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磊 江玉鳳 趙可云

[摘 ? 要] 隨著人類社會逐步邁入智能時代,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融通形成的元宇宙引發廣泛關注,教育元宇宙如何發展與應用也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盡管教育元宇宙有利于克服以往傳統教育的弊端,有望賦能教育數字化的轉型與升級,但也存在相應的技術倫理問題:其一,元宇宙數據治理缺位催生數據信任危機;其二,人機虛擬互動場域下教學權責模糊不清;其三,智能感知空間的“擬像化現實”誘發個體情感認知混亂;其四,沉浸式數字空間的隱匿性存在自由度失控風險。據此,應強化教育元數據收集系統的審查與分類功能,構建基于師生權益保障的元宇宙倫理責任準則,優化基于教育情境評估的沉浸式情感體驗,創設基于開源元宇宙規則的教育主體對話空間。
[關鍵詞] 教育元宇宙; 冷思考; 技術倫理; 倫理問題; 數據信任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趙磊磊(1991—),男,河南新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智能教育研究。E-mail:zhaoleilei199102@163.com。
一、引 ? 言
2021年,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將臉書(Facebook)更名為“元”(Meta)以準備構建元宇宙空間;微軟、英偉達、百度和網易等互聯網巨頭也爭相跑步入場,掀起探索元宇宙的風潮。元宇宙作為“互聯網發展歷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正在進入教育教學領域?!?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也將“沉浸式技術”確定為10個關鍵技術重點領域之一,并強調其在教育領域應用的重大價值[1]。目前,我國在國家層面尚未有專門的元宇宙發展指導政策,但北京、上海等多個省級區域已明確出臺元宇宙相關政策文件。例如,2021年,《上海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應鼓勵元宇宙在公共服務、教育教學等領域的應用[2];2022年,《關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創新引領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加快元宇宙相關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致力于探索元宇宙與教育創新的結合[3]。教育元宇宙相關研究正逐漸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但元宇宙在技術、法律等層面仍存在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亟須理性反思教育元宇宙之發展,避免產生盲目跟風與技術崇拜的傾向。本研究嘗試從技術倫理視角出發,對教育元宇宙的技術倫理風險與規約路向予以分析,以期為未來理性、審慎、合規地發展教育元宇宙提供理論思考與實踐參照。
二、教育元宇宙的緣起與概念詮釋
(一)元宇宙的緣起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超越“元”與“宇宙”的復合詞,其概念最早來自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雪崩》(Snow Crash)一書,用于描述3D和虛擬世界[4]。在虛擬世界中,人與人及其所在環境進行交互,不受現實世界的物理限制[5],同時依托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使得這種虛擬空間的形態與功能得以不斷升級與延展。目前學界對于元宇宙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闡述。例如,米斯塔基迪斯(Mystakidis S)認為,元宇宙是一個能夠支持用戶與數字產品進行實時、動態無縫交流的后現實宇宙[6];樸桑民(Sang-Min Park)等人提出,元宇宙是一個集體的虛擬共享空間,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的虛擬空間融合創建,是所有虛擬世界、增強現實和互聯網的總和[7]。可見,元宇宙是互聯網發展的高階形態,其根據數字孿生技術再現物理現實世界,利用傳感器和腦機接口實現用戶交互,通過人工智能創建和渲染交互環境,進一步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政治經濟系統、人際社交系統等子系統進行融合,從而實現虛實世界的聯結。
