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云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的關系,這使得目前的教科書中兒童詩詞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以在當前的發展中能夠發現,兒童詩是小學語文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反映出語文課程的豐富內涵,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創新。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詩詞的教學,結合目前的研究狀況,提出“讀—賞—創”的教學措施,以此來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兒童詩歌以其節奏的表達、純真的情感、生動的意象、童真的境界,滲透到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不但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質,還可以使他們的思想得到升華,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學習、去發展。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詩歌的地位卻十分尷尬。隨著科技的進步、傳媒的蓬勃發展,新事物對孩子們的吸引力已遠遠超過了詩詞,可以說,具有深刻內涵的童詩對當今的孩子們來說,吸引力已大打折扣。以往學生們在課間反復吟誦詩詞、嬉戲的情景也很少出現,反映出目前小學詩詞教學中的諸多問題,面臨著新的時代,需要結合時代的變化進行改革。以此來保證兒童詩歌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兒童詩教學研究的現狀
我國的兒童詩歌在上世紀50、70、80年代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進入世紀之交,卻被人們所忽略。直到新一輪的課程教學改革,兒童詩歌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2011年發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將兒童詩歌教育作為一種標準進行研究,通過對其進行教育規范,從而確定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價值。近幾年,在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網絡的專題交流逐步形成,并有一些成果,但是,它并沒有為地方詩教建立一個實用的運行系統,也沒有真正普及,在教學方式、理論研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總共含有26篇兒童詩,并且占據教材材料的百分之八,隨著閱讀內容的增多,兒童詩歌的教學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而兒童詩歌卻沒有被視為與散文、戲劇、小說等不同的獨立體裁,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又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在國外,很多學者都是從事兒童詩歌創作和研究的。在國外有非常多的兒童詩創作者,比如英國的斯蒂文森、西班牙的阿萊桑德羅、美國的西格爾等,俄羅斯兒童詩歌人群如托克瑪科娃、捷克的詩人赫魯賓、塞爾維亞的魯凱奇、安蓋洛夫等保加利亞的兒童詩人群,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都有一套非常有影響力的兒童詩歌的作品,并且他們的研究范圍非常的廣闊。有的研究兒童詩歌流派的發展,有的研究兒童詩歌的無意義文字,有的研究兒童詩歌與游戲的形式與內容,有的研究兒童詩歌的創作與教學,但缺乏系統性的研究。總之,在統編小學語文兒童詩歌教學中,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研究,仍處在摸索的階段,仍需廣大一線教師認真地進行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也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為后續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兒童詩教學研究的價值
1. 建立新型的童詩教學模式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可以改變近年來中國語文教學忽視了兒童發展、不被重視、學習流于形式等情況,使教學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最重要的是能夠使課堂環境更加實用、高效,尤其是低年級的語文教育,能為后續兒童的發展打下基礎。
2.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圣野作為著名的兒童學家說過:“一個從小接受童謠教育的人,在長大只會一定會是一個具有是非觀和真性情的人。”由此可見,良好的兒童詩歌對于培養人的重要性。兒童詩具備簡單且質樸等特點。學生在寫詩中,是一個發掘美、捕捉美、創造美的過程,通過童詩中的真、善、美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只有兒童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素養,才能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3. 優化學生的語文素質
兒童詩歌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感,通過對兒童的想象、創新、口頭、書面、審美、情感等全方位綜合素質的培養,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讓他們的童年充滿詩意和美好,從而為其后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 創建童趣、書香的校園
新課標要求“開放教室”“詩化校園”,兒童詩歌具有兒童的心理特征和美學特征,具有簡潔、意境優美、生動有趣、語言精辟、課余量大、童趣盎然的特點。所以,探索一種切合實際的兒童詩歌教學運作機制,并加以推廣,使之更具童趣和詩意。
三、小學語文幼兒詩歌“朗讀—欣賞—創造”的實踐
1. 讀中品
朱熹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閱讀要求人們全神貫注、語言簡潔、意義深遠、音韻優美,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做到“心、眼、口”三者結合,讀出趣味,感悟內涵。
