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日發 劉英群 韓錫斌
[摘 ? 要]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也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相關政策的引導和驅動密切相關,且對相關政策分析有助于窺探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全貌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向。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借助Nvivo12統計軟件對相關政策文本進行兩階段三輪編碼,形成編碼框架并深入分析,旨在了解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現狀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該發展過程中存在學校發展與服務社會之間不緊密、政策主題分布不均和政策工具使用失衡等問題。基于此,提出要兼顧學校發展與社會擔當的使命、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立德樹人與育人力度、合理平衡使用政策工具助力職業教育信息化邁入新階段的發展建議,試圖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發展勾勒基于現狀—問題—建議的宏偉圖景。
[關鍵詞] 職業教育信息化; 政策文本; 政策工具; 政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郭日發(1992—),男,山西朔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習分析、教育信息化、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2271016190@qq.com。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與普及,職業教育信息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也亟須引起廣泛關注與重視。第一,職業教育的定位越來越清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 ,且從其內涵、以重點任務(五個堅持)加快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等方面進行部署[2]。第二,“以先進教育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教學,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3],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目標。2017年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探討了教育信息化、AI、職業教育等與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密切相關國際教育領域的熱點和前沿議題[4]。第三,職業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及推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求牽引和動力驅使,如需大力推動職業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5],逐步規范職業院校信息化的發展框架和規則 [6];依托當下新興技術,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7]。第四,相關研究為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發展提供了多元視角,如通過對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深入、多元分析,發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年鑒表對其發展有著宏觀把握和統籌兼顧作用[8];強調政策的支撐性和因地制宜特征[9],強調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結合的實踐性、專業性特點[10]。第五,與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比,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亟待提升[11],即根據其發展現狀與國家戰略發展要求之間的差距提出相應要求。基于對上述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本研究通過對相關政策的梳理和分析,試圖揭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以此給出可參考的發展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研究主要采用扎根理論方法,依托Nvivo 12軟件展開。扎根理論是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勞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的一種用于質性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12],其主要思路是依據經驗資料建立理論[13]。陳向明指出,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而是從經驗事實中抽想出新的概念和思想[14]。其結構較寬松,以漸漸浮現的、歸納式的扎根趨向方式收集資料,即讓概念框架在過程中從田野浮現出來[15]。其主要思想包含從資料中產生理論、對理論保持敏感性、不斷比較的方法、理論抽樣的方法、靈活運用文獻、理論性評價等方面[16],因此,較適合政策文本研究。為滿足理論抽樣,需進行開放性、主軸性和選擇性三級編碼程序[14],其中,“編碼”指的是通過將事件與事件、事件與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進行連續比較,對資料進行概念化,以形成類屬及其屬性[17]。
2. 樣本選擇
教育政策是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18]。研究在教育部官網以“職業教育信息化”“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組合為關鍵詞進行“高級檢索”,搜集相關政策文件以管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現狀、問題及推進實施情況。在本次檢索中,共檢索出相關結果526條,進一步清洗后,得到95份符合條件的有效政策文本。具體篩選流程如圖1所示。
