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張建勛在黑龍江興學成就述略

2023-05-21 11:52:44呂立忠
廣西地方志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育

呂立忠

(廣西桂林圖書館,廣西 桂林 541100)

張建勛(1857—1921年),清代廣西四狀元之一。字季端,號愉谷,桂林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后遷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講。歷任國史館協修、云南鄉試正考官、教習庶吉士、功臣館纂修、武英殿協修官、文淵閣校理、日講起居注官、編書處詳校官、國史館纂修官等職。又曾官云南學政,任黑龍江提學使兼民政使。民國元年(1912年)后,客居北平。歷官所至,以教化育人為己任,尤致力于邊疆地區的文化教育。提督云南學政期間,愛才設教,倡地方之學,滇人稱其為云南“督學最著者”,贊其“大啟滇文”[1];任黑龍江提學使,正值清末黑龍江興學之始,他不辭勞瘁,歷盡艱辛,大力興辦新式學堂、推行新式教育,為近代黑龍江教育發展作出卓著貢獻,名載史冊——《黑龍江省志》之“人物志”設“張建勛傳”載其事。對于張建勛在黑龍江興學之事略與貢獻,除《黑龍江省志》有簡要之記述外,尚見有介紹專文①筆者檢索查找,知見者有:李江曉《黑龍江省首任提學使張建勛》,載《黑龍江史志》1992年第5期第52頁;潘茨宣《晚清狀元張建勛開拓邊疆教育軼事》,載2010年3月9日《西部時報》。,然仍極為簡略。故而,筆者據所見奏折、檔案、史志等資料文獻,略作梳理而成此文,以助學界同仁了解張建勛在黑龍江辦學興學的事跡、貢獻,并因此得窺清末黑龍江推行新式教育情形之一斑。

一、張建勛黑龍江興學面臨挑戰

(一)“清末新政”中出任黑龍江提學使

20世紀初年,清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起,其統治已是搖搖欲墜。為消弭、緩解其危機,延續其統治,不得不尋求“補救”之道,被迫進行改革。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始,至以后的數年間,清政府推出了所謂的“新政”,主要內容有籌措軍餉,訓練新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育才興學;改革官制,整頓吏治等,史稱“清末新政”。為了培養從事“新政”的各類人才,教育改革成為新政的重頭戲。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初二,清廷頒布興學詔書,指出“興學育才,實為當務之急”,諭令于全國范圍內設立新式學堂作育人才;光緒三十年,公布并實行《奏定學堂章程》,對各級學堂的教學宗旨、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作了規定;光緒三十一年八月,諭令立即停罷科舉;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諭旨設立學部,專管全國教育,總率興學育才之事;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學部和政務處決定裁撤學政,各省改設提學使司,并設提學使一人,負責統管全省地方學務。張建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于光緒三十二年被任命為提學使,經過在日本數月的考察學習后回國,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到職①張伯英總纂《黑龍江志稿》卷二十四“學校志·學制”中載:“光緒三十三年秋七月,簡命張建勛為黑龍江省提學使,設學務公所……”。張建勛到任日期,今據:(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張建勛《奏報到任日期事》(檔號:03-7206-068);(2)宣統元年三月十六日周樹模《學務公所需過額支等項銀兩作正開銷片》載:“查光緒三十三年四月,江省提學使張建勛到省蒞任……”見:《程德全守江奏稿·外十九種·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87頁。,就任黑龍江首任提學使。

(二)邊陲興學,面臨困難局面

黑龍江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行省后,次年始設提學使司,職掌全省學務。當時,各省提學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興辦新式學堂,推行新式教育。黑龍江地處邊陲,開發較晚,文化教育及經濟十分落后,新學堂的創辦,新式教育的推行,十分困難。宣統元年(1909年)就任黑龍江巡撫的周樹模曾向清帝奏報稱:“黑龍江北鄰俄境,南控三蒙,地方本屬邊荒,風氣向稱閉塞。雖省東各屬設置較早,而文化程度較之云、貴、廣西等省,尚屬不逮。至索、達各旗,語言不通,文化各異,興學之難,視新疆尤為棘手。”[2]可以說,當時在邊陲之地黑龍江興辦新學,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張建勛在興學的過程中,主要破解、克服了風氣未開、經費支絀、師資缺乏等困難,這將在后面的內容中加以介紹,以彰顯其突出的才能與貢獻。

