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霜
對于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工作來說,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成為了重點教學目標。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描述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地理核心素養在課本中的體現,并提出了相應的實施建議。
站在理論的角度來描述,高中地理這門學科核心素養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生的知識儲備、技能掌握程度、學習方式等因素。核心素養是學生收獲了課本知識以后,面對實際問題展現的能力以及品質。核心素養能夠展現這門學科的本質,需要提煉這門學科的思想以及學習方式。
一、地理核心素養在人教版教科書中的體現
現如今我國推出了新課改的政策,對于高中階段地理這門學科來說,更加凸顯了核心素養的重要位置,以核心素養為基準來設計教學目標,并且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貫穿整個教學流程。接下來以人教版教材為例,進行詳細描述。
(一)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顧名思義指的是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應當秉持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地理這門學科中最核心的思維。只有秉持正確的價值觀來看待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可持續發展。
立足于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以將它分為三方面內容:第一,人類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第二,地理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第三,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關系。在人教版課本中,有一節內容是“大氣組成和垂直分層”,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悟,教科書設計了相應的實驗活動,實驗基地選在高原位置,對大氣中氧氣的含量進行調節,觀察這種環境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尋找保持人體健康最適宜的大氣含氧量,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產生的影響,處于這種環境中,人類為了生存產生的身體變化。人類行為同樣會影響地理環境,例如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與開發,在人教版課本中,有一節內容是“能否淡化海冰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短缺問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將海水轉化為淡水,解決國內華北地區淡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從人教版教科書中能夠展現人地協調的思想,當人類面臨實際發展問題時,應當以正確的觀點來看待兩者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悟,教科書引進了具體事例,設計了相應的地理實驗,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不能為了人類的快速發展一味損害地理環境,兩者應當和諧共處,實現雙贏的發展目標。
例如“何時‘藍天常在”的內容,首先讓學生回想這幾年人與地理環境的矛盾,最突出的矛盾問題就是大氣污染,描述了這類問題后,分析出現大氣污染現象的原因,讓學生了解人類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面對大氣污染問題,人類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這類問題繼續惡化,希望學生能夠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類作為地球的高等生物,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才能長遠發展。“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的內容,首先讓學生了解哈尼梯田,再介紹梯田背后蘊含的地域文化,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哈尼梯田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因為當地人民遵循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這也是人地和諧關系的代表,通過這節課,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人地和諧”的理念。
(二)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指的是人類運用綜合觀點來認識地理環境,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以及能力,在學習期間,學生應當站在綜合的角度來看待地理現象,客觀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地理現象,描述這種現象的發展過程,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地理問題。
綜合思維同樣可以分為三方面內容:第一,時空綜合;第二,地方綜合;第三,要素綜合。課本圍繞宇宙、地球、大氣、水資源、地貌、植物、土壤等要素,設計了六個不同的主題,例如“地球上的水”“植被與土壤”等,站在內容結構的角度來描述,這些主題展現了相關的地理要素,也展現了兩個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白匀粸暮Α闭驹谌值慕嵌日宫F綜合思維,這一章節同時出現了時空綜合、地方綜合、要素綜合。
人教版教科書展現了綜合思維的層次特點,以遞進的形式向學生展現。由此可知,要素綜合、時空綜合以及地方綜合三者是遞進的關系,它們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特征。例如“土壤”這章內容,課本描述了影響土壤的因素,這些因素之間有內在聯系,又站在時間的維度描述了土壤形成的過程,讓學生感悟地理環境受時間推移的影響,又列舉了不同區域土壤的類型,在不同地區土壤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
(三)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指的是使用“空間—區域”的觀點和邏輯來描述地理環境。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有鮮明的特色,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理環境也會發生改變,因此人類生存的環境復雜多樣,大致可以將它分為兩部分:第一,不同尺度的區域;第二,不同類型的區域。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幫助人類快速認識地理環境,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初步認知。掌握了區域認知能力的學生,他們對地理環境、地理事物的觀察能力較強,能夠捕捉細微的變化,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評價現實問題。
