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民 張燕
[摘 要] 勞動價值觀的培育是勞動教育的核心,對勞動本質以及勞動價值的不當認識會影響個體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幼兒勞動價值觀的發展遵循以具身體驗為基礎、以情感轉化為中介、以追求勞動社會屬性的發展為最終倫理要求的邏輯路徑,是一個融知情意行于一體的實踐過程。幼兒園應通過創設良好的勞動環境和開展勞動主題活動來積極培育幼兒的勞動價值觀,并通過家園合作來提升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水平。
[關鍵詞] 勞動價值觀;勞動體驗;勞動實踐
勞動價值觀是個體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它包含著個體對勞動的目的、意義以及本質的認識,決定著個體對勞動的態度及其實踐水平。[1][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是勞動創造了世界、歷史和人類本身,只有在勞動發展的歷史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人類歷史的入口,同時勞動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3]基于勞動之于個體以及社會發展的巨大價值,我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在各級各類教育中開展勞動教育,如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對勞動教育的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勞動是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方式,陳鶴琴就曾指出,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幼兒的生活使然,同時也與他們的智力、道德和審美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4]但在當下的社會場域中,勞動的教育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視甚至歧視,一些不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被傳輸給了幼兒,輕視體力勞動、忽視優秀勞動品質培養等不良現象普遍存在。學前期是個體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期,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勞動并開展相應的勞動實踐活動不僅是發展幼兒身體和自我服務能力的基本手段,同時還是激揚幼兒生命意識的重要途徑。教育者應積極培育幼兒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充分的勞動實踐來發展幼兒。
一、幼兒勞動價值觀偏離的原因探析
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使命,同時三者也共同作用于學生獨立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學前兒童不良勞動價值觀的形成直接原因在于家長的誤導,而這種誤導又進一步來源于整個社會對勞動本質的不當認識以及對體力勞動的輕視。
首先,幼兒家長對勞動價值的狹隘理解誤導了幼兒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勞動是人認識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的基本方式,只有經過勞動實踐,人才能更有效地發展、改造和實現自我。受傳統社會觀念以及現代社會競爭不斷加劇的影響,當前我國家庭中仍存在大量重孩子智力而輕其他方面發展的現象,使得兒童越來越疏于參加各類勞動實踐活動。在學前教育階段,焦慮的家長開始以小學化的方式來約束幼兒的學習,并將諸如“不好好讀書就去做清潔工”的勞動價值觀念傳遞給幼兒,在學習之外不要求幼兒參加任何勞動。家長這種功利化的教育觀念會深刻影響幼兒對勞動價值的認知及其身心的協調發展。一方面,重智輕體的觀念會使幼兒形成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觀,泯滅幼兒對身體勞動的參與意愿以及對他人的尊重,無法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以及對于勞動的自我規劃能力。[5]另一方面,僅僅將幼兒的發展局限于智力發展的認識會阻礙幼兒的全面和自主發展。勞動是幼兒認識和改造自我及世界的基本途徑,它不是對幼兒“不好好學習”進行懲罰或者矮化幼兒形象的手段。幼兒家長對勞動認知的不足以及對勞動價值的錯誤理解就養成了幼兒的“無勞動”意識,使得他們缺乏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
其次,社會對體力勞動的矮化阻礙了幼兒全面勞動價值觀的形成。不管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它們都只是社會的不同分工而已,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但由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產出與回報不同,人們普遍形成了重腦力勞動而輕體力勞動的群體印象。當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區分開來并予以區別對待時,社會對體力勞動的矮化就使得勞動這一概念出現了殘缺,阻礙了幼兒全面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勞動是具有豐富內涵的人類實踐,[6]蘇霍姆林斯基就認為勞動應首先成為人的一種自我需求,尤其是一種精神需求,因為創造性的勞動能激發人的崇高感。[7]當矮化體力勞動的社會群體印象形成后,輕體力勞動的價值觀就會傳遞到對幼兒的教育上,使得家長、教師都偏向于幼兒的智力發展,并通過“好好學習就可以不勞動”“不讀書才會這樣辛苦”等話語或諸如小學化等行為來強化幼兒對勞動的殘缺認知。社會對體力勞動的矮化即便能養成幼兒的勞動觀念,也不是從勞動對幼兒本身全面發展價值的角度著眼,而是將勞動視為一種獲取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回報的工具,因而形成的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勞動價值觀。