二、張建勛黑龍江興學取得顯著成就

張建勛在黑龍江提學使任上,不畏艱難,銳意開拓,努力興辦各級各類學堂,推行、發展新式教育,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面興辦小學堂,大力發展初等教育

張建勛與當時的黑龍江最高長官——黑龍江將軍程德全②黑龍江將軍,全稱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清代黑龍江地區最高官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設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黑龍江行省,裁撤黑龍江將軍,最后一任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改署黑龍江巡撫。認為,“江省邊荒僻處,教育甫在萌芽,創辦之初,自以多立小學為基礎”,因此“注重小學,以端始基”[3],想方沒法開辦新式小學堂。張建勛到任不數月,黑龍江各府、廳、州、縣在開辦新式小學堂上即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程德全上奏清廷:“自本年提學使張建勛抵任后,規劃全省學務……現據報稱,呼蘭府、綏化府、巴彥州三處籌設四鄉小學,均已成立。其余慶、木蘭、青岡等縣,上年均各于綏化、巴彥、海倫等處附設學堂,本年均經自立兩等初等小學……至省北璦琿、墨爾根兩城各設初等小學一處……西布特哈創設初等小學一處。省南肇州廳創辦公立初等小學十處,多耐站委官創辦公立小學一處,大賚廳添半日學堂一處,塔子城分防設初等小學一處。省西呼倫貝爾城創辦滿蒙文官學一處……此近日各屬推廣學務實在情形也。”[4]不僅相對發達的地方,如省城齊齊哈爾,如呼蘭府③呼蘭府治所在呼蘭城(即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呼蘭鎮)。等,開辦了新式學校,在地廣人稀的、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地區,如東、西布特哈④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布特哈總管衙門(又叫打牲總管衙門。“布特哈”即滿語“打牲部落”之意),統轄嫩江兩岸的索倫、達斡爾、鄂倫春諸部落。光緒二十年(1894年)升為副都統,三十二年(1906年)裁副都統,以嫩江為界劃分為東、西布特哈,仍各設總管,分駐今內蒙莫力達瓦達翰爾自治旗與黑龍江訥河縣。,也設有官辦小學堂。并且,全省還有下一步的發展計劃:“至來年擴充辦法,現據各屬呈報,計:黑水廳議紳呈請,就省城十區初等小學舊日用品移作廳屬四鄉小學并分劃十區;呼蘭府議紳呈請,就呼蘭四鄉小學四區之外再添十四區,合為十八區……綏化府四鄉小學原有五處,擬再拓充五處……此明年各屬推廣學務情形也”。[5]