(1) 構建氛圍,提升朗讀興趣
小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很強烈,但是他們又很活躍,很難集中精力。為此,必須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會發掘出兒童詩詞的獨特特質,以創造一種獨特的氣氛。例如,在幼兒詩詞中,往往會使用很多疊韻詞、兒化音、雙聲詞等創作手法,作者會引導他們去探究其韻律和韻律;另外,有些詩詞還會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段,作者還會引導學生去探究,讓他們自己去表現,從而感受到其中的情趣和內涵。
(2) 組織活動,達成內外銜接
兒童詩歌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朗讀,還要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課外活動,使朗讀的聲音可以通過課堂傳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持續地對詩詞進行閱讀,并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作者的母校每年春天都會組織一次“聞花、朗書香”的閱讀活動,為課堂內外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邀請同學們按照“高、中、低”的不同階段,組織不同的閱讀活動。例如:小學“親子共讀”、初中“詩歌演講”、高中“詩歌編創”等。通過這種形式的閱讀,詩詞可以融入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將孩子們的詩詞閱讀興趣轉移到教室里的詩詞學習中去。在課堂內外設置了“綠色通道”,使孩子們能夠體驗到兒童詩詞的樂趣,也只有這樣兒童才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2. 賞中議
賞析在幼兒詩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為以后的學生寫詩奠定基礎,讓學生能夠長遠發展。
(1) 重視詩體的體裁和修辭的闡釋
兒童詩詞在創作過程中,常常會采用特定的文體和修辭手段,使其更好地表現出作者的感情,從而達到抒發作者思想的目的。所以,在開展幼兒詩詞鑒賞課時,應從以上兩個方面著手,使幼兒詩詞賞析能力得到提高,并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就拿《聽聽,秋天的聲音》來說,作者用同樣的方式來描述自己所見的秋景和所聽的秋聲,用擬人化的方法,向讀者講述了秋天的聲音是“唰唰”的黃葉和樹木的分離。教師的正確指導,并不是用“術語”來教導,而是讓學生們明白、掌握,從而領悟,表達自己對這首詩和秋天的聲音的理解,以此為后續寫作奠定基礎。
(2) 改變閱讀方式,多角度欣賞詩詞
曾國藩曾經說過:“不大聲朗誦,就不能表現出它的磅礴,不能把它的深意吟誦出來。”因此,閱讀兒童詩詞,既要放聲歌唱,又要全身心地投入。“讀書百次,其義自明”,反復的背誦肯定會讓學生溜號、走神,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朗讀當中?在筆者看來,這種閱讀方式的變化,既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和欣賞中體會到詩詞的樂趣,也可以讓他們從不同的閱讀中得到不同的閱讀體驗,從而更好地欣賞詩詞。筆者最常用的方式是“開火車”,就是以小組為單位,每人分讀詩歌,這樣,不僅人人都能夠參與其中,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朗讀,對于詩歌也能夠別有一番體會。同時,筆者也會配上相應的音樂,如朗讀《聽聽,秋天的聲音》時筆者就播放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鋼琴曲,再讓學生在朗讀時加上動作、表情等,這樣學生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進而更加全面地賞析“秋聲”。
3. 創作中感受樂趣
讓學生寫詩,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充滿希望的過程。兒童詩詞創作是兒童詩詞教育的最終環節,它是兒童的內在所見、所思、所想逐漸顯現的過程,也是對兒童詩歌閱讀和欣賞的一種檢驗和總結。怎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寫詩?首先,仔細地觀察人生,從中發現創作的靈感。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其源頭皆來自人生,它是對夏悲秋的一種感慨,也是對柴米油鹽人生的一種感慨。學生每一次上學的路上、每一次學校的升旗儀式、教室里的爭吵、老師的訓斥和夸獎,都是他們創作的主要材料,教師要讓他們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感受,把一幅幅鮮活的生命畫面在筆尖上凝聚成詩,賦予自己獨特而真摯的感情,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把握引導時機,稚語也是佳作。小學生由于天真、純真的秉性,他們更似詩人般,看到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能夠產生足夠多的聯想與想象。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時機,既在課堂,也在課外,讓學生的詩歌創作無處不在。如低年級階段,教師在維持課堂紀律時,就可以編創“身坐正,腳放平,上課鈴響要安靜”這樣的打油詩,然后在引導學生“發言時如何、寫字時如何、大課間如何”等,讓學生進行仿寫創作,學生的童言很有可能成為佳作。
總之,兒童天生喜愛兒童詩,因為兒童詩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的特點,適合他們閱讀、吟誦,在此基礎上,要引導他們理解、欣賞和進行小創作。不僅如此,兒童詩往往洋溢著盎然的童趣,不僅能使兒童們從中獲得關照和愉悅,更能發展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朗讀、賞析、創作的過程中,要運用聯想和構造的方法,使學生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翱翔。
*本文系鯉城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第一批)《小學語文兒童詩“讀——賞——創”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CJG14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