教育信息化發展應該包含基礎設施、師資隊伍、信息化資源、應用、政策規制和信息化產業等內涵要素[19]。故本研究篩選出的政策也基本覆蓋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各個方面,如目標引領與專業規劃、信息化基礎設施與資源應用、師資建設與培養、產教融合等,為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部分政策原樣展示見表1。
(二)政策文本分析框架
政策由政策目標、對象、手段/工具和實施效果等基本要素構成,而政策文本除實施效果外均需體現。從政策結構來劃分,孫利將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構成分為時間、文件類型、文件主題和文件目標[9];從政策構成屬性來劃分,朱雨萌等人指出,政策分析要強調不同的時期、主題、手段和不同的特點[10];從政策文本要素的完整性方面劃分,李文平將政策文本構成分為政策目標、建設對象、實現手段等要素[20]。通過參考和借鑒上述學者對政策的劃分思路并作調整,本研究析出以政策目標、政策主題和政策工具為基礎的政策分析框架。
1. 政策目標
政策目標是政策制定者通過發布政策并實施以期達到的效果[21]。政策目標一方面為政策制定提供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實施、分析、評估及效果產生等方面發揮著關鍵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2. 政策主題
政策主題是政策客體的研究范疇[21]。政策主題主要包含政策研究的對象及適用的時空范圍等。通過對本研究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的梳理和粗粒度歸納后,發現其主要涵蓋信息化總體發展、師生發展、數字資源、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支撐條件、網絡安全、組織體系等八個方面[6]。
3. 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府實現政策目標的手段和途徑[22]。政策工具研究是教育政策學的一個重大基本理論問題[23]。目前,關于政策工具的分類方法有幾種主流模式:其一,Kirschen于1964年展開了有關政策工具分類方法的研究并分類出64類政策工具[24],開創了政策工具分類的先河,為后續政策工具分類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參考依據;其二,依據政策目標與政策選擇之間的關系,麥克唐納爾(L.C. McDonnell)和埃爾莫爾(R.F.Elmore)則將政策工具分為命令工具、報酬工具、職能拓展工具、系統變革工具、勸告工具[25];其三,根據目標群體對需要解決的政策問題采取不合作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26]及政策工具的行為假設[27],Schneider和Ingram將政策工具劃分為權威工具、誘因工具、能力工具、象征與勸告工具及學習工具五個相對應的類別[28];其四,陳學飛經過綜合上述國外學者的政策分類,將教育政策工具細分為權威工具、激勵工具、象征與勸誡工具、學習工具、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革工具[29],比較適合我國社會背景下的政策分類。理想的政策制定應兼顧政策工具的有機組合,在功能上實現互補,以形成政策合力,發揮預期的政策效應[26]。因此,本研究試圖借鑒并參考Schneider等人及McDonnell等人的政策工具分類方法,將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按照權威工具、激勵性工具、能力建設工具、系統變革工具、勸告或勸誘工具進行分類研究。
綜合上述分析框架以及梳理的政策文本內容(粗粒度分類),研究初步析出政策文本編碼框架(見表2)。其中,一級類目是研究的主要維度,二級類目是對主要維度的細化和對相關闡釋的歸納。
(三)編碼過程
首先,確立編碼規則,以每一個完整的語句為一個小編碼單元進行編碼,采用先整體后局部的編碼原則確定三級類目形成規則。其次,進行政策編碼,使用Nvivo12依據“開放性編碼(主要對材料進行命名和分類,見表2)—主軸性編碼(主要對上一級的編碼進行演繹和歸納,見表2)—選擇性編碼(主要整合凝練,發現‘核心類屬,見表3)”的形式,對95份政策文本進行編碼。最后,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先進行預編碼以修訂和完善編碼規則,再分兩次完成(先編碼60份,后編碼35份)。若第一階段編碼結束后基本沒有新的二級類目產生,即基本確定了類目結構,第二階段編碼后,也基本不再產生新的二級類目(經過補充,最終形成16個樹狀節點),說明經過編碼形成的類目結構有較高的理論飽和度。
三、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政策目標輻射院校發展,但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行動力
政策目標一般起到引領和規劃的作用,對于目標實現或主體對象發展有指示性和規范性的引導,并且多元的政策目標有助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從本研究政策文本的內容分析來看(見表4),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二級類目包含“促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整體發展”“貫徹落實上級指示、學習上級精神”“促進人才培養及質量提升”“促進信息化教學的發展”“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服務社會”等五個方面,其中,受到社會較為廣泛關注的是“促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整體發展”,有195個參考點,占政策目標總數的33.7%,且在三級類目中,“提升學校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參考點數最多(93個)。其次是“貫徹落實上級指示、學習上級精神”,共有142個參考點,占政策目標總數的24.6%,其中,三級類目中“落實文件/會議精神”和“落實指導意見”參考點數最多,分別為67個和38個,這也從量的視角體現出政策目標的引領作用,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整體發展和區域推進作宏觀規劃和部署。然而,受到關注較少且近幾年才開始強調的是“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服務社會”,有15個參考點,占政策總數的2.6%,這是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可能原因:其一,相比之前信息技術不發達,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社會的主要關注點在于獲取和使用社會資源而不是服務社會;其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群體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觀念開始轉變,對職業教育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服務社會意識的養成和提升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其三,當下經濟社會發展正在轉型,信息技術支持下資源獲取、資源共享和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正處于良性發展狀態,對學習者提出了新要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趨勢以及社會對服務社會意識和行動力的關注與重視。