(二)教育元宇宙的概念詮釋
教育元宇宙(Education Metaverse)是元宇宙與教育進行融合時涌現的新名詞,其可被理解為元宇宙的教育應用,幫助師生在虛擬教學場所進行互動[8]。當前針對教育元宇宙的研究方興未艾,不同學者對于教育元宇宙內涵的理解尚未達成共識,教育元宇宙的概念厘定有待進一步探究。部分學者從教育空間角度出發闡述教育元宇宙的作用與內涵。例如,華子荀等人認為,教育元宇宙為師生創設了一種沉浸式教學互動場域,能夠同時滿足師生在現實和虛擬教學方面的需求[8]。還有學者從教育教學角度出發解讀教育元宇宙的未來主題,例如,李麗娜提出,研究應主要關注虛擬環境在語言和文化教育中的應用、基于學生和虛擬化身雙重身份的教育策略等主題[9]。綜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教育元宇宙通過虛擬化沖擊用戶的視覺感官來消除時間和空間的物理障礙,通過使用數字媒體網絡打造的沉浸式環境與其他形式的數字學習(如移動學習)相結合,形成一種泛在學習理想空間,從而實現教與學場域的智能延展。
(三)教育元宇宙的主要特征
由于教育元宇宙目前正處于不斷發展與快速變化的階段,故不同學者對教育元宇宙特征的理解與總結尚存在差異。例如,蔡蘇等人認為,教育元宇宙具備交互性、沉浸性和多元性三個核心特征[10];馬克斯·迪亞斯(Márquez Díaz)等人則認為,交互性、體現性和持久性是教育元宇宙的基本特征[11]。本研究基于學界對教育元宇宙概念和特征的理解,將無邊界性、模糊性和包容性歸納為教育元宇宙的三個主要特征。
1. 無邊界性
在虛實相生的元宇宙中,存在虛擬與現實、多宇宙(Multiverse)以及開放與封閉之間的無邊界性,多維空間之間能夠建立起互動性和互操作性。教育元宇宙的無邊界性主要表現在時空、關系和情感三個層面。從時空層面而言,教育元宇宙中的虛擬學習環境通常表現為多模態結構[10],即由眾多獨立發展的“小元宇宙”拼接而成,從而組建起可無限延展的學習空間;從關系層面而言,教育元宇宙中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可能由于角色虛擬等原因衍生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社會交往鏈;從情感層面而言,教育元宇宙用戶可能在虛實共存中找到真實自我,并推動現實世界向善發展。
2. 模糊性
在教育元宇宙中,師生將擁有唯一的身份標識,通過該身份標識,可依據其個性化需求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中任意轉換不同的行動方式和人際關系。因此,教育元宇宙的模糊性體現在主體、關系以及權責三個方面。在教育主體方面,教育用戶的虛擬身份或集體角色會在虛擬與現實的轉換中具有變化性與模糊性;在教育關系方面,去中心化的元宇宙將打破以往固定的師生關系,教育資源、主體和組織等內容將進一步擴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在教育權責方面,目前元宇宙內部教師教學規范、教學治理等內容尚未清晰,師生面對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身份切換時容易產生權責沖突、角色疏離等問題。
3. 包容性
元宇宙并非純粹的虛擬空間,而是虛擬和現實相融合的“第三時空”。教育元宇宙的包容性主要體現在個體和空間兩個層面。在個體層面,在教育元宇宙中,可通過虛擬形象傳達師生形象,基于角色代理建立交互關系,有助于促進包容式虛擬社區學習群組的創設;在空間層面,增強現實等技術正加速元宇宙的延伸,有助于打造完全沉浸式的三維數字環境以及更具包容性的融合空間,教育元宇宙將會成為一個跨越所有表征維度的共享型在線教育空間。但目前由于訪問規則不確定等問題,教育元宇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用戶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合規權益產生負面影響。
三、技術倫理:教育元宇宙之熱的省思視角
(一)教育元宇宙的倫理審視
倫理的本質是對行為與關系的道德回應。技術倫理是對技術開發、應用等方面的倫理導向,關照技術活動、手段及后果的正當性與合理性[12]。元宇宙作為沉浸式虛擬空間,其本身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且應被納入倫理考量范疇。部分學者從隱私管理角度出發闡明元宇宙隱私的安全邏輯,例如,羅納德·李恩斯(Ronald Leenes)認為,元宇宙用戶隱私管理應把重點放在內部監管和外部法則,即服務條款、社區標準和隱私政策[13]。也有學者嘗試從公共關系角度闡述元宇宙的社交邏輯,例如,科斯堅科(Kostenko O V)提出,元宇宙的行為規則和規范應在超世界中遷移和翻譯公共道德規范[14]。
