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 魏研碩
摘??? 要:水稻是我國人民的主食之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技進步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水稻已成為不少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也至關重要。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大風、暴雨、洪水、冰雹以及高溫等氣象災害嚴重制約水稻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稻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因此,各地區應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減輕氣象災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基于此,文章探究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及預防對策,旨在為水稻種植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水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5-0127-03??????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水稻產量和品質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農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應注重加強對水稻種植生產過程的管理指導,確保水稻生產穩定性。水稻生長對外部環境的要求較低,可以在很多地區種植,但在種植過程中,氣象災害易影響水稻產量,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全球氣候變暖、氣象災害頻發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種植人員要加強對氣象災害防治,了解不同氣象災害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1 水稻栽培的氣候條件
水稻對外界環境的要求較低,其產量的高低主要受品種的限制,但也受外界氣候環境因素的限制。因此,為了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有必要研究各地區氣象條件,掌握適合水稻生長的氣候指標。水稻產量和品質不僅受農藝措施和品種的影響,也受溫度影響。水稻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環境,正常情況下,溫度在10 ℃以上適合水稻種植,12~14 ℃即可出苗。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種植人員要在育苗期和播種期控制溫度,確保幼苗健康生長。同時,水稻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所以要定期澆水和施肥。東北地區水稻一般是在4月育苗,7—9月是水稻生長的重要時期,需要適當補充營養和灌溉水分。水稻生長期和成熟期的適宜溫度在15~30 ℃,溫度過高會使水稻受損或直接導致水稻幼苗死亡。當水稻暴露在高溫下時,會出現葉片變黃、減產等問題。此外,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水量較高,如果灌溉不及時,會出現缺水現象,導致水稻不能正常發育,影響水稻產量。
2 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2.1 低溫影響
水稻是喜溫作物,低溫對水稻生產的影響較大。低溫通常會伴隨持續降水和惡劣的氣象條件,缺乏陽光照射,加劇了氣象災害影響。春天多云多雨,苗圃內濕度大,幼苗生長較快,溫度突然下降會減弱水稻葉片的光合作用,削弱其體內的新陳代謝活動。水稻生長的每個階段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不同,因此對環境的適應性也不同。為了獲得更高的產量,種植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種植密度和施肥技術。如果水稻生長季節整體溫度過低,水稻就會進入“自衛”狀態,延遲作物的生長階段,并阻止其在第一次霜凍后成熟。其中,低溫凍害中的遲發性凍害較為常見,阻礙水稻出苗,收獲時容易出現干癟谷粒。而障礙型低溫凍害發生的概率相對較小,多發生在水稻的繁殖和生長階段,導致水稻不能正常授粉,直接影響水稻產量。阻塞性凍傷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僅在某些條件下發生,嚴重時水稻會出現倒伏、減產或無法收割等問題。另外,混合凍害比較常見,往往發生在水稻生長初期,影響水稻健康生長。因此,為提高水稻生產效率,需要注意水稻育苗過程中的抗寒問題,采取科學措施,避免低溫和凍害對水稻幼苗的不利影響[1]。
2.2 高溫影響
如果水稻生長季節持續高溫,水稻結實率將大大降低,總產量也會下降。高溫還會導致作物內部代謝紊亂、植物水分過多、葉片光合作用減弱,也可誘發作物的異常生理代謝,如氣孔關閉,干擾正常開花、阻礙子房生長,從而降低發芽率,在收獲期出現“空殼”等。同時,環境溫度超過30 ℃,種植環境較為干燥,對水稻生長非常不利,葉片內物質運輸增加,天然蛋白質降解,影響授粉,容易引發稻瘟病等病害。例如,灌漿期水稻遭遇高溫被迫成熟,會造成大面積青枯、萎蔫現象。
2.3 洪澇影響
