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一、研究背景與案例介紹
兒童焦慮障礙已成為兒童期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患病率達10%~20%,以過分焦慮、擔心和害怕為主要體驗,伴有相應的認知、行為和軀體癥狀。[1]已有研究表明,在未進行治療或干預的情況下,約有50%的兒童焦慮癥狀會持續兩年,有的病程持續了8年甚至更長時間,對兒童身心發育造成巨大的影響。[2]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患兒在22個月大時因住院而產生焦慮障礙。癥狀表現為:自主神經高度警覺狀態,膽小易受驚嚇,嚴重時需要家長整夜抱著并不停走動才能入睡;睡眠不實,睡后大量出汗,持續夜啼、尖叫,無法叫醒;白天表現出過度依戀行為,需要家長長時間抱在懷里,不肯下地活動,不愿意探索和游戲;生活行為倒退,愛哭鬧,發生繼發性遺尿行為,有時大便失禁,伴隨深深的愧疚感,自己打自己頭。
病程分析:患兒起初因打預防針產生不良反應開始發燒,后持續高燒不退,且發生驚厥,于是住院檢查。為排查病因,陸續做了血液化驗、心電圖、腦部CT、腰部穿刺多項檢查,每天輸液治療,這些檢查和治療給患兒帶來了身體和心理上的諸多不適。另外,患兒平時由祖父母照看,住院期間祖父母因重感冒被隔離,換由父母照顧。于是,醫療過程驚嚇加上環境和照護人員變更,使患兒產生心理問題,表現為焦慮障礙。
二、家庭教育干預過程
第一階段:家庭成員溝通交流,加深對焦慮障礙的認知
首先,對患兒家長進行教育宣講,幫助其了解患兒病情和病因。本案例中的患兒只有22個月大,對住院期間的檢查和治療產生負性認知,導致焦慮障礙。另外,從基因遺傳和氣質的角度來說,患兒屬于敏感型性格,屬于焦慮障礙的易感人群。
其次,讓家長認識到自身行為對患兒焦慮障礙的影響。社會學習理論流派認為:焦慮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反應,成人的認知會通過明顯或不明顯的方式傳達給兒童。因此,家長需要將患兒焦慮障礙的應激程度降到最低,轉變情緒和態度,在患兒面前對其焦慮癥狀表現淡然。
第二階段:家庭成員克服困難,改變兒童的照護環境
首先是環境的改變。根據斯比爾伯格狀態-特質焦慮理論,焦慮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產生的暫時性的情緒狀態,環境是焦慮持續的重要外部因素。[3]對于兒童來說,生活環境的影響更加重要。在研究者的建議下,患兒離開醫院回到家里觀察和調養,只在需要輸液時短暫去醫院一會兒。患兒回到熟悉的環境后,撫摸心愛的玩具,表現出放松和喜悅的狀態。
其次,回歸熟悉的照護人。根據沃倫提出的“穩定的安全依戀是兒童發展的保護性因素”,重要家人的陪伴對于幼兒十分重要。住院期間常規照護人——祖父母因為重感冒被隔離治療,重要家人的突然回避加劇了患兒對“環境危險”的感受。進入家庭治療期階段,研究者建議患兒仍交由祖父母照顧。重回祖父母的懷抱讓患兒從心理上逐漸淡化、遺忘了醫療過程帶來的創傷。
第三階段:家庭成員行動一致,通過活動管控焦慮
張玉娜、王曉莉建議焦慮兒童的父母采用與情緒摒除型養育風格所對立的情緒教導型養育風格,讓孩子建立應對焦慮情形的信心。[4]因此,研究者引導全體家庭成員通過多種方式來鼓勵患兒轉換焦慮心態,重新建立信任和自信。具體方式如下:通過角色扮演、畫畫等讓患兒在一個低焦慮刺激情境下暴露自己的內心,紓解焦慮;通過講故事、積極的談話對患兒進行放松訓練,轉移焦慮;通過戶外活動等方式加強身體鍛煉,抵御焦慮;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心理需要,增加快樂體驗,等等。
第四階段:家庭成員樹立信心,接納兒童焦慮障礙的延時