當前教育元宇宙概念已引起諸多學者關注,但教育領域如何應對教育元宇宙背后的倫理風險尚待進一步探究。目前,僅有少數學者從權責擔任角度對教育元宇宙未來發展給出建議。例如,凱西·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等人提出,元宇宙與教育相融需有意識地讓邊緣化人物參與領導和決策角色,以確保所有用戶在融入環境時感到安全和受重視[15]。綜合來看,教育元宇宙倫理研究多集中于隱私管理、公共關系等方面,有關教育元宇宙的倫理審視仍停留在淺層方面。以技術倫理的緣起與衍生為研究起點,筆者發現,有關技術倫理的討論可以追溯到計算技術發展伊始,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演化和發展,衍生出責任倫理、人工智能倫理、技術中介等關照面不同的技術倫理理論發展方向。
(二)教育元宇宙的技術倫理架構
不同技術倫理理論在倫理維度劃分與框架設計方面有著一定的差異。首先,從責任倫理學來看,應關注技術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并判定和承擔責任[16],通過將技術活動及其后果置于哲學和倫理學的反思平衡之中,為破除技術迷信奠定基礎[17]。其次,從技術中介理論來看,通過調節人的情境感知和實踐,進一步塑造人的存在方式與倫理行為[18]。作為一種情境媒介,技術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虛擬存在場域,而在這種場域中,道德嵌入與互惠受到場域自由度的影響[19]。從人工智能倫理學來看,隱私、不透明和偏見是其核心問題[20],提倡應關注道德人工智能設計和數據治理等內容[21]。綜合來看,有關技術倫理的理論審視主要涉及責任判定、數據治理、情境感知和場域自由度等方面。
據此,本研究基于技術倫理視角,從數據治理、責任判定、情境感知、場域自由度四個方面探討教育元宇宙背后的技術倫理風險。數據治理涉及數據采集、分類、整合及存儲[22],推進數據治理有利于加強教育用戶對元宇宙場域的環境信任和數據信任;責任判定作為未來去中心化教學的精神內核,有助于判定與理清學習者和教學者的權責歸屬與利益邊界;情境感知是教育元宇宙技術發展不可忽略的關鍵點,智能運算與虛擬交互技術應以師生情感與情緒感知為前提,并進一步創設以師生實際心理訴求為本的數字化服務;場域自由度是個體自適應發展的關鍵因素,教育元宇宙內部的自由度控制是師生有序發展的基本保障。綜上可以發現,在教育元宇宙技術倫理省思的基本框架中,數據治理是基本條件,責任判定屬于頂層設計,情境感知涉及核心工具,場域自由度彰顯關鍵保障,教育元宇宙的向善發展離不開相關層面的協同與互動。
四、教育元宇宙背后的技術倫理風險
以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空間計算等技術為支撐的元宇宙不僅為教育變革提供新的機遇,也將為教育發展帶來諸多挑戰。以技術倫理為視角,本研究嘗試對教育元宇宙背后的技術倫理風險予以分析(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一)元宇宙數據治理缺位催生數據信任危機
隱私和安全從互聯網發展伊始就受到廣泛關注,但由于技術風險控制的不確定性,師生數據泄漏等問題屢見不鮮。在教育元宇宙迅速發展過程中,數據治理缺位極易催生數據信任危機。一方面,教育元宇宙內部數據收集存在身份驗證和數據質量雙重問題。教育元宇宙底層技術的缺陷和優化問題使得身份驗證技術難以精準定位師生隱私底線,師生信息數據和教學場域活動在教育元宇宙空間中存在數據被盜用或深度偽造等問題。同時,目前教育元宇宙內的數據收集過度依賴中央存儲系統,使得數據標記和數據整合成為重大挑戰。另一方面,關于教育元宇宙的數據監測體系尚未健全。雖然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集中管理和存儲數據,但在數據使用過程中仍存在數據質量低、數據篡改和數據偏見等問題,這使得在教育元宇宙中很難實現對個人和社群活動的有效監測、審查和跟蹤,進而出現師生對教育元宇宙數據收集、應用等方面的信任危機。
(二)人機虛擬互動場域下教學權責模糊不清
教育元宇宙能夠突破技術和環境上的局限性,但教學空間的無邊界性和模糊性也引發了諸多責任思考與技術憂慮,如技術責任如何認定等。因此,虛擬互動場域下教學權責模糊不清成為制約責任判定和教育元宇宙合規化發展的關鍵。一方面,虛擬世界和線上學習社區的“非物質化”特性使得教學交互在虛實相生的教育元宇宙中存在不確定性和漂浮感。并且,人機接口在場景、需求等方面可能會產生現實與虛擬場景之間的割裂,教師在元宇宙內部活動的教學權責囿于數字與現實交互將變得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基于現實世界道德標準下的教育元宇宙倫理準則尚未統一。當前教育元宇宙內部權責分類和定級等相關倫理準則并不完善,有關權力結構、分配邏輯、組織形態等復雜規則也未有明確定義和規范。此外,在元宇宙空間,學校不同部門之間可能存在權限、應用和制度等方面的交互障礙,如何構建元宇宙倫理框架共識需從多視角進行探索和挖掘。
