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前
品格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情感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追求“真善美”。在初中生初步認知社會之時,于茫然之際,學校作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有責任開展多方面的實踐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品格,培養初中生正確的思想認識、正面的政治信仰和堅定的愛國主義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至關重要。
一、關注品格教育失落,探究多方推動因素
當前,人們生活條件普遍較好,且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長輩們的過度保護和寵愛,在一些問題上得不到正確的思想引導;另外由于初中生思想意識尚不成熟,大多數初中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品格失落的現象:或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或意志薄弱,受不起挫折打擊,或懶惰成性,生活自理尚成問題,或冷漠善妒,不懂與人交往相處。從學校心理調查數據分析,約10%的學生存在心理孤獨感,60%以上的學生對學習壓力感到力不從心,大多數對考試存在過分緊張的現象,或煩躁,或厭學。不少學生群體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行為,對學習、生活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
當然,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對學生成績的過度關注,智育為主甚至智育唯一的思想,造成對學生的品格教育的弱化或忽視,對學生品格失落的現象,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步步將學生逼入“絕境”,乃至放棄自己,產生嚴重后果。
二、解析品格教育內涵,尋求教育發展突破
洛克伍德把品格教育界定為:“學校所倡導的、旨在與其它社會機構合作的活動,通過明顯地影響據信能夠產生這種行為的非相對主義的價值觀,而直接和系統地塑造年輕人的行為”。其中所關注的是當我們在決定或行動時的價值觀體現和后續發展。因此,在學校環境下對初中生的品格教育,至少應包括學生對價值觀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
(一)圍繞學校精神,實施初中生品格教育培養
我校在13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積淀了“勤樸誠毅”的校訓文化,結合小片區合作辦學的理念,形成了“勤樸誠毅 奮進卓越”的校園精神,樹立師生卓越文化的理想追求。在圍繞學校精神的總體框架下,立足于塑造“勤于讀書,樸于生存,誠于待人,毅于處世,奮爾行之,進爾圓夢,卓爾不群,越爾自勝”的學生品格,持續開展“毓”字系列學生活動,如榕泉舞臺、毓秀劇場、校園單項吉尼斯等活動,指向學生特長發揮與展示,以活動項目帶動學生品格教育的深度發展。
(二)基于個體核心素養,推動初中生品格教育培養
立足于學生個體的發展,通過樹立榜樣、創先爭優、校園文化、勞動教育、心理健康、評價體系、實踐教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思想引導,著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樹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學生發展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促使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三)踐行核心價值觀,建立初中生品格教育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民族及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社會的價值標準。人的成長是一個延續、漸進的生命過程,而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體系形成的關鍵時期,只有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品格,才能筑牢青少年未來成長發展的信念根基。
三、踐行品格教育過程,發揮教育本職功能
學校作為初中生品格教育的主體,必須通過多方面教育活動的開展來培養和引導學生健康品格的形成,在校園里營造追求真善美的環境氛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情感的教育和追求。只有學生的品格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才有可能談人的思想進步、政治追求、愛國教育等。
1. 提升課堂效率是學科品格教育的根本:課堂教學的提升,立足于課堂效率的提升,我校初中部教學重視于課前預習,通過編印課前預習導學案,并于2019年秋季開始全面推行課前三分鐘閱讀,備課組組織編印課前三分鐘閱讀材料,以課前三分鐘閱讀帶動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和課堂效率的提升。在提升課堂效率的前提思想下,通過備課組集體備課、教學共同體等措施的建立,促成教學團隊的協作共贏。并設立課堂調研員制度,通過調研員的推門聽課、指導,對教師課堂教學環節的效率進行把關與反饋,促使教師主動抓好課堂關,立足課堂出效率。
2. 調控學科作業是學科品格教育的重點:在作業設計方面,學校通過備課組的集體備課,著力于研究校本作業設計,推行適合學生能力發展需求的作業,通過分層作業、精準作業的設計,促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展,達到“學有進步,學有成就,信心激發”的效果。
3. 鞏固學習自信是學科品格教育的關鍵:學科品格教育是自覺、自主、自信的堅強學習品格,信心培養是品格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雙減”工作推進的質量保障。學校通過校本評價、多樣化表彰、鼓勵進步等措施激發、鞏固和維護學生的學習自信,促使學生達到樂學、愿學、好學的教育目的。“不拋棄、不放棄、不嫌棄”是學生學習自信培養的學校思想:不拋棄——正視學生差異的存在,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不放棄——引導學生肯定自我,時刻嘗試通過努力而獲取進步;不嫌棄——關注每一個學生,肯定學生的點滴努力,鼓勵進步。