經過上述種種努力,患兒的焦慮障礙慢慢緩解,產生好轉跡象,但仍然持續了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家庭成員發生過信心動搖,因為患兒的焦慮癥狀對家庭成員的生活沖擊較大:由于行為倒退和心理退縮,原本已報名的托班教育取消,繼續居家保育,分散了家庭成員白天的時間和精力;夜啼則嚴重影響了家庭成員的睡眠健康,使得他們勞累困乏。在此種狀態下,家庭成員極易不耐煩甚至責備患兒。以往的相關研究指出,家庭成員對兒童焦慮障礙的心理接受程度直接影響患兒的康復時間和質量。因此,在家庭治療過程中,研究者不斷引導家庭成員對患兒的癥狀轉變保持耐心,盡量不責備患兒的行為,堅定幼兒會好轉的信心。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患兒徹底走出了焦慮的陰影。
三、研究結果與反思
本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后續跟蹤觀察發現患兒發展良好,沒有癥狀反彈和生理心理后遺癥,證明家庭教育干預對兒童焦慮障礙的治療探索具有較好作用。
本案例反映了醫療心理對患病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據統計,我國每年兒童總患病數達到6億人次,大部分是在害怕、焦慮的心理狀態中接受診斷和治療,特別是重癥區兒童往往出現恐懼啼哭、功能退化、行為改變等心理創傷癥候群癥狀。兒童受身心發育局限,對疾病和治療的理解與成人有較大差異。器質性疾病的診斷過程往往伴隨兒童焦慮。特別對于生病的兒童來說,因為病情和心理恐懼的雙重影響,其對醫療器械和醫療手段普遍懷有抗拒心態。但是,針對兒童的社會醫療支持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社會醫療支持體現在尊重兒童權利,提供優質、友好的就診環境,重視和改善兒童的就醫體驗,減少兒童生病的痛苦和壓力,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社會醫療支持可以讓兒童增強心理免疫力,避免危險心理因素的蔓延,保護兒童不被焦慮等負面情緒吞噬。從理念上觀照兒童心理,從行為上協調社會資源,將關懷兒童作為成人社會的使命。社會醫療支持中的兒童醫療輔導源于1922年美國密歇根C.S.Mott兒童醫院,隨后在歐美和亞洲的其他國家漸漸得到關注和接納。目前在我國只有少數幾家兒童醫院引進了兒童醫療輔導項目。兒童醫療輔導主張從兒童的視角讓兒童主動了解疾病和醫療程序,在治療前用模型模擬演示治療過程,允許家屬參與醫療程序。醫師和家長要對醫療過程中兒童發出的求救信號給予充分理解和回應。項目具體包括治療性游戲、心理準備、疼痛管理和處理策略以及家庭支持等。這些項目設計有專門的醫療輔導玩具讓兒童玩,通過游戲和專業指導,幫助兒童在醫療過程中得到放松,消除就診時的恐懼心理,遠離可能發生的心理創傷。兒童醫療輔導師作為心理服務人員,需取得一定的資格認證和執業證書,并在醫療環境中照顧兒童一定時間具有經驗后,才能獨立執業。這一職業在我國仍處于起步狀態,民眾接受程度不高,其重要意義未得到重視和彰顯。因此,兒童的醫療輔導應引起足夠重視,通過提供兒童醫療輔導室以及社工、志愿者等服務,補充醫療輔助手段,規避醫療過程給兒童帶來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朱雍雍,高鴻云.兒童焦慮障礙的病因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4):225-227.
[2] Dadds MR, Holland DE, Laurens K R,etal. Early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Results at 2-year follow up[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9,67:145-150.
[3]趙蕊.狀態:特質焦慮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學理論,2011(1):158-159.
[4]張玉娜,王曉莉.情緒調節在兒童焦慮癥治療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