(三)智能感知空間的“擬像化現實”誘發個體情感認知混亂
情境創設是教育元宇宙的重要特征,隨著區塊鏈等技術融匯形成元宇宙的技術基礎架構,具有智能屬性的新技術與教學活動的碰撞與交互愈發密切。然而,擬像化是教育元宇宙作用于個體感知的重要依托,而智能感知空間的“擬像化現實”則可能誘發個體情感認知混亂。一方面,個體情感認知易出現角色障礙。隨著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學生可能會對他們“真實我”的身份感到困惑[23],并且虛擬體驗后的移情效應可能會作用到現實中,難以辨別具有真實個性和情感的現實角色,導致人際關系和交流存在障礙和身份認同危機。另一方面,個體情感認知易出現偏差與落差。虛擬現實等技術存在情感識別層面的遮蔽性和偏見性,元宇宙中個體因沉浸體驗以及對現實的“補償效應”易形成情感落差。而對于教育元宇宙中身份尚未確定的學生,可能會產生身份混亂和對現實世界的情感適應不良等問題。
(四)沉浸式數字空間的隱匿性存在自由度失控風險
目前,教育元宇宙在底層支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面已取得巨大進步,但在場域風險調控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尚待突破的技術難題。高自由度是元宇宙的優勢之一,但在元宇宙中,沉浸式數字空間的隱匿性容易產生自由度失控的風險。首先,虛擬現實平臺監測效能較低,難以保障開放學習場域的安全性。基于元宇宙的教育能夠幫助師生獲得超越時空的新體驗[24],但高自由度使得教育場域暴露在具有更高匿名性的元宇宙中,而平臺管理者無法預測用戶的所有行為,進一步威脅師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其次,教育元宇宙中的教學社群交互存在對話空間的隱匿性和知識體系準確性缺位風險。由于不同教育場域用戶創建和分享的內容很難被一一審查,從而導致元宇宙內部知識體系構建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障。最后,教育元宇宙的規范和限制與現實世界存在差異,大多數用戶具有相對多樣化的自我意識與社會觀念,因此,亟須建立一個具有倫理意識的教育元宇宙。
五、技術倫理視角下教育元宇宙的規約路向
教育元宇宙之熱不僅反映了當前教育空間變革的新趨勢,也內蘊著一定的技術倫理風險。立足教育元宇宙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為有效防范與消解教育元宇宙的技術倫理風險,本研究進一步提出技術倫理視角下教育元宇宙的規約路向。
(一)強化教育元數據收集系統的審查與分類功能
教育元宇宙較為關注數據為教育帶來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但對于學生信息數據和教師教學數據的保護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而元數據能規范數據并描述數據組織、數據域及其關系。為此,應強化教育元數據收集系統的審查與分類功能,有效消除教育元宇宙中的數據信任危機。一方面,學校應采用大數據等技術創設高質量的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利用智能感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實時掌握師生等群體的實際隱私保護訴求,對于作用不同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類,進一步規避由虛擬現實技術所引發的監管缺位問題。并且,應建立一套可驗證、可溯源的信息追蹤和信任機制,精準控制數據傳輸方向,以有效保障教育場域數據的安全。另一方面,應面向師生群體,構建智能收集系統的審查和評級機制。基于不同主體的治理訴求和隱私觀照,采用智能收集系統評級機構、評級委員會等專業組織對個體動向、資料來源等數據進行審查[25],將不同模態類型的數據進行集成化處理[26],以提高教學主體對教育元宇宙的數據信任和安全信任。
(二)構建基于師生權益保障的元宇宙倫理責任準則
教育元宇宙能夠幫助師生體驗在現實中難以真實感受到的事物與經歷。然而,若不加批判地接受教育元宇宙開發者或服務設計者的意圖,則可能侵害師生的基本權益。因此,應構建基于師生權益保障的元宇宙倫理責任準則,推動教育元宇宙更好地賦能教育教學,合道德、合規范地解決教學問題。一方面,學校應開發關于教育元宇宙應用的責任倫理課程。學校通過提供相關內容培訓,提高師生對于教育元宇宙的具體認知,適度擴大學生在元宇宙場景下的自主決策權,有效減少教育元宇宙產生的技術倫理風險。另一方面,學校應明確師生權益保障的基本目標,進一步明確教育元宇宙責任標準。通過實現教師、學生與技術工具的責權分配,客觀公正地監測與評價師生教學行為,從而診斷教育元宇宙場域下師生的教學與學習質量。同時,學校應構建系統化的跨平臺教學倫理準則,在眾多子宇宙協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虛擬場域與現實場域的融合與交互。