由上述內容可知,這種思維突出了“空間—區域”的觀點,這種觀點在課本中也有所體現。必修一和必修二重點描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關系,對這些現象進行仔細分析,描述現象背后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影響因素,希望學生能夠正確看待這些現象的區域特性。例如海水的溫度和海水含鹽量就有緊密聯系,呈現出空間分布特征,植被和土壤、城鎮與人口等都呈現出相應的空間分布特征。
課本描述了不同類別的地理問題,在課堂上學生需要探究這些地理問題,引導學生重視區域認知,著重鍛煉這方面的能力。例如“常見地貌類型”一課,首先列舉了不同地區的地貌,包括風蝕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等,這些一般性地貌也代表了當地的景觀特征。喀斯特地貌常見于我國貴州山區,河流地貌常見于我國黃河三角洲地區,學生一方面應當牢記不同地區的一般性地貌,另一方面還應當以區域視角來理解這些地貌特征。
二、教學建議
(一)理解課本內涵,設計核心素養目標
之所以設計教學目標,是為了對最終的學習結果進行預測。對于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師來說,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適的教學目標能夠推動日常工作,能夠引入正確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對于核心素養來說,同樣應當選擇合適的目標。
修訂了地理課標以后,突出了科學育人的價值觀,教師也應當轉變教學理念,立足于核心素養的結構和內涵,設計合理的目標。從結構和內涵的角度來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層結構:首先是“雙基”結構,涵蓋了基礎知識以及基礎技能;其次是“問題解決”結構,當實際問題出現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收獲的方法;最后是“學科思維”結構,學生需要經歷系統的學習,獲取相應的理論知識,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此期間將知識內化形成自身的能力,逐漸塑造自己的思維邏輯和價值觀。在教學期間,教師應當層層遞進,展現三種不同的結構。例如課本中描述了常見的地貌類型,這節課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可以是不同地貌的景觀特點,引入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展現不同類型的地貌,比如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風蝕地貌等。完成教學工作以后,學生應當掌握地貌類型的識別方式,建立綜合思維框架,具備獨立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實例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
(二)建立情境,促進核心素養融合
情境對于人類活動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想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需要建立相應的情境,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論上情境與核心素養有內在聯系,通過實踐可知,想要調動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相應的情境,而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教學期間建立情境十分重要。學生處于相應的環境中,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提高對知識的轉化率,吸收知識、掌握知識,將知識轉化成內在能力。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情境的作用,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并沒有進入學習狀態,此時他們的學習效率較低。并且地理學科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這將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后期的學習。筆者認為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將理論結合實踐,學生即使掌握了理論知識,也很難應用于實踐,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科的學習停留于理論概念層面。
所以筆者認為想要提升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建立真實的情境。教材經過修訂以后,筆者發現突出了情境的重要性,開始關注情境創設工作,希望教師能將課堂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創建生活、生產、學術等不同類型的情境,帶入這些情境開展教學工作。在布置學科任務時,也可以將具體的任務與情境結合起來,處于相應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持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個人能力。例如在人教版的課本中,在正式介紹每一章節內容以前都設計了情境導入內容,這些內容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引入課本中,希望學生能夠理論結合實際,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釋地理現象。
教師在教學期間也應當突出情境教學,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相應的情境中與學生互動,提高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在合適的情境中,由教師提出問題,布置探究任務,此時教師應當注重核心素養與情境問題的融合。例如必修一第六章“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在學生探究討論時,教師一方面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只有處于對應的情境中,才能正確分析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與學生探究影響這些儲備庫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既涵蓋了社會經濟因素,也涵蓋了自然因素,這種探究過程就能彰顯綜合思維的特征,探究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總結歸納物資儲備庫的分布規律,這一環節能夠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以此為基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人與自然災害的關系,嘗試總結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產生的影響,假設某地出現了自然災害,那么人類應當采取怎樣的自救措施和減災措施?這也是學生應當思考的問題。最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作為地球的高等生物,應當尊重地理環境的發展規律,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
綜上所述,本文以人教版的地理教科書為例,描述了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實例陳述了地理核心素養在人教版教科書中的體現。筆者根據自身的工作經歷,還設計了具體的教學建議,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