資料表明,張建勛擔任提學使后,數年間,黑龍江新式小學堂及在校學生數量急劇增長。以呼蘭府為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僅有學堂7所,學生220人。張建勛就任后,三十三年,學堂有23所,學生696人;三十四年,學堂有54所,學生1767人;宣統元年(1909年),已有學堂57所,學生2569人①據黃維翰編《呼蘭府志》卷七“學務略”之“府屬歷年學堂教員學生名額表”統計。。資料表明,至宣統元年,黑龍江省各地普遍設有學堂。巡撫周樹模在奏折中即稱,邊遠之地也設有學校,其奏云:“……地處邊遠及新經設治地方,如黑河府、湯原縣、大通縣、鐵山包等處兩等小學,現均陸續設立”[6]。在少數民族居住的東布特哈,宣統元年時,已添設初等小學三所,另設“布澤小學堂”,官府下令釋放的“家奴”②清朝前期,鄂溫克和達斡爾人開始使用家庭奴隸,由此逐漸形成家庭奴隸制。奴隸從事放牧、農業生產和家務。晚清以后,清朝統治者仿效西方,推行社會改良,決定用行政命令廢除家庭奴隸制。光緒九年,首先在布特哈東路試行廢奴政策;東北改為行省后,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準仿照東路成案,將布特哈西路家奴盡行釋放。亦得入學讀書③周樹模《推廣省城暨各屬學堂辦理情形折》:“東布特哈初等小學,業經添設三區,并設布澤小學堂,令釋放家奴一體就學。”見:《程德全守江奏稿·外十九種·上》第1251頁。。至宣統三年(1911年),全省已有初等、高等小學堂295所,學生9982人④此數據宣統三年上學期《黑龍江省各學堂一覽簡表》統計,見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黑龍江省志·45·教育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2頁。。省內一些地方,只有幾十戶的民屯村寨也辦有小學⑤林傳甲《送張學使序》中有:“即如齊昂鐵路所經,若船套,若四嘉,若梅楞,若五福,民屯數十戶者皆有小學。”見:齊齊哈爾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龍沙教育史料》,1995年,第1頁。。

(二)重視發展師范教育,培植師資

張建勛等人,十分重視發展師范教育,宣統元年(1909年),巡撫周樹模據提學使張建勛呈報的情況,向清廷奏報黑龍江辦學事宜時即言:“學務伸縮之機端在師范,自應首先講求。”[7]今據《東三省政略》等資料,可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高等小學附設速成師范班,第二年(該年張建勛到任)又設兩個簡易師范班,并于“客籍學堂”(為各省旅黑龍江官紳子弟而設的小學堂)附設師范傳習所,此為“省城師范之始基”⑥見徐世昌等編纂《東三省政略》“卷九·學務”之“黑龍江省·紀師范”。。至光緒三十四年,“初級簡易師范生畢業升辦優級師范選科,師范傳習所畢業改為初級師范”;在省屬呼蘭、綏化、海倫等府,設初級師范,其中綏化、海倫二府合設一校,名“綏海初級師范學堂”;在大通、璦琿、肇州等府,則設師范傳習所⑦清末黑龍江師范學堂的創辦及發展情況,見《東三省政略》,以及程德全《江省創辦中學及改定兩級師范學堂并推廣女學情形》、周樹模《推廣省城暨各屬學堂辦理情形折》,《黑龍江省志·第45卷·教育志》第412-413頁之《清末的師范學堂和師范傳習所》,等等。。為了培植民族與女子教育的師資,張建勛還分別創辦了“滿蒙師范學堂”與“黑龍江女子師范學堂”——這將在下面的內容中介紹。

(三)努力發展民族教育,創設滿蒙學堂

張建勛重視滿蒙等少數民族的教育。光緒三十三年程德全奏報辦學事宜,提及張建勛辦理“滿蒙文”官學時言:“自本年提學使張建勛抵任后,規劃全省學務……現據報稱,省西呼倫貝爾城創辦滿蒙文官學一處。惟各處滿蒙漢言語不同,未能強以定章,現擬各城均先辦一處,俟有成效,再行徐圖推廣。”[8]為了培養民族教育的師資,以擴充、發展少數民族教育,又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省城創設“滿蒙師范學堂”,招收璦琿、呼倫、嫩江、布特哈等地滿蒙子弟入讀。這些學生畢業后,各回本籍,充任教員⑧宣統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周樹模《推廣省城暨各屬學堂辦理情形折》:“其西北各城旗暨省南各蒙部,漢語漢文均不通曉,若不設法教導,開化既屬無望,外向尤為堪虞。上年設有滿蒙師范學堂,今年年底畢業,即令各回本籍,分充初等簡易教員。明年仍由璦琿、呼倫、嫩江、布特哈各學堂將滿蒙聰穎子弟考試升學,以便賡續辦理。”周樹模奏折見《程德全守江奏稿·外十九種·上》,第1250-1252頁。。“從此各旗相繼興學,黑龍江初等民族教育開始發展”⑨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黑龍江省志·第76卷·人物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頁。另,林傳甲《送張學使序》中言:“已酉歲,滿蒙師范生畢業,各旗相繼興學。”。滿蒙師范學堂是黑龍江最早的民族師范學校[9]。