(三)優化基于教育情境評估的沉浸式情感體驗
情境評估是當前針對學生情感狀態和心理狀態等進行精確評估的重要方式。教育元宇宙過度關注技術應用和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用戶可能存在的心理、情感問題,因此,有必要優化基于教育情境評估的沉浸式情感體驗。一方面,學校應構建基于師生整體思維特征和創造力的元宇宙教學情境,提高師生對于個體空間認知的適應性。利用混合現實、人機交互等技術手段,打破物理空間的局限性,充分考慮學生、教師、教學方法與環境的整體作用,實現虛擬與現實世界在體驗性、技術性等方面的有機結合,真正實現從“給定數據”到“推斷信息”,從而提高師生的自我感知力。另一方面,學校應多維度分析師生心理沉浸程度,動態布局與調整元宇宙教學場景。師生的內在情感和對集體行動的態度之間的聯系并不完全基于群體認同,也依賴于場景服務、心理狀態與個體素養。可基于視野追蹤、多圖層疊加和虛實融合的教學場景AR外拓[27],捕捉學生在元宇宙中的心理沉浸狀態,增強師生群體的共同心理沉浸感知,進一步提高師生的元宇宙素養,賦能教育領域創新升級。
(四)創設基于開源元宇宙規則的教育主體對話空間
在元宇宙場域,可通過提供超越時空的全新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沉浸感,但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教學主體溝通渠道隱匿、教師發展固化等問題。“開源(Open Source)”是指將事物規劃為用戶可以公開訪問、修改以及分享的對象,通過在教育元宇宙中引入開源規則,創設基于開源元宇宙規則下的教育主體對話空間,有助于合理調控開放學習場域的自由度。一方面,應明確教育元宇宙內部的開源規則,基于規則將空間范圍選擇權適當交給師生。通過采集多模態數據信息,建立統一的互操作標準,實現對教學數據的可信數字分析和決策,進一步創建安全的數據共享機制,調節不同元宇宙間的信任關系[28]。此外,可通過厘定師生社群和私人空間的度量范圍,拓寬學生的社會化感受和教師的自我提高范圍,優化學生的社會化感受并提升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構建社群化生長空間,為教學主體提供個性化對話場域。學??赏ㄟ^構建非完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聯結不同主體的教學應用和學習感受,構成教學社群的訪問、探討與協作機制[29],從而促進師生專業化和個性化發展。
六、結 ? 語
自元宇宙概念爆火后,教育領域也開始關注并研究元宇宙場域下的教學環境、數據采集和應用等問題,教育元宇宙一時成為教育研究者關注的焦點。面對元宇宙這一新概念與理念,教育教學領域應避免盲目跟風與過度技術崇拜,應在充分觀察與了解元宇宙技術倫理問題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合規化促進元宇宙賦能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當前教育元宇宙在技術倫理方面存在基于智能收集系統的隱私保護有待提高等眾多問題,有關教育元宇宙的技術倫理省思成為教育元宇宙熱討論背后的一種冷思考。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教育元宇宙的概念詮釋、技術倫理風險與規約路向,以期達成對社會各界熱捧教育元宇宙的清醒認知。在未來教育變革過程中,如何把握教育元宇宙的技術與倫理協調發展,值得諸多學者進一步關注與探索。盡管在擴展現實、5G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教育元宇宙可能看起來是未來主義,但是不應忽視教育元宇宙所彰顯的未來教育價值,應進一步思考其所蘊含的技術倫理向度與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 Senate -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EB/OL].(2021-06-08)[2022-05-30].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1260.
[2]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EB/OL].(2021-12-30)[2022-05-30].https://www.shanghai.gov.cn/gwk/search/content/99677f56ada245ac834e12bb3dd214a9.
