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建構游戲對幼兒的發展具有多元價值,在幼兒園游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有些幼兒園的建構游戲存在幼兒按教師指令搭建、造型水平較低等問題,反映出以幼兒為本的理念仍未能得到徹底的貫徹。本文嘗試以“銀城街”建構游戲為例,就如何踐行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支持幼兒開展建構游戲,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追隨幼兒興趣
以幼兒為本的理念要求游戲來源于幼兒的興趣,所以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及時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晨談是教師捕捉幼兒興趣點的一個重要方式。“銀城街”建構游戲就是通過晨談活動發現幼兒的興趣點而引發的游戲。
在一次晨談活動中,幼兒熱烈地討論起自己周末的活動。達達說:“星期天媽媽帶我到銀城街上的南京銀行取了錢,到超市里買了東西,然后到社區醫院去看望了生病的奶奶。”樂樂說:“我也去過超市,就在紅綠燈那里。”佳佳說:“再走一走,就到社區醫院。”
成人有時對周圍的變化熟視無睹,但幼兒生性好奇,對周圍環境高度敏感,能捕捉到周圍環境細微的變化。銀城街是幼兒每天來園的必經之路,這次晨談,教師敏銳地發現幼兒對這條街十分關注,對街區的各種建筑和單位也十分了解,提起來時如數家珍。發現這一點后,教師又仔細衡量了一下銀城街的價值,認為可以讓銀城街成為幼兒搭建的對象。隨后,教師提議搭建銀城街街區,幼兒紛紛表示認同。于是,“銀城街”游戲正式開始了。
二、主動考察獲取資料
在確定要搭建銀城街街區之后,教師組織幼兒商討在開展建構游戲前需要哪些準備事項、如何了解完整的街區、如何觀察街區的建筑物、觀察完如何記錄等問題。經過討論,幼兒覺得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實地觀察,收集資料圖片。
實地觀察能夠幫助幼兒獲取直接經驗。在教師帶領下,幼兒帶著問題來到銀城街進行觀察,了解建筑物的外形構造,比較道路兩邊建筑物的特征,同時收集銀城街的超市、銀行、醫院、菜場、理發店、小吃店等的圖片。
只是看并不能幫助幼兒深入了解銀城街的建筑和整體布局,教師讓幼兒帶上紙筆,自己動手繪制街區圖紙。幼兒觀察建筑物外形,找尋出最突出的特征畫在圖紙上,根據整體走訪確定建筑物、路口、紅綠燈等的位置,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把它們記錄到畫紙上。
通過實地考察,幼兒獲得了諸多有關銀城街街區的直接經驗,為開展后續的建構游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實地考察中,幼兒對銀城街街區更加熟悉了,也增強了建構的興趣。
三、讓幼兒解決沖突
在實地考察和繪制圖紙之后,幼兒已經對銀城街街區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來就要繪制建筑設計圖了。繪畫建筑設計圖是幼兒計劃建構街區的過程,也是培養他們計劃能力的關鍵步驟。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建筑設計圖,教師決定讓幼兒合作完成這一任務。
合作完成一幅建筑設計圖,這對幼兒的分工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戰。要繪畫一幅完整的建筑設計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們要做好分工,3~4個人一組,分配好任務,有的設計銀行,有的負責馬路,有的負責醫院。幼兒自愿分領任務,組成了各個小組,然后開始了繪畫建筑設計圖的工作。
在此過程中,幼兒難免會有不同意見,特別是把整體組合起來的時候,爭執時有發生。面對這一狀況,教師沒有直接介入充當判官,而是把問題拋給幼兒:如果有不同的設計意見,該怎么辦?經過討論,幼兒達成了意見統一:如果有人有不同的設計意見,小組成員可以共同商議,可以根據意見進行調整,也可以小組內成員用投票的方式來選出大家都滿意的方案;當發現方案不合適時,再用其他備選的方案。這一過程中,幼兒收獲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四、提供豐富的材料
建筑設計圖完成了,但要保證“銀城街”建構游戲的順利開展,必須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此,師幼圍繞材料開展了討論: 除了建構區現有的積木之外,還有什么材料可以用到“銀城街”游戲中來。幼兒有的說了木片、樹枝、樹皮等自然材料,還有的說了盒子、紙筒、硬紙板等材料。教師對此都表示認同,并讓幼兒去收集這些材料。
幼兒在幼兒園里找到了枯了的樹枝、樹葉、樹皮、小石頭等材料,還在材料室里找到了用枯樹制成的木片、各種紙盒、紙板等。
豐富的材料為接下來的建構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材料的收集和篩選,幼兒進一步地明晰了自己的計劃。他們還將所需要的材料進行分類整理,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幼兒在目的、計劃和結果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系,還通過小組的合作和分工,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五、給予嘗試錯誤的機會
設計圖和材料都已經準備完畢,接下來就是實際搭建了。在搭建過程中,教師充分保證幼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全面把握活動空間、材料和計劃。當出現與設想不同的情況或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積極嘗試,并允許他們修改原始的計劃。而教師一般只給予精神和材料的支持,只有這些支持無效了才會擇機介入。
活動剛一開始,幼兒就發現了問題,原來選擇的建構場地空間不太足,阻礙了整體搭建活動。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請幼兒自行尋找合適的地點并協商獲得使用權,然后搬遷過去。經過考察和討論,幼兒一致決定將建構場地改到一樓的小花園旁邊,這里不僅地方寬闊,能讓作品保留較長時間,而且易于取放材料。
在對照圖紙搭建的過程中,幼兒也遇到諸多的問題。幼兒畢竟不是專業的設計師,不可能繪畫出非常復雜的藍圖。因此,在把平面圖轉化為立體建構時,幼兒遇到了不少困難。教師引導幼兒再次觀察銀城街的環境和建筑物,鼓勵他們結合現實的具體印象,但是不拘泥于現實中建筑物的外形,大膽進行突破和改造,在圖紙和實際作品中尋找平衡。
此外,在材料使用過程中,幼兒也遇到許多問題,如有的自然物(細枝條、不規則石頭、落葉)不能很好地支持立體空間的形成。他們通過討論想出了解決辦法:清水積木可以用來壘高,自然物可以用來平鋪、圍合或者做細節裝飾。
經過幾輪的設計和建構摸索,幼兒能準確掌握建筑的特點,并在游戲中創造性地反映出來。他們不僅搭建出主體建筑,還為銀城街街區設計了街心花園、綠化帶、停車場、噴泉等。
當幼兒將身邊熟悉的街道建筑(醫院、涼亭、護欄、垃圾中轉站、小學等)通過建構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驕傲。同時,這個過程讓幼兒養成了觀察身邊的事物、了解事物特征的習慣,他們的創造力、合作性、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堅持性等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