(四)積極改良私塾,引導民立學堂發展

張建勛在提學使任上,致力于開辦新式學堂,推廣、普及新式教育,以開通民智,培養造就人才。但因財力的制約,所辦新學堂數量有限。而與此同時,在民間,尤其是鄉村,私塾大量存在。私塾雖滿足了民間對教育的需求,但其教學方法、內容大多落后,不符合培養新學人才的要求。如在呼蘭府“塾師強半山東產,然不盡讀書人也……科舉廢止,仍有以制藝試帖相授受者。修身、歷史、輿地、算學皆付闕如,體操一門,尤鄉俗所駭怪。”[10]因此,發展、振興黑龍江教育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整頓改良私塾。

改良私塾工作的起步措施,是組織舊塾師參加新式師范傳習。張建勛就任提學使的當年,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年底,“蘭西縣設立師范傳習所,改良私塾七十處;呼蘭府城亦設師范傳習所,改良私塾四十處。”[11]至宣統元年(1909年),又規定對私塾教師予以甄別后進行培訓。其具體做法是:對私塾教師進行考試,凡文理不通者,即行解散;其文理清順者,令其入“師范傳習所”學習,傳習所由教育會辦理,有如教員講習會,“與簡易師范畢業無異”[12]。還從入傳習所學習的塾師中,遴選出優秀者,聘為官立小學教師。

改良私塾由各地方負責實施,提學使對其進行督導考核。因“改良私塾,為普及教育之捷徑”①宣統元年(1909年)《賓州府政書》,轉引自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黑龍江省志·第45卷·教育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3頁。,故各地積極加以推進。至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張建勛呈報全省教育情況稱:“全省共有改良私塾三百二十四所、學生四千九百十一人,連同官立各學堂學塾共有入學識字學生一萬五千零六十六人。占江省上年人口一百五十余萬的百分之一”。[13]

(五)積極發展女子教育,興辦女子學堂

張建勛主張“女學為家庭教育之基”[14],對女子教育極為重視,積極創設、興辦女子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林傳甲在程德全的支持下,在省城齊齊哈爾創辦黑龍江第一幼女學校,這是黑省第一所女子學校。第二年,張建勛“接奉學部奏定女學堂章程,遵即照章辦理”“各屬聞風興起,皆申送女生入省肆業”。[15]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據張建勛呈報,又設有三所幼女學校——“呼蘭府設立第二幼女學校一區,巴彥州設立第三幼女學校一區,蘭西縣設立第四幼女學校一區”“均經飭令第一幼女學校發給章程教科書,以資訓迪。”并且,還準備“于呼蘭、巴彥、蘭西等處就地籌款,添辦女學,尤為造就師資,預培家庭教育起見。”[16]經過一番籌辦,至宣統元年(1909年),女學堂數量大增:“各屬幼女學校,上年僅止四區,本年增至十六區”,并且,還在計劃添設——“仍飭設法擴充,以重女學”[17]。全省的女學,統一命名——按成立之先后為序,分別命名為“第X幼女學校”②維翰編《呼蘭府志》卷七“學務略”:“江省女學合全省計,以成立之先后為序,非專就一州一邑言也。”。