(二)政策主題聚焦教與學,但忽略思想建設與修養提升
政策主題多樣化是政策發展多元化的映射,也是一項工程發展多元化、多向性和多維度的體現。本研究中,政策主題的輻射與擴散主要從二級類目“目標引領與發展規劃”“信息化基礎設施”“師資力量”“校企合作與實習實訓”“學生就業發展”“立德樹人”等六個方面(見表5)展開。其中,“信息化基礎設施”參考點數最多,為438個,占政策主題總數的43.5%。眾所周知,信息化基礎設施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基石[19]。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30],指出新時代的基礎建設包含新網絡、新平臺、新資源、新應用、新校園和新安全六大塊內容,這也體現出職業教育信息化在推進過程中,其內涵愈加完善和全面,對其發展的保障作用愈加強大。值得注意的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立德樹人”參考點數最少,為37個,占政策主題總數的3.7%,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加強職業院校師生的思想建設并促進其修養提升越來越成為當下一個重要的目標,這也是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發展到該階段存在的問題之二。可能原因為:其一,相比以前,當下信息技術環境和條件全面成熟,對于師生思想修養培養和提升的方式愈加多元化、個性化和人性化,一方面,對于建設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文明強國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途徑。其二,社會結構升級與轉型,對職業教育領域產生了新的影響,使其對培養人才的思想建設和素養提升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提升社會發展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其三,近年來上級部門對于思想建設和修養提升越來越重視。因此,在職業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各院校積極響應上級號召,通過“課程思政”的形式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以服務于社會。
表5 ? ? ? ? ? ? ?政策主題編碼及統計
政策主題的其他二級類目,如“目標引領與發展規劃”“校企合作與實習實訓”“師資力量”“學生就業發展”均服務于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其中,二級類目“目標引領與發展規劃”的總參考點數為169個,占政策主題總數量的16.8%,分別從“目標引領”“戰略定位”“頂層設計”“總體規劃”等三級類目出發,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主題目標的實現及發展規劃提供指導。“校企合作與實習實訓”總參考點數為156,占比15.5%,其中,“信息化實訓”“校企合作”“信息化實習”參考點數分別為60、49和47個,這也體現出信息時代賦能職業教育發展,并強化其特色與標志。師資力量一直是教與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關于二級類目“師資力量”的政策主題,總參考點數為129個,占政策主題總數量的12.8%,主要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師信息素養”“教師道德”“教師教學理念”等多個三級類目闡述,相關政策也主要從“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素質,適應信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 [31]和“結合信息化建設高素質雙師型隊伍”[32]等兩方面對職業教育信息化教與學提供支持。
(三)政策工具使用失衡,重視權威工具但忽視系統變革工具的使用
表6 ? ? ? ? ? ? ?政策工具編碼及統計
政策工具是幫助政策主題/對象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手段。政策工具的有機組合更有利于其互補以形成政策合力來發揮其效應。從表6可知,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發展過程中,政策工具使用失衡,對其推進和發展存在影響,這是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之三。在政策工具的統計與分析中,“權威工具”參考點總數最多,為436個,占政策工具總數量的40.1%。可見,在政策工具的使用過程中,以“權威工具”為主,一方面證實了“權威工具”在政策工具中的權威性、影響力和說服力,也符合“權威工具”依托政府部門的公開性、強制性、規則性的屬性。如三級類目中,“命令要求”參考點數最多,接著依次是“建立體系制度”“確立標準”“政策規定”“方案通知”,以權威部門和上級指示為依托,為政策工具的使用和執行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社會對“權威工具”的認可度,即如何從爆炸式的“信息海洋”中獲取有效、可靠和可信的信息,“權威工具”的重要性得以體現。然而,在政策工具使用中,“系統變革工具”參考點數最少,為97個,占政策工具總數量的8.9%,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系統變革或機制重組,需要嚴格的流程和步驟推進,時間周期較長,投入較多,因此,“系統變革工具”在政策工具使用中所占比例最少;其二,系統變革可能會造成當時整個系統結構的變化,使其正常運轉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條件或其他支持,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推進產生影響;其三,產生系統性變革后,對現有體系、職能部門等會在磨合期、適配率和契合度等方面存在影響,責任分工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做稍許調整,這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需兼顧學校發展和社會擔當,以全面實現信息時代的政策目標
