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在如今的小學教育當中,“課后延時服務”已經成為教學的“常態”,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小學的課后服務意識,促進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增強;還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但其在具體實施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低年級家長課后延時焦慮心理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積極改變“課后延時服務”的原有思路,加強對政策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一、“課后延時服務”相關概念概述
要想充分了解“課后延時服務”的思想和具體落實的政策,就需要從概念上明確其定義,幫助后期策略的合理制定。
(一)“課后延時服務”相關概述
“課后延時服務”,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解決小學生放學較早、父母工作太忙,不能夠及時接送的現象。不少學校在實施“課后延時服務”政策時,都采取家長自愿、學生自愿、服務教師自愿的原則開展。“課后延時服務”的出現和發展,也有著它存在的歷史必然性。
在許多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當中,一般內容為: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下課放學之后,為了讓家長能夠有效協調上下班學生接送問題,學校提供免費的延時服務。在此期間,學校安排的服務教師對放學后家長接送較麻煩、父母下班較遲、有延時需要的學生提供相應的作業輔導、多彩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
(二)“課后延時焦慮心理”的相關概述
雖然“課后延時服務”能夠讓學生對課堂當中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鞏固,但依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課后輔導的教師是學校當中的任課老師,但其在一天的教學生活當中已經十分疲憊,沒有辦法面面俱到地照顧每一個孩子,只能對一些學習積極的孩子解答問題和疑惑。這就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的成績難以有效提升,導致后期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其次,由于課后延時課程的安排、參與機制的設置、教師服務的質量、學生安全的保障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和解決,這就讓家長產生了焦慮心理,最終導致一系列“家校矛盾”和“親子矛盾”的產生。因此,家長“課后延時焦慮心理”的產生,是“課后延時服務”政策實施過程當中學校、教師、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應該及時解決。
二、緩解小學低年級家長“課后延時焦慮心理”的具體對策
小學階段“課后延時服務”政策的實施和落實,在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難題,亟待進一步優化和解決。為了緩解小學低年級家長“課后延時焦慮心理”,就需要學校及時轉變“課后延時服務”的原有思路,通過各方面的優化,落實相關政策。
(一)轉變“學校方面”的傳統思路
學校作為“課后延時服務”的主力軍,在整個政策實施和落實過程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但原有的“課后延時服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是通過學校對教師的不斷施壓,讓教師“超負荷”工作。教師在“增負增壓”消極情緒的影響下,具體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也在不斷降低。
這就需要學校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合理引進校外人員,通過師資力量的補充,緩解學校教師“匱乏”的問題。學校當中的教學老師本身就存在授課任務重、教授學生數量多、授課準備時間長等一系列問題,若再將“課后延時服務”的重任強加在授課老師身上,必定會出現力不從心、精力不足等現象。
因此,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已經退休的教師重新返校,安排這些退休教師承擔“課后延時服務”的部分工作,起到“分擔授課教師壓力”的重要作用。其次,學校還可以通過志愿者招募、課后服務小組建立等方式,組織社會志愿者和放假的大學生、社會公益組織等,進行相關工作的幫助。學生看到“課后延時服務”當中出現了許多新鮮的面孔,也會增強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校傳統教學思路的轉變,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日常的學習工作當中,還能夠減輕教學授課老師的課后壓力,讓授課老師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傾注更多的熱情。
其次,許多家長“課后延時焦慮心理”的產生與學校開展的課外活動也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若學校能夠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有益活動,家長會更加放心讓學生參與到“課后延時服務”當中;若學校開展的活動單調、無趣,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家長也會失去信任。因此,學??梢詣撔抡n后服務的模式,根據自身教學的特色開展符合自身發展的活動課程。利用學校已有的設備設施,創設性開展舞蹈、樂器、書法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結束一天的課程之后,能夠放松自我,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學校要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后延時服務”當中認識更多的精彩,最終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轉變“教師方面”的服務方式
教師是“課后延時服務”的重要參與者,在學生課后服務和教學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教師的教學素質與對“課后延時服務”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實際教學的效果。因此,為了緩解小學低年級家長的“課后延時焦慮心理”,教師應該積極提高自身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讓“課后延時服務”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在不斷改進當中取得家長的信任。