最后,幼兒園對勞動價值意蘊追求的淡化窄化了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內涵。針對學前兒童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發展幼兒的勞動技能,更是為了充實幼兒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當前幼兒園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對幼兒的勞動教育,如自我服務方面的系鞋帶、穿衣服等,并會對幼兒的勞動行為進行積極的表揚。但教師對幼兒的勞動教育多數只停留在行為和技能層面,較少從幼兒的思想和精神層面給予他們更多的引導,以至幼兒無法很好地建構起對勞動的深度感知和深層次理解。例如,通過勞動可以培育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為他人服務可以升華幼兒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準,[8]此類內容就較少被教師關注。也正因為如此,技能化的勞動教育進一步強化了幼兒對勞動的身體化理解,使得他們無法真正感知勞動在思想、精神和道德發展方面的價值,這實質上就是窄化了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內涵,無法使幼兒獲得更高級的體驗。
二、幼兒勞動價值觀形成的邏輯路徑
勞動價值觀的孕育是一個融知情意行于一體的過程,它一方面需要以學生的勞動實踐為前提,引導學生形成對勞動的感性認知。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增進學生的理性認知來深化他們對勞動價值的認識,引導學生將勞動內化為自身情感與信念的一部分。[9]學前兒童勞動價值觀的培育始于幼兒對諸如自我服務等生活性、游戲性勞動行為的沉浸式參與,[10]它的發展遵循從身體到情感再到思想信念的逐層遞進的邏輯。
首先,勞動的具身性特點為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奠定了行為基礎。人的舉手投足都是在呈現人的內心感受,同時也是在與外界進行交流,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來釋放情緒和表達情感。勞動離不開身體的參與,以日常生活等為主要內容的勞動也是成人理解幼兒的窗口,[11][12]他們是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來完成自身的社會化進程。勞動的具身性強調勞動實踐活動本身與幼兒身體的關系性,并使得幼兒勞動教育的目的更明確。通過具身勞動,幼兒的身體可以獲得全面的鍛煉,甚至經常性的勞動還會改變幼兒的性情。而勞動的具身性也促進了幼兒直接經驗的發展,它可以調動和發揮幼兒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意向性。在主體性得到彰顯的基礎上,幼兒便可通過對勞動的全面感知和深度參與來為其勞動價值觀的培育奠定事實和認知基礎。如果忽視幼兒的勞動經驗和勞動體驗,其勞動價值觀的培育就難以深入幼兒的情感和思想層面,從而形成膚淺和不科學的勞動價值觀。
其次,勞動的情感性為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轉化機制。勞動價值觀的形成不僅要有勞動行為作為事實支撐,同時也需要幼兒進行情感的體驗和認知的加工。羅杰斯認為,人的情感和態度會影響個體對某一事物的自我概念,當人的態度和情感傾向于厭惡時,個體便會對該事物產生拒斥。[13]如果勞動不能給幼兒帶來需求的滿足和情感體驗上的愉悅,那么幼兒就很可能會排斥勞動,并形成對勞動的厭惡心理。在將勞動行為轉化為勞動信念的過程中,情感加工及其過程是影響幼兒勞動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轉化中介。這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學習是以自我情感的滿足為先導的,是非理性化的,[14]只有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獲得了身體上的愉悅感或者思想上的成就感,幼兒才能強化對勞動實踐的認知并將其內化為自身思想和信念的一部分。成人在培育幼兒勞動價值觀的過程中不能將勞動視為一種對幼兒的懲罰,而是要將勞動中積極的情感要素充分挖掘出來,提升幼兒的勞動體驗水平,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情感加工。
最后,勞動的社會性為幼兒勞動價值觀的深化提出了高階的方向指引。勞動首先是作為個體滿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形式而存在的,但這并不能否定和拒斥勞動的社會性。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勞動對于幼兒發展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發展幼兒的勞動技能上,更為重要的是促進幼兒的社會化。勞動的社會屬性為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概括而言,更高階的勞動價值觀追求的是個體勞動對于促進社會發展的意義,其基本內涵在于將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作為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終極追求。這樣一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個體勞動價值觀與促進人類社會共同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勞動價值觀便有效地結合起來了,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也應該進一步從勞動價值的個體性走向社會性,將勞動價值觀從純粹的個人品質拓展為一種廣博的人類情懷。
三、幼兒勞動價值觀培育的基本策略
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貫穿于幼兒勞動實踐的全過程。教師必須基于具體的勞動實踐活動,從幼兒的主觀感受和勞動體驗出發,引導幼兒在參與勞動實踐的同時不斷內化關于勞動的價值與信念,支持幼兒形成正確全面的勞動價值觀。
首先,通過環境創設營造良好的勞動認知氛圍。勞動是美好的,這種美好不僅體現在自我服務和自我滿足上,同時也體現在服務他人的過程當中。幼兒園應該將勞動在不同場景中帶來的積極結果以美好的形象呈現給幼兒,讓幼兒能夠更直觀地體驗到勞動的美。這一環境既可以是關于勞動的場景,也可以是對人物的刻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在關注勞動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將勞動價值觀的內涵以適當的方式全面呈現出來,讓幼兒更深刻地了解勞動價值觀的深刻性;另一方面要強調幼兒對環境創設的參與,將環境創設過程也視為勞動實踐的一部分,引導幼兒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對勞動價值觀產生具身性的體驗。此外,成人的一言一行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勞動行為和語言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15]