為培養女子教育師資,張建勛于宣統三年(1911年)創辦了黑龍江女子師范學堂,該師范學堂由省第一幼女學堂升辦。幼女學堂學生學習五年期滿后,升入師范學堂。

(六)積極發展職業教育,為振興地方實業服務

張建勛與上司程德全、周樹模等,認識到要想增強國力,抵御外侮,發展地方經濟,必須振興實業教育。因此,在籌劃黑龍江地方教育時,十分重視地方實業教育的發展,積極興辦農、工、商等實業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程德全奏報清廷稱:“教育造端于初等,民生莫重于實業”,黑龍江省物產豐富,地廣土肥,“而農、工、商各實業學堂,俱以款絀未能創興”,只得考慮在小學堂中開展實業教育,以圖未來全省實業的發達、進步。現準備率先在省城的初等小學“添購儀器標本,加課實業”,以作為全省各府州縣的示范。不同小學在開辦實業(職業)教育的方向上各有側重,其中在北路小學打算以工業為重點,專業有制堿造紙以及仿制學校用品等,為日后的工藝打基礎;南路小學多宜于種植的土地,準備開辟為農業試驗場、林業試驗場,作為農學實驗基地;西路小學則擬注重商業,為日后的商船和各項商業發展打基礎。這些措施、計劃,是“據提學使張建勛呈報前來”[18]。

認識到教育應當從初等開始,民生中實業最為重要,當時小學堂在全省各地全面開辦,已“粗具規模”,而由于地方財力之限,實業學堂暫不得興創,張建勛因此考慮在初等教育中增加實業內容,小學堂也開設工業、農業、林業、商業等課程,注意對手工、技藝等操作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以造就實業人才。并準備于省城先行實驗,作為全省實業教育的示范。他這種因地制宜、規劃周詳的設想和安排,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反映了他務實的作風。

一年以后,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巡撫周樹模根據張建勛上報的辦學情況奏報清帝:“江省地廣物豐,利源未辟,實業亟待振興”“從前省城各路小學兼課實業,均系預科程級。上年始授農工商本科,本年南路學堂附設試驗場,實行演習。北路工業學堂,試造紙堿各品,頗有成績。至各屬初等工業學堂,呼蘭、綏化兩府,上年各設一區,巴彥、蘭西各州縣,今年各設一區。又于海倫府、璦琿廳、青岡縣、拜泉縣等處,分立初等農業學堂,各就地方所宜,擇要舉辦,漸次擴張,于實業前途,不無裨益。此辦理實業學堂之情形也。”[19]

至宣統三年(1911年),張建勛又將初等農、工學堂升為中等農、工學堂。并于該年,設立了農業教員講習所、工業教員講習所,以培養實業教育的師資。他為這些學堂的發展,制定了詳細的規劃及實施計劃。如宣統二年(1910年),在初等農業學堂基礎上,擬改辦中等農業學堂。該年二月初他報告提出:“本省明年開辦中等各實業學堂,其中農業以南路初等(學堂)改辦,……即以各該學堂學生升入,并仿照奉天辦法以各屬高等小學畢業生五分之一改升徑入本科,三年畢業,按年添班,……本省中等農業學堂第一年設農業科,第二年設林業科,第三年設蠶業科……”①《二品銜黑龍江提學使司為詳請事業案奉》,轉引自:樊期曾編《東北農業教育史(1906—1985)》,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5頁。。還制定了《中等農業學堂開辦簡章》,規定該校以初等農業學堂改升,不另修校舍,對學校分科、規模、學制、學生來源、編制、經費等均作詳細規定。至宣統三年六月,“南路中等農業學堂”正式開辦,校址仍在初等農業學堂院內。

(七)主持籌辦了其他一些學堂,培育人才

為發展、振興教育,培養造就人才,根據黑龍江的人才需求、財力狀況等實際,張建勛還主持籌辦了其他學堂。

其一,“簡易識字學塾”。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清政府學部頒布《簡易識字學塾章程》,飭令全國各地開辦簡易識字學塾。該學塾專為年長失學及貧寒子弟無力就學者而設,其課程專教部頒《簡易識字課本》與《國民必讀課本》,并酌授淺易算術(珠算或筆算),教授二書完畢即準作為畢業。當年十二月,張建勛即據學部之令,設辦“簡易識字學塾”。先在省城所在的龍江府設20所,再于省屬各地陸續籌設。要求由官府購備課本,每戶分發一本,以做到“人盡識字”[20]。之后不久,龍江、呼蘭、巴彥等地,即設立數目不少的簡易識字學塾。只是因為當時學部尚未頒發標準課本,而“暫用字課圖說先行教授”,到次年正月,學部將各種簡易識字課本樣本頒發后,提學司即按全省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的數量翻印下發各地,飭令各屬廣設簡易識字學塾②據周樹模《臚報第二年下屆籌備憲政成績并本年辦理情形折》,見《程德全守江奏稿·外十九種·上》第1269頁。。據統計,至宣統二年,黑龍江“全省簡易識字學塾現已設335所,學生9500人”[21]。