隨著氣候變暖,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加,洪水泛濫的可能性增大。洪水直接影響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長,破壞葉片,增加其發病概率,影響水稻品質。部分地區發生內澇時,水位過高,水稻植株被淹沒,導致其光合作用停止,空氣不能正常進入土壤,氧氣不能供給水稻植株。在東北地區夏季常見大雨或洪水等災害,嚴重時整個稻田都會被沖毀,導致水稻無法收割,影響農民經濟收入。因此,要加強對夏季暴雨洪澇的防御,確保糧食豐收。另外,在降水過程中,大量雨水沖刷地表,導致土壤板結嚴重、養分流失,進而導致水稻根系發育不良,抗病性降低,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在這種情況下,應及時清除田間積水,降低洪澇危害程度。如果長期不排水,土壤會變得潮濕,嚴重時導致水稻種子腐爛、幼苗枯萎,水稻產量下降。淹水后,稻田水質變得渾濁,葉片表面附著大量泥沙,溫度回升葉片組織容易壞死,影響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4 干旱影響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濕潤,極少出現干旱天氣,生長初期水稻葉片含水量不足會加速幼苗衰老,嚴重時可導致植株枯死。因此,研究水稻遭遇干旱后的變化及耐旱機制對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全國氣候干旱,灌溉用水量不斷增加,氣候變暖、干濕相互作用加劇、水稻種植環境惡劣等問題日益突出。水稻根系發達需水量大,雖苗期耐旱,但開花期遭遇干旱天氣會導致幼苗缺水發生早衰。植物蒸騰旺盛期是水稻的穗分化和形成階段,此時需水量大,且對水敏感,如果土壤水分蒸發過快,水稻生長受到影響,降低結實率,會導致產量降低。因此,要提高水稻的耐旱性,就必須加強栽培管理,防止影響水稻正常生長。
2.5 強風、冰雹氣象影響
風是常見的惡劣氣象之一,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大,直接導致作物減產。各地區要準確預報大風氣象災害,使種植戶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大風氣象一年四季都有,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和危害性,特別是在秋季,水稻遭遇強風后,稻體受損,枯葉較多,此時極易發生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病蟲害。種植戶要提高水稻產量,必須有效防風防雨。水稻幼苗受到大風的影響,幼苗就會受損,被大風吹倒的水稻很難繼續生長。另外,出現的冰雹氣象災害往往伴隨著強降水,導致水稻幼苗出現莖稈或葉子折斷的現象,影響產量和品質。此外,冰雹會引發龍卷風、雷暴、暴雨等氣象災害,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生命,種植戶要提前做好防御工作。
3 防止農業氣象災害影響水稻生產的對策
3.1 低溫災害管理
播種期一般根據氣溫變化和苗木生長條件確定,如果受寒露影響,應盡量早播。溫度適宜的水分會使水稻幼苗根系發達,增加抗寒能力。在溫度控制方面,種植人員應用新型灌溉保溫手段可有效防止低溫傷害,減少土壤水分過大造成的凍傷,提高水稻的抗寒性,減少寒冷氣象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在氣溫下降前,田地應深度澆水,條件允許時要進行保溫處理,在水稻表面形成保護層,控制熱量損失。種植人員要注重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提高葉面積系數和光合強度,增加水稻的抗寒性,促進水稻過冬和早熟豐產。由于水的比熱容大,遇到低溫或凍害時,可通過加水調節溫度,改善田間氣候。相關數據顯示,在氣溫低于17 ℃的自然環境中,夜間灌溉可提高水稻植株中的夜間溫度,避免低溫影響。因此,在低溫時期,技術人員應積極指導種植戶采取措施減少或防止水稻遭受低溫冷害,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2]。
3.2 高溫災害管理
個別水稻品種對高溫的敏感性差異較大,選擇耐高溫品種可適當減輕高溫帶來的危害。同時,種植人員還要注意選擇和使用灌溉技術,降低對水稻幼苗的影響。在水稻幼穗分化期,若遇高溫天氣,可在田間留8~10 cm深的水層,以水調溫,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熱害,達到護苗目的。在炎熱天氣,控制土壤水分流失率或蒸發率非常重要。為保證出苗質量,實現節水栽培,應蓄足底墑,保證一次全苗,達到苗全、苗齊、苗壯的目的。在灌漿結實期,應充分利用抗旱水源,及時灌溉,擴大灌溉面積,減輕高溫干旱對水稻生長的危害。另外,水稻種植后期不能過早排水,避免根部受到高溫影響而早衰。在夏季,應合理把控灌溉時間,及時疏松土壤,增強土壤滲水能力,最大化地避免高溫危害。在受災嚴重的田塊,可以追施以尿素為主的顆粒肥或噴施葉面肥,以延緩葉片脫肥和早衰時間[3]。
3.3 洪澇災害管理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洪澇災害較為常見,種植人員要做好田間排水設計,設立完整的抗澇系統。對受淹嚴重的稻田,要采取措施及時排出積水。降水后濕度大,淹水使水稻變矮,抗病性差,更易發生熱性病蟲害。種植人員可在洪澇災害后及時追肥和施用生長調節劑,調整土壤養分,并噴灑合適的藥物,加強病蟲害防治。同時,各地區政府應重視水利工程建設,投入充足的資金構建防洪系統。另外,各地區應通過構建科學的氣象預警預報體系,不斷提高氣象預報水平,為農民提供相關氣象信息,減少災害性氣象造成的損失[4]。
3.4 干旱災害管理