[3]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創新引領發展的若干措施[EB/OL].(2022-03-03)[2022-05-30].http://www.bjtzh.gov.cn/bjtz/jdhy/202203/1515478.shtml.
[4] DWIVEDI Y K, HUGHES L, BAABDULLAH A M, et al. Metaverse beyond the hyp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emerging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agenda for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2(66):1-55.
[5] JOSHUA J. Information bodies: computational anxiety in neal stephenson's snow crash[J].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studies, 2017,19(1):17-47.
[6] MYSTAKIDIS S. Metaverse[J]. Encyclopedia, 2022,2(1):486-497.
[7] PARK S M, KIM Y G. A Metaverse: taxonomy,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J]. IEEE access, 2022(10):4209-4251.
[8] 華子荀,黃慕雄.教育元宇宙的教學場域架構、關鍵技術與實驗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23-31.
[9] LEE L. Enhanc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learn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 technologies[M]. London: Routledge, 2022:155-167.
[10] 蔡蘇,焦新月,宋伯鈞.打開教育的另一扇門——教育元宇宙的應用、挑戰與展望[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1):16-26.
[11] D?魱ZA J, SALDANA C, AVILA C. Virtual world as a resource for hybrid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iJET), 2020,15(15):94-109.
[12] 張永強,姚立根.工程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18.
[13] LEENES R. Privacy in the metaverse[C]//IFIP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the Future of Ident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oston, MA: Springer, 2007: 95-112.
[14] KOSTENKO O V. Electronic jurisdiction, metaver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 personality, digital avatar, neural networks: theory, practice, perspective[J]. World science, 2022,73(1):1-13.
[15] HIRSH-PASEK K, ZOSH J M, HADANI H S, et al. A whole new world: education meets the metaverse[J]. Policy, 2022(2):1-13.
[16] 趙磊磊,吳小凡,趙可云.責任倫理:教育人工智能風險治理的時代訴求[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6):32-38.
[17] 曲蓉.人工智能責任倫理的可能性條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37(11):49-55.
[18] IHDE D. Heidegger's technologies: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M].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0:1-27.
[19] ARNOLD M.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the "Janus-faces" of mobile phones[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2003, 13(4):231-256.
[20] NATH R, MANNA R. From posthumanism to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AI and society, 2021(9):1-12.
[21] FITRIA T N, SIMBOLON N E. Possibility of metaverse in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threat[J]. SOSMANIORA: Jurnal ilmu sosial dan humaniora, 2022,1(3): 365-375.
[22] 趙磊磊.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數據治理:邏輯、挑戰與實踐[J].重慶高教研究,2022,10(1):71-79.
[23] KYE B, HAN N, KIM E, et al.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metavers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or health professions, 2021(18):32-44.
[24] YOO G S, CHUN K.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game-type language educ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metaverse[J].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s society, 2021,22(9):1377-1386.
[25] SPIEGEL J S. The ethics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social hazards and publ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8,24(5):1537-1550.
[26] 李爽,劉紫荊,鄭勤華.智能時代數據驅動的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8):36-42,76.
[27] PFEUFFER K, ABDRABOU Y, ESTEVES A, et al. ARtention: a design space for gaze-adaptive user interfaces in augmented reality[J]. Computers & graphics, 2021(95):1-12.
[28] 張立國,劉曉琳,常家碩.人工智能教育倫理問題及其規約[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8):5-11.
[29] 趙可云.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305-310.
Cold Thinking about Education Metaverse: From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Ethics
ZHAO Leilei1, ?JIANG Yufeng1, ?ZHAO Keyun2
(1.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2.School of Communi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As human society gradually enters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the Metaverse form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virtual realit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how to develop and apply the Education Metaverse has also become a hot issue of the society. Although the Education Metaverse is conducive to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s expected to em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ethical issues: first, the lack of data governance in the Metaverse has led to a crisis of data trust. Second, the teach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ambiguous in the field of human-computer virtual interaction. Third, the "simulacrum of reality" of intelligent perceptual space induces the confusion in individual emotional cognition. Fourth, the hidden nature of the immersive digital space poses the risk of loss of freedom. Accordingly, the review and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of the educational metadata col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guidelines of the Metaverse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e immers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situations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a dialogue space for educational subjects based on the rules of open source Metaverse should be created.
[Keywords] Education Metaverse; Cold Thinking; Technical Ethics; Ethical Issues; Data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