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快一年了,當下就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看著銀行卡里283元的余額,這次我是真的有點慌了。
我是個長沙伢子,25歲,海歸,沒工作,沒對象。上個月投了60多份簡歷,不要說offer,連面試機會都才拿到6個,更尷尬的是,自己曾引以為傲的留學經歷屢次被HR質疑含金量。
當年本科畢業后,就想著出國看一下,也算是提升學歷的一個方式,畢竟當時不知道想干什么,考研也不太占優勢。我去了英國,讀的是南安普頓大學的金融專業,學制就是英國最常見最典型的一年制碩士,三個學期。前期學習雅思加各種中介花費7萬元左右,商科學費23萬元,兩人間公寓住宿費一年8萬元,生活費8萬元,再加上往返交通費就已經超過50萬元了,這還不算父母在銀行存的40多萬元保證金。對于這次留學,我的目標很明確,最重要的是提高語言能力和擴大交際圈。至于學業,可以不用像本科時那么緊張,只要能順利拿到學位證書就行。
但回國后,卻由于學制短、學費高,一直被認為是“水碩”。這幾年因為疫情原因,許多海外學校采取了網課或者半網課的授課方式。在外界看來,“水碩”比以前更“水”了。我每次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跟HR解釋:自己的學歷已經通過認證,我是在英國線下學習的,并不是純網課學生。

在幾次失敗的面試過程中,得到最多的回復就是:“不好意思,我們還是想要專業能力更強一些的應聘者。”后來,終于有一家公司回應比較積極,過去面試也溝通得很順暢。雖然是家小公司,給我開的薪資也只有5500元,但對于當時的我而言,就仿佛一艘正向我駛來的救生艇。是的,它可以及時治愈我的信心,讓我有機會重新振作起來。
然而,這艘小艇也翻船了,拒絕我的理由是:“公司需要更穩定的員工,怕你只是把公司當跳板。”小公司不敢要,大公司要不上,我當時的處境可以說是十分尷尬。和我一起去英國的同學小巴,也同樣遭受到了現實的當頭一棒。在最艱難的時候,他硬著頭皮去做了外賣小哥。后來,小巴告訴我,他認識的騎手里,就有7個本科生。
再后來,小巴去了一家培訓機構,當英語老師,終于憑借扎實的專業底蘊和強大的意志力,當上了英語組組長。隨著教學口碑的積累,在寒暑假的時候,他一個月收入達到兩三萬元,在長沙,已經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了。
但好景不長,教培行業遇到了“雙減”政策,小巴又失業了。現在他又攛掇著我,跟他一起去賣保險,勸我認清現實、推掉圍墻走出來。是啊,這一年來我都干了些什么?求職失敗,備受打擊,就躲在圍墻里麻痹自己,認為自己好歹是211重點大學畢業、海歸碩士,不找份理想的工作,都辜負了父母對我的教育投資。這些日子,做過家教,做過會計,做過自媒體,但可能是存在較大心理落差的緣故,每份工作都干不了幾個月,就草草收場。
我想說,某種程度上,留學已經是一種消費行為了,購買的是一種體驗和感受,而不是說,你回國后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東西,這個觀點可以供那些把留學當投資的人參考。最近,我每天在家里看歷史書尋求慰藉,看完了全套《史記》,又覺得大家都很幸運,活著就是歷經歷史的循環。或許明天早上醒來,可以看見小巴在樓下,等著我一起去嗦粉,然后就并肩走進保險公司的大樓了,誰知道呢。
反焦慮指南:不要總是追求“完美工作”,其實,好工作從來不缺,要看我們如何定義。薪資不夠高,有平臺和機會,帶給人鍛煉和成長,是好工作;不喜歡不對口,但能提供較充裕的薪資,讓我們在心儀的城市先站穩腳跟,也是好工作;平臺不夠大,薪資也不高,但有空閑時間,提供了自我學習發展的可能,同樣是好工作。
(周思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