其二,“黑龍江全省中學堂”。在全省的小學堂全面興辦,初等教育有所發展后,張建勛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創辦該中學堂。當年,考送齊齊哈爾、呼蘭、綏化、巴彥高等小學二年級學生提前畢業,一律升學,連同黑水中學堂預科班學生入學,借用南路農業學堂就讀。又于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新校舍,規模為全省最大。設有禮堂、講堂、教習室、自習室、寢室及可容納500人的室內體操場。當年招收學生8個班201人,開設修身、讀經、文學、外語、歷史、物理、算學、博物、圖畫、法制及財政、體操等12門課程。該中學堂的設立,為全省接受初等教育的學生開辟了繼續深造的途徑。

其三,“黑龍江法政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程德全將軍因五司八旗各局處人員不熟悉法政,在將軍衙門特設法政肄習所。光緒三十三年,提學使張建勛將其改為法政學堂,另招新生。后因故解散。宣統二年(1910年)巡撫周樹模委張建勛為總辦,在省城齊齊哈爾復辦黑龍江法政學堂,“以造就官紳、養成行政司法暨地方自治人才為宗旨”,在校學生100人,有教職員20人。這是齊齊哈爾高等教育之始[22]。法政學堂為黑龍江省培養輸送了一批警務司法人才。

三、興學過程中破解、克服三大困難

在創辦新式學堂、發展黑龍江地方教育的過程中,張建勛面對諸多困難,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一)破解風氣未開之難

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又是滿、漢、赫哲、錫伯、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多民族聚居的邊疆重地,清政府把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長期加以封禁,禁止漢民移入,限制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地廣人稀、文化落后的局面。再有,清政府一向視此地為邊疆,為抵御沙俄入侵加強邊防軍事力量,只注重培養旗人子弟練習騎射,而忽視興辦文化教育事業,重武輕文,故而教育發展緩慢。“清末新政”之時,全國“廢科舉、興學堂”,黑龍江近代教育亦由此開始興辦。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省城齊齊哈爾始設學務處,這是黑龍江省第一個教育行政機構。在此之前,僅在副都統衙門設旗籍官學教員(后改為學正)一人。漢人子弟每遇科舉考期,均赴吉林應試,且從未有過及第者。黑龍江文風不振、教育落后,由此可見一斑。

當時創辦學堂、發展教育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文化閉塞、風氣未開。面對如此情形,張建勛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學部奏定各省勸學所章程》,在全省大力建立勸學、宣講機構,飭督各勸學所、宣講所之員勸導宣傳,推廣新學。全省各地都制定“勸學所章程”,規定了勸學員之責。如呼蘭府規定:“勸學員有演說之責任:對于紳耆,宜演說時局之艱難,非教育不能自存,以激勵其血誠為宗旨;對于鄉愚民,宜演說科舉既停,舍學堂無由出身,以轉移其志趣為宗旨。”又規定:“勸學員不能盡其職務者,總董有申訴或稟明撤退之權。”[23]各地勸學員下鄉入戶,宣傳勸導,一番努力之后,風氣大開,興學氛圍及民間向學之心日盛。如在呼蘭府,新式學堂初設之時,眾人皆存懷疑之心,以為是借招生之名募兵,不愿也不敢報名入學,故光緒三十二年只有學生60名,學堂的教授法與私塾也沒什么差異。至光緒三十四年,張建勛就任黑省提學使的第二年,當地為擴充學堂教育,派出官員與鄉紳宣傳勸導,并定立章程,規定勸學員須給學生的父兄立下保證書,或是須有信用的商戶予以保證,保證學生是真入學,而非為預備募兵。如此,開學數月,大家改變了對學堂的看法,風氣大變,“以子弟得入學為幸”,當年學堂招生人數即達1100以上,而且紛紛捐助學堂——《呼蘭府志》卷七“學務略”記云:“舍田宅、助資財者相望甚矣!風氣轉移之速也。”[24]