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學校首先會考慮自身的發展,如發展水平、定位、層次以及學校聲譽等。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創造的便利條件,院校在“獨善其身”的同時,具備了“兼濟天下”的條件、能力和使命擔當。在討論部分發現: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中,“政策目標”類目下的“服務社會”相關政策較少,這也說明時代正在給予學校承擔社會責任和服務社會的機會,學校從社會受益的同時也應服務、反饋社會。從系統科學來說,學校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學校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培養的人才、以正規方式提升學生素養和品質的基地,而社會為學校提供輸出人才的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就業以及長期發展的機會。從教育的角度而言,教育是培養人才基本且重要的途徑,也是貢獻、服務社會的最大搖籃。相比傳統教育,新時代的教育環境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式,也為其服務社會提供了多元化的平臺和機會。而“政策目標”作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的宏觀指導和發展趨勢定位,其對“服務社會”的提出和再次強調,也表明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和擔當的升華及社會的進步。學校兼顧自身發展和社會擔當,以能力為基礎促進學校發展,以責任和格局為底座服務社會,會積極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在新時代發展的政策目標的實現。
(二)需積極落實立德樹人,以加速職業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育人模式的轉型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思想建設與素質提升愈加成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第一,堅持立德樹人,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將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過程的路徑、方式和方法[33],引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合理使用。第二,個性化創造適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活動以達到立德樹人目標,促進學校育人模式轉型和區域內學校共同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服務職業教育發展[33]。第三,職業教育信息化要有突破,打造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工作閉環,指導學校創新德技并修育人機制,落實好立德樹人任務[34];要著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造就高素質“雙師型”隊伍[31],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從上述討論部分可知:在政策主題中,“立德樹人”在政策文件中被提及和強調的頻率較少,但卻是被再次強調和關注的“新內容”。因此,在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首先,強調并重申信息時代思想建設和素質提升的重要地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必修課”。其次,在師生培養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與資源加強思想建設,將立德樹人的相關內容納入學生必修課程和教師培訓必修內容以加強傳播力度、落實力度和評估力度。最后,可建立與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相關的電子檔案,為學生畢業和就業作參考,以引起重視。總之,思想建設和素質提升應以信息技術為抓手,將“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涵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個性化的設計、人性化的服務融入到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每個環節和要素中。
(三)需合理平衡使用政策工具,積極助力職業教育信息化進入新階段
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需要考慮政策工具使用的合理性。故應考慮多種政策工具配合使用,避免出現一種政策工具被“過度依賴化”而其他政策工具被“透明化”的現象。其一,要使用“權威性工具”,但更應考慮具體的時期或階段,如在政策開始實施階段,需要通過強制、命令、規定等手段開展并將政策精神下發至每一個使用主體,但隨著政策實施過程的推進,應逐漸弱化“權威性工具”的使用,開始考慮“勸告或勸誘工具”,通過科學引導和理念認同的方式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再配合使用“激勵性工具”,如根據考核擇優遴選教師,為其提供系統培訓和獎勵,根據評估規則篩選有能力的試點給予表彰和發展經費并進行宣傳。其二,應該優化不同政策工具類型中具體手段的使用。如在“權威性工具”的使用中,不僅要使用命令、要求、規定等手段,還應該考慮是否需要建立新的體系制度、確立新的標準等,以輔助政策工具發揮效應;在“能力建設工具”使用過程中,不僅要使用頻次較多的“積極提供保障”和“評價考核”的手段,還可結合使用“擇優選擇”“建立培養體系”“試點工程”等手段加強其作用,如在不同區域擇優選擇幾個示范標桿院校或“試點工程”以發揮榜樣作用,鼓勵其他院校和師生參觀學習,以此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區域公平發展;在“系統變革工具”的使用過程中,除了使用“設立新機構”這種手段之外,“建立新體制”“職責分工”“體系改革”“部門協調”也是體現“系統性變革工具”的選擇,因異而設,如沿海院校可嘗試開展與海洋、船舶等相關的職業教育方向,內陸院校也可根據其特色,適當調整或設立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4-24) [2022-03-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EB/OL].(2021-04-27)[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104/t20210429_529235.html.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EB/OL].(2012-05-04)[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1205/t20120504_136506.html.