四、明確品格教育方法,落實教育環節過程
1. 加強規范行為的養成教育
行為是品格的外顯,行為習慣是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學校要通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建立校內實踐基地,將學生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融入教育的各環節,促使學生良好日常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形成尊重自尊、自覺自律的良好品格素質。我校初中部結合初中部人數及校園現有規劃管理的情況,自2020年春季開始推行隊列文化,以規范的隊列行為指導學生的文明行為和公民意識。
2. 建立榜樣教育示范品格
愛因斯坦說:“只有偉大的純潔的人物榜樣,才能引導我們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為。”把榜樣者的言行作為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準樹立起來,常能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品格和思想道德的影響和感染,進而建立與榜樣者一致的品格和道德。我校通過表彰毓秀學子、模范標兵等形式,樹立學生群體的正面人物形象,既起到了個人表彰的鼓勵作用,又給予了學生學習的榜樣,發揮了榜樣的力量。
3. 心理健康教育輔助良好品格的培養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程度影響了品格教育培養的水平。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咨詢等形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合適的情緒反應、理智的自控能力,促使良好的人際交往,形成正向的競爭意識、時間觀念、合作精神、抗挫能力等,逐漸形成品格健康的人才。我校加大投入,建立高標準的心理活動中心,常態化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對特殊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形成良好的心理輔導體系。
4. 完善評價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品格的培養
合理的約束和激勵措施是初中生品格教育必不可少的關鍵部分。通過激勵和約束措施,鼓勵和強化社會需要的正確行為意識,引導初中生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從而明確是非,掌握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品格。毓英品格教育圍繞“毓秀培英 奠基未來”的辦學理念、“勤樸誠毅 奮進卓越”的校園精神,貫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言行日常、紀律教育等方面,在“雙減”政策與課后服務的指導下,我校進一步深化以品格教育為主線的學生評價制度,進行多維度的評價。
(1)品格教育(思品量化考核):以學校《學生品行考評辦法》為依據,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個體進行考評,內容涉及儀表行為、學習習慣、衛生習慣、家校聯系、紀律協作、綜合表彰等。是學校通過班級對學生個體進行的量化評價。通過對學生個體的考核與表彰,確保“雙減”工作后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促使課后服務的常規化、常態化進行。
(2)品格教育(一日常規評價):以學校“十項規定”和學生“十五條規范”為抓手,建立了學生在校一日常規評比制度,通過學生個體對班級團隊進行評價,內容涉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團隊意識、學習態度、愛國行為、團隊協作等方面,采取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運行,是學校對班集體的量化評價。以一日常規評價促使班級“雙減”工作的落實與務實。
(3)品格教育(一隊兩會制度):根據初中部團隊管理需要及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學習狀態等情況,初中三個年級分別成立學生自主管理機構,歸屬于學校團委會管理。如初一年級成立少先隊管理委員會(少先隊),負責年級支部團隊建設的事務管理;初二年級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學生會),負責年級團隊活動事務的組織與管理;初三年級成立團支部,在年級成立團部事務管理委員會,對接學校團委會,負責年級團部事務的組織管理。“一隊兩會”制度的建立,為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發揮提供平臺,培養鍛煉學生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為“雙減”工作與學校課后服務起到良好的補充促進。
(4)綜合素質評定:學校品格教育系列的評價相互作用,互相補充,形成了對學生個體的“思品量化考核”對接對班級團隊的“一日常規評價”。“一隊兩會”既是評價的一部分,又是評價的執行單位,是相應年級學生的目標追求,形成正確的崇拜氛圍,發揚正能量。品格教育評價最終反饋于每學期的綜合素質評價和畢業班的綜合素質評定,對接上級的相關文件形成一個整體。
5. 五育并舉,品格先行
五育并舉的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和諧共進的教育,這是國家教育的要求,也是國家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切合學校對初中生全面發展教育的規律,引導學生學會做人、踐行品格教育,從而塑造品格高尚的人,通過不斷的實踐過程,促使初中生道德認知的有效形成、正向發展,形成良好的品格習慣,并在實踐中加深對品格教育的規范理解。
*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開放課題《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生品格教育實踐研究》(KCZ20210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