(二)破解財力不足之難

黑龍江開發較晚,生產力水平低下,財力有限。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巡撫程德全于一份奏折中,提到江省財力之艱,其奏云:“江省幅員寥廓,物產豐饒,百廢待興……惟是江省土廣人稀,天寒地僻,自哈爾濱以北,荒涼滿目,有亙數十百里不見居民者。至一省所入,歲不及五十萬……至其難處,又不獨無行政之費,且恐無以養官,此種艱難,無論內地行省,迥然不同,即揆諸奉吉兩省,亦覺較難措手。”[25]在如此境況下,辦學興學之難,可想而知。

一方面,張建勛與巡撫以及各府廳州縣的地方官員,想方設法開辟財源,籌措辦學經費。例如,鼓勵民眾墾荒,從墾荒獲利中征取款費,用于辦學興學,并且設法增加學田,擴充經費。巡撫程德全《劃留學田片》中即有:“此次勘放郭旗沿江荒地,前經臣德全于光緒三十二年三月間奏明,每坰加收經費銀三兩,以一兩五錢分給蒙旗,以一兩五錢專充學堂經費。并聲明于訥漠爾河北岸劃留學田十萬坰……將來學田尚須廣為劃留,擬于他處放荒隨時再行添撥,以惠學界而宏教育。至此次加收學堂經費銀兩,即責成提學使張建勛派員先在甘、訥兩段現留學田招戶墾辟,撙節動支,務期款不虛糜,地皆成熟,庶于興學、勸農交有裨益”[26]。再如,鼓勵民間捐助辦學興學。此項工作也卓有成效——其地史志中即云:“江省提倡教育,各縣既有規定之學田,而地方捐款,亦極踴躍。故興學雖遲,而進步甚速。”[27]即認為興學取得成效,民間捐助是重要助力因素之一。民間捐助興學的事跡,在該省各地方志書有很多的記載,限于篇幅,不在此例舉。

另一方面,在財力拮據,經費困難的局面下辦學興學,張建勛堅持量力而行,穩步推進。如在前面已介紹,他興辦實業教育,采取逐步發展的方式:最初時,“農、工、商各實業學堂,俱以款絀未能創興”,而全省小學堂已全面興辦,他即在小學堂中開展實業教育,并先從省城各路小學堂“兼課實業”作為實驗、示范;后來,省屬各地設立初等農工學堂;再后來,設立開辦中等農工學堂。正如在周樹模于奏報中談及黑龍江實業學堂情況時所說的那樣:“各就地方所宜,擇要舉辦,漸次擴張。”[28]再有,在一些時候,張建勛以“將就”卻務實之舉措,興學辦學。如前面內容中介紹的,創辦“黑龍江全省中學堂”時,先借用南路農業學堂就讀,之后再新修校舍;創辦“南路中等農業學堂”,他決定“以初等農業學堂改升,不另修校舍”。此等“湊合”的做法,可說是“因陋就簡”解決了問題,滿足了當時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之急需。

