苗處理和間苗處理分別在玉米葉片生長至2葉和4葉時進行,處理期間需要嚴格遵循留大去小原則,剔除長勢較弱的苗。
玉米苗期對水肥需求量相對較低,無需進行施肥、灌溉處理。若生長期間出現干旱現象,需及時施加尿素。當玉米進入孕穗期時,對水分及營養的需求顯著增加,此時需根據玉米長勢施加氮、磷、鉀肥料,并做好區域灌溉。當玉米進入生長后期,需減少肥料的施加量,避免施加量過大導致玉米倒伏[8]。
3 玉米病蟲害防治
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具有一定的環保性,需由當地農業專家結合土壤及氣候條件進行分析。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通過浸泡及晾曬處理種子。
3.2 物理防治
傳統玉米病蟲害物理防治以人工捕殺為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紫外線及誘殺裝置的應用提高了物理防治效率,且不會影響種植區域及周邊環境。但物理防治成本較高,需結合實際情況投入使用。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廣泛應用于玉米病蟲害防治中,需要根據不同病蟲害特點采取化學防治措施,以噴灑農藥的方式防治病蟲害。當玉米出現黑粉病時,需在拌種期間加入粉銹寧、40%福美雙等藥劑去除種子表面殘留細菌。玉米葉片及苞葉出現枯葉病時,需利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灑,噴灑時間越早,越能夠預防枯葉病發生。頂腐病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工作人員可利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兌水噴灑。吡蟲啉能夠有效防治蚜蟲,40%辛硫磷乳油在玉米螟生長初期能夠抑制玉米螟生長。干旱地區種植玉米可能會出現紅蜘蛛,可利用紅白蛹1 800倍液和蟲蛹克乳油1 000倍液有效防治。
4 結束語
玉米種植期間會因多種因素影響產量及養分吸收速率。需從肥料選定、栽培技術及種植密度等多維度進行綜合考量,依托肥料及田間管理措施,提高土壤中水分及營養元素含量,為玉米植株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馬鐵全.玉米種植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1(8):51-52.
[2]盧柏山,徐麗,趙久然,等.京科糯2000等系列鮮食糯玉米品種選育及應用[J].玉米科學,2019,27(5):1-4,14.
[3]王秋燕,田耀加,陳紅弟,等.優良鮮食甜玉米與糯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21):50-53.
[4]劉亞利,陳坤,弓雪,等.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桂甜糯218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22):38-39,46.
[5]黎媛.南方鮮食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探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5):95-96,99.
[6]杜震宇.黑龍江省棚室糯玉米一年兩季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J].農技服務,2020,37(3):71-72.
[7]余祖建.鮮食玉米珍珍糯60在順昌縣種植表現及高效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21,39(3):64-67.
[8]楊正彪.鮮食甜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