“課后延時服務”當中的授課教師與學生課后習題和課后知識的鞏固息息相關,若教師沒有重視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就會造成學生知識點學習難以體系化、學生學習難以深入化等問題;若教師能夠重視學生在“課后延時服務”當中的學習,就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的成績能夠得到較明顯的提升。因此,學校應該重視起對教師的培養,轉變“教師方面”的服務方式,讓整個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入。例如,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參加有關“課后延時服務”知識的培訓和解讀,增強自身對政策實際實施的了解。學校師生隊伍當中也可以開展“集體學習”“集體研究”“集體互動”等,各科教師相互交流經驗,充分領會“課后延時服務”政策對學生的意義。
其次,小學低年級家長擔心的另一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精力不足,在學生教學當中存在‘偏心‘偏袒”的問題。而上述“學校方面”的改善措施當中包括的“引入校外人員和教師”,就能夠很好地彌補校園授課老師精力不足的現象。授課老師事先將各項工作與志愿者、退休教師等人對接,再通過“課后延時服務”教學的現場引導,讓這些志愿者、退休教師們可以進一步適應“課后延時服務”的工作教學方式。另外,各個教師和志愿者都必須抱著“一碗水端平”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心態,無論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還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都必須一視同仁。只有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不斷提升,才能為低年級家長提供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轉變“低年級家長”教學認知
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鼓勵。但隨著“課后延時服務”政策的落實,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成績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讓小學低年級家長出現了“課后延時焦慮心理”。想要緩解低年級家長的焦慮心理,除了學校方面的師資力量加強、教師課后輔導能力的提升等措施,還需要家長配合學校工作,轉變自己在孩子學習當中的地位。
其一,家長是學生“課后延時服務”的重要參與者,若在實際工作的實施當中家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很有可能會給整個“課后延時服務”帶來阻礙。因此,小學低年級家長應該放平心態,加強對相關政策的認識和了解,改變原有的“成績為王”的錯誤觀念,理解“課后延時服務”實施的真實目的和給孩子帶去的重大影響。只有及時轉變觀念,才能夠正視學校為學生帶去的各種優質教學資源,更好地配合學校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例如,若“課后延時服務”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家長并沒有看到孩子成績上的明顯提高,這時家長不應該產生焦慮心理,而是應仔細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現,很有可能會有更加新奇的發現: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得到提升,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漸增強等。
其二,家長還應該正視孩子的發展,減輕孩子學習的負擔。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提出,學校和教師逐漸開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目前,許多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多不是來自學校和教師的教學作業,而是家長因為“焦慮心理”為孩子“準備”的各種輔導班、補習班、興趣班等。這些額外的學習壓力不僅不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會變相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最終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這就需要家長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和學校的策略,減輕學生校外培訓的壓力,避免孩子參加完“課后延時服務”之后,又投入新的內容的學習。
小學低年級家長對“課后延時服務”的正確認識,和對自身在孩子學習當中的正確定位,都是有效緩解其“課后延時焦慮心理”的重要舉措。因此,家長應該正視自己在孩子學習當中的地位,利用孩子的休閑娛樂時間,對孩子進行學習上的正確引導。
國家“雙減”政策的提出與落實,不僅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還為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課后延時服務”政策就是基于上述要求而誕生的“產物”?!罢n后延時服務”的開展,不僅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還能夠幫助家長解決“接送孩子”時間上的沖突。
但“課后延時服務”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給小學低年級的家長帶去了“課后延時焦慮心理”。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相互協作,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學校豐富師資力量、提供教學空間;教師提高教學素質、一視同仁;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生活、減輕孩子負擔。在各方措施的相互協調下,幫助尋找到最適合孩子成長發展的道路。
*本文系2022年度蘭州市教育規劃個人課題《提高課后延時服務質量緩解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課后延時心理焦慮的策略研究》的成果,批準文號:LZ[2022]GR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