(三)破解人才匱乏之難

創辦學堂、發展教育的另一大困難,就是人才匱乏,師資不足。張建勛與巡撫及地方官員等,采取措施吸引人才。按當時規定,“凡京師及內地人員,派往新疆、云南、貴州、廣西四省及附近蒙、藏各處學堂充當教員者,三年屆滿,如果成績優著,即照異常勞績請獎”。張建勛等人上奏提出:黑龍江“邊方寒苦,民智錮塞,諳習學務人員,往往為畏途。是非優于獎勵,不足以策將來”,因此奏請凡京師和內地人員派往黑龍江充當教員者,準予同云貴等省一樣的獎勵——“所有獎勵、年限準與云、貴等省一律辦理。”[29]這樣的鼓勵政策,對充實和穩定師資起了一定的作用。再有,張建勛知人善任,對卓有才干的林傳甲、蘇成林、胡斗衡等人,分別委以重任。其最著者,為學者、教育家林傳甲(1877~1922年)。林氏早年就讀于西湖書院,博覽群書,尤長經史、地理、文學。后在湖北先后創辦數所學堂,教授子弟,作育人才,得湖廣總督張之洞器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鄉試第一。兩年后,被聘為京師大學堂文科教授。光緒三十一年,經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奏調,與其夫人同赴黑龍江省從事教育。光緒三十三年,張建勛就任提學使后,頗為器重,任命他為學務公所總務科科長,協助辦理全省教育。至宣統三年(1911年),張建勛因其辦學成績卓著,報請免補直隸知州,以知府留省補用。林傳甲致力于興學育才,為發展黑龍江教育貢獻頗巨,有學者譽其為“黑龍江近代教育的奠基人”[30]。

在風氣未開、經費支絀、師資缺乏的狀況下,張建勛為興辦新式學堂、推行新式教育,可謂不畏艱難,銳意開拓,謀事成事。對此,他輔佐的兩任上司——前后擔任巡撫的程德全、周樹模,均給予充分肯定。其任職當年,程德全即在給清帝的奏報中稱:“自本年提學使張建勛抵任后,規劃全省學務,因勢利導,力任艱難。”繼任巡撫周樹模奏稱:“自提學使張建勛到任以來,苦心經營,勿論民旗、蒙部,均經一律設學,漸臻進步……”。對張建勛發展、振興全省教育之功,清廷亦予以充分肯定: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令賞加張建勛二品銜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二十日黑龍江提學使張建勛《奏為賞加二品銜謝恩事》(檔號03-5498-040)。。按規定,提學使三年一任,各省提學使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就任履職,故至宣統二年(1910年),清廷重新任命各省提學使,張建勛繼續留任黑龍江提學使②《宣統政紀》卷39載:宣統二年七月甲子命黑龍江提學使張建勛留任。。進入民國后,短暫留任至民國元年(1912年)1月底,政府新任命了提學使,張建勛卸任③《東方雜志》1913年第9卷第7號之“中國大事記”有:“十二月初七日,任命涂鳳書為黑龍江提學使。”,其在黑龍江提學使任上,將近5年。

四、結 語

總的看來,黑龍江地區興學雖遲,而進步甚速。誠然,清末黑龍江教育的崛起、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廢科舉,興學堂”的大趨勢、大環境,離不開巡撫程德全、周樹模等官吏的支持,離不開林傳甲等一批專心于教育的有識之士的貢獻。提學使張建勛主持一省學務,直接籌劃、領導清末黑龍江的興學活動與教育改革,其興學興教之功,更是不可否認。程德全曾說:“內地興學,不難于創始而難于程功,江省興學既難于程功,尤難于創始。然雖知其難,究不能不力為其難。”[31]在創設學堂,推行新學上,張建勛即是這樣,雖知其難而不畏其難,勉力為之。他為清末黑龍江新式教育的艱難開拓,為近代黑龍江教育發展的卓著貢獻,已載于史冊——《黑龍江省志》“人物志”設有“張建勛”之條目,載記其在提學使任上興學興教之功,并高度評價曰:“張建勛在黑龍江五年間,共建官辦學堂320所,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不辭勞瘁,使各級各類教育有很大發展,使邊塞黑龍江的學風大開,堪稱黑龍江近代教育的開拓者”。[32]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91亚洲视频下载|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1色在线观看| 嫩草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91麻豆国产在线|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熟女视频91| 欧美在线三级|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成年A级毛片|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正在播放久久| 尤物视频一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av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91成人免费观看|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精品一线天| 婷婷六月色|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伊人久综合| 综合色天天| 日本三区视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免费| 欧美日本不卡| 久久综合色88|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片网址|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