其次,通過主題活動來引導幼兒對勞動價值觀的具身建構。要真正形成幼兒對勞動價值觀的全面認知并將其內化為幼兒思想與信念的一部分,教師就必須在真實的勞動實踐活動中不斷讓幼兒去體驗和感知。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引導幼兒形成積極的勞動價值觀,筑牢幼兒對勞動的基本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主題活動來培育幼兒的勞動價值觀,如開展各類種植活動引導幼兒參與田間勞動、開展各類藝術活動引導幼兒深化對勞動的情感體驗等,讓幼兒在勞動的實踐過程中去具身建構勞動價值觀。
最后,通過家園合作為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一致性支持。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需要教育者持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標,不一致的觀念和行為會擾亂幼兒勞動價值觀的培育進程。為此,幼兒園和家庭一方面要樹立全面且科學的勞動觀念,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勞動意義和價值,幫助幼兒克服對勞動的恐懼和拒斥心理;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幼兒勞動實踐參與的引導,在具體的勞動實踐活動中培育幼兒對勞動的信念與認同。在家園合作培育幼兒勞動價值觀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建立起平等協作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智慧和資源優勢,共同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孫嘉明.勞動價值觀的世代差異[J].社會科學,1994(04):52-56.
[2]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9.
[3]胡君進,檀傳寶.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經典文獻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05):9-15+26.
[4]霍力巖.幼兒勞動教育:內涵、原則與路徑[J].福建教育,2018(47):16-19.
[5]黃麗紅.幼兒自我規劃教育的價值、內容與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22(04):88-89.
[6]魏濤,劉鐵芳.勞動意涵的歷史演變與勞動教育的當代實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03):77-86+95.
[7]王天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4.
[8]勞南怡,朱培芳.3~6歲幼兒勞動觀念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9(04):44-45+30.
[9]吳文君,王建新.青少年勞動價值觀偏差及其引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04):36-43.
[10]何光輝.試論幼兒勞動教育的特點與策略——以幼兒勞動教育清單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3(01):65-69.
[11]周召婷,閆亞軍.具身勞動教育:學校勞動教育的一種樣態[J].教育學術月刊,2021(12):102-108.
[12]陳瑤,易紅郡.兒童的生活體驗:成人理解兒童的窗口[J].學前教育研究,2021(09):36-39.
[13]方俊明.認知心理學與人格教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361-362.
[14]黃靜.在體驗活動中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J].學前教育研究,2021(04):93-96.
[15]陳瓊,柳友榮.高質量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實踐理路[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1(04):125-13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values is the core of labor education. The im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bor nature and labor value will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correct valu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abor values follows a logical path based on embodied experience, mediated by emotional acceptance, and the pursu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social attributes as the ultimate ethical requirements, which is a practical process integrating knowledge, affection and practice. Kindergarten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childrens labor values by creating a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carrying out laborthemed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level of childrens labor values by cooperating with their families.
Key words: labor values, labor experience, labor practice
(責任編輯: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