在選擇適宜品種時,應考慮耐旱性和耐冷性,根據地區環境特點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不同類型的水稻在灌漿期差異明顯,有些在輕度旱作中表現出較小的產量。在干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抗旱來增加產量,例如,通過不同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土壤養分對水稻的影響。同時,果實成熟時易早衰,可選擇抗早熟性高的品種,提前晾曬水稻秧苗,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秧苗水分利用效率。種植人員可以適當調整水稻播種期,防止前期干旱對其孕穗開花造成的不利影響。雖然不同作物的早熟季節不同,但適當調整作物的生長和播種時間,能達到更好的孕穗開花效果。在水稻生產中,可在河道內設置一些類似水閘的設施,在雨水較多的情況下,水庫適時蓄水,在旱季開始時釋放,對水稻生長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澇災害,又可以及時為作物補充水分[5]。
3.5 加強氣象災害防治知識宣傳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和破壞,但仍有部分農民思想固化,不能與時俱進,影響水稻種植效率。各地區應借助科技和新媒體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性,擴大氣象防災減災的覆蓋范圍,真正讓公眾了解防災減災的意義和重要性。另外,部分地區是典型的高緯度冷寒區,年熱量不足,積溫逐年變化較大,霜凍氣象災害不斷升級,洪澇災害嚴重。受這些因素影響,水稻種植季節經常會出現各種類型的氣象災害,其中最突出的是干旱,干旱往往伴隨著低溫凍害,使水稻產量大幅下降。農業部門和相關指導人員要以救災搶收為核心,同時做好氣象情況預判,引導水稻種植戶促早熟、抗低溫、抗寒,提高水稻質量與產量。為了實現水稻預期產量目標,結合氣象條件,加強開發選育水稻品種,增強品種的抗災和抗旱能力。
3.6 提供先進的水稻種植氣象服務
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氣象信息,氣象部門應為農戶提供準確的氣象預報信息,減少水稻種植期間氣象災害的影響,農民可通過氣象預報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災減災準備工作。當前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給農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尤為重要。氣象部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信息,通過人工觀測獲取當地溫度和大氣壓數據,根據這些數據預測未來氣象,并提高信息的準確性。氣象監測相關單位要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例如借助衛星遙感技術,實時監測當地氣象具體情況。此外,氣象部門還應開展農業科普活動,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樹立正確的生產觀念和應用科學的生產方式,減少氣象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相關部門技術人員應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了解氣象災害對水稻種植造成的影響,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規避氣象災害[6]。
4 結束語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在人們的生活以及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由于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限制,水稻生產受到很大影響,部分種植戶損失嚴重,因此,種植戶應將水稻生產品質與氣象災害聯系起來,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種植的水稻品種,并制訂防治管理方案,合理推進相關氣象災害預防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水稻品質。各地區要加強氣象災害宣傳管理,為農民提供精準氣象服務。氣象服務相關單位應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農民抵御氣象災害,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其造成的危害,積極參與防范。
作者簡介:韓 月(1989—),女,漢族,吉林梨樹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氣象。
參考文獻:
[1]杜南海.水稻氣象災害防御與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2,40(5):22-24.
[2]王陽陽,田澤蕓,侯夢媛,等.氣象災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與防御對策分析[J].河北農機,2021(3):43-44.
[3]王秀琴,巫培源,劉楊.氣象災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與防御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12):99-100.
[4]季雙轉.范縣氣象災害對水稻種植的影響及生產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7(10):223,227.
[5]顏盛,向平安,陸魁東.氣象災害對早稻生長發育及產量性狀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6(8):67-71.
[6]賀彥.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影響及預防對策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6(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