[4] 教育部.深化與教科文組織合作[EB/OL]. (2020-12-20)[2022-03-2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34/mtbd/202012/t2 0201223_507089.html.
[5]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努力辦好公平有質量的職業教育[EB/OL]. (2020-10-21)[2022-03-23].http://www.moe.gov.cn/s78/A07/z c s _ ztzl/tzpyjh/zjjd/202011/t20201104_498153.html.
[6]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的通知[EB/OL]. (2020-06-24) [2022-03-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7/t20200702_469886.html.
[7]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關于印發《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指南》的通知[EB/OL]. (2021-09-11)[2022-03-23]. http://www.tech.net.cn/news/show-94616.html.
[8] 郭日發,顧小清.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年鑒表的構建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8):44-49,77.
[9] 孫利.中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J].職教通訊,2017(25):17-21,51.
[10] 朱雨萌,李艷,翟雪松,陳文智.基于文本大數據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2000—2020年)分析及啟示[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1,35(5):49-58.
[1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7-09-05)[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 r csite/A07/zcs_zhgg/201709/t20170911_314171.html.
[12]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13]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4] 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8-63,73.
[15] 邁爾斯,休伯曼.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M]. 張芬芬,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8.
[16] 陳向明.扎根理論在中國教育研究中的運用探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3(1):2-15,188.
[17] GLASER B G. Theoretical sensitivit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8.
[18] 江增煜.中國改革開放40年教育政策與法律之變遷——評《中國教育政策與法律》(英文版)[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5):82-84.
[19] 顧小清,郭日發.教育信息化的回顧與展望:本土演進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2):13-20.
[20] 李文平.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政策的特征與發展——基于“985工程”與“雙一流”建設的政策文本比較[J].現代教育管理,2020(3):20-28.
[21] 魏慶義.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政策的現狀、問題與改進——基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政策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1,44(4):68-76.
[22] 曹燕.政策工具視角下的基礎教育公平:回顧與前瞻——基于1979—2016年基礎教育公平政策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學,2017, 33(4):24-31.
[23] 李根.論政策工具研究的教育政策學意義[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12):12-14.
[24] KIRSCHEN E S. Economic policy in our time[M].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1964.
[25] MCDONNELL L M, ELMORE R F. Getting the job done: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87, 9(2): 133-152.
[26] 蔡旻君,郭瑞璇,李芒.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改革發展之變遷——基于2000—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1(4):11-22.
[27] 夏仕武,王皓月.我國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基于政策工具理論視角[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6):44-51,97.
[28] SCHNEIDER A, INGRAM H.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990, 52(2): 510-529.
[29] 陳學飛.教育政策研究基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0] 教育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 (2021-07-08) [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31] 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08-04) [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108/t20210817_551814.html.
[32]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9-23) [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 403867.html.
[33] 教育部辦公廳. 關于公布“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的通知[EB/OL]. (2020-08-06) [2022-03-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jcys_jyzb/202008/t20200814_478080.html.
[34]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2022年職業教育重點工作介紹[EB/OL]. (2022-02-23) [2022-03-2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3982/sfcl/202202/t20220223_601491.html.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y—Analysis Based on 95 Policy Texts
GUO Rifa, ?LIU Yingqun, ?HAN Xib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gradually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nd is also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uidance and drive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policies is helpful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predi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is stud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uses Nvivo12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conduct a two-stage and three-round coding on relevant policy texts to form a coding framework and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aiming at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i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such as the lack of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development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olicy themes,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use of policy tools.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balancing the miss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using policy tools reasonably to help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enter a new stag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outline a grand pictur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y Text; Policy Tools; Policy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