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瓏

三四年前,劉女士開始覺得走路腳底板痛,一年多前,其左足底第4 趾部位疼痛加劇,因此反復多次就醫,然而癥狀一直未得到緩解。
再也受不了疼痛折磨的她,專程從嘉興趕到杭州就診。劉女士自述,自己年輕的時候,因為愛美常穿高跟鞋,但由于經濟原因,不合腳、鞋底硬的鞋子也不排斥。日子久了,劉女士常常感到足底刺痛、脹痛,而且這種痛會向足趾放射,但不超過踝關節。醫生分析,她的情況很可能就是穿高跟鞋導致的。結合臨床經驗和檢查情況,醫生診斷其患上了“左足跖間神經瘤”。
緊接著,醫生為劉女士實施了左足趾神經探查松解+趾神經瘤及局部趾神經切除術,術后第二天,走路疼痛消失的劉女士就出院回家了。后續,劉女士把同樣因穿鞋穿出毛病的閨蜜,以及打籃球打出類似問題(鞋子過緊)的兒子都介紹到了醫院治療。
跖間神經瘤又稱跖骨間神經瘤、壓迫性跖痛癥、Morton跖痛癥、原發性跖間神經瘤,為趾總神經的趾間分支受到刺激或壓迫等因素,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而引起疼痛的臨床癥狀群。發病年齡多在50~60歲,女性多于男性。多為單側發病,最常見于第3 趾蹼間隙,其次為第2 趾蹼間隙,第1、4 趾蹼間隙罕見。
具體病因包括:
●前足局部的骨折、關節脫位。
●反復過度使用前足:如進行籃球、羽毛球、網球等運動。
●穿高跟鞋、過緊的鞋襪:穿高跟鞋負重時,前足的應力負荷急劇增加,同時足跖趾關節更為背伸,被拉緊的趾神經易受到損傷;經常穿過緊的鞋襪可導致跖骨頭長期反復擠壓趾神經,致后者反復缺血水腫,最終形成神經瘤。
●趾總神經周圍的滑膜囊腫、腱鞘囊腫、脂肪瘤等腫物,壓迫、刺激神經后也可引起跖間神經瘤。
跖間神經瘤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骨科毛病,但劉女士之前去了那么多大醫院,為什么就是沒看好?醫生強調,跖間神經瘤病程多緩慢,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明確,性質難以確定,除非遇到臨床經驗豐富的骨科或B 超醫生,或者做核磁共振3.0T 才可以看出,因此容易被誤診。
臨床中,跖間神經瘤以這類女性居多——喜歡穿尖頭高跟鞋。尖頭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前腳掌比較窄,有可能會造成腳前部過度擠壓,其中的神經也被反復壓迫,就可能造成瘤樣改變。如果鞋跟比較高,這種擠壓會更嚴重。
跖間神經瘤并不是真正的腫瘤,但得病后會影響正常生活,因此他建議大家日常選擇有利于足部健康的鞋子。如果真的出現了疑似跖間神經瘤的疼痛癥狀,應及時就醫。
●保守治療
用于病變較輕者,或用于減輕癥狀。
●節制足部活動
可穿寬松的鞋,使用足墊或跖骨墊,減少外界壓力對神經的壓迫,減輕腫脹感覺。
●抗炎鎮痛
可試用甲潑尼龍及普魯卡因進行局部封閉治療,以減輕神經周圍的腫脹,緩解癥狀;或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等以減輕疼痛。
●手術治療
一般保守治療3 個月以上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適用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前足疼痛,同時疼痛位于第3、4趾間者。目前臨床統計,手術切除效果理想。

不少人認為足部疼痛是“小毛病”,忍一忍、緩一緩就過去了。腳疼雖然不一定是大問題,但最好別忍,交給醫生判斷會比較穩妥。
其中,有4 個“大坑”是引起足部疼痛的常見原因,看看你有沒有中?
●走路的姿態不對
正常來說,人體一般是用腳后跟的中外側著地走路,整個腳的受力點基本集中在腳的中部。走路方式不對,就可能造成關節受力變得不正常,引起關節、肌腱、韌帶損傷,繼而導致疼痛。
●穿的鞋有問題
除了高跟鞋,不少人愛穿的人字拖也有隱患。因為它的固定結構只有腳趾間的帶子,走路時往往需要勾回腳趾,把踝往內側翻,抓住鞋底,防止鞋掉下來。
雙腳長期處于這種姿勢,會導致肌腱、小腿和足部肌肉、足底筋膜受力不正常,走路姿態發生變化,造成損傷疼痛。
●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會引起足部疼痛。如類風濕會導致腳的關節被破壞,導致足逐漸出現畸形,手也會出問題,需要進行系統性治療。
還有強直性脊柱炎,除了會導致脊柱損傷、關節損傷之外,此病還可導致肌腱炎,尤其常見的是跟腱炎,即腳后跟后側疼痛。
●自然衰老
年紀大了,足弓會下降,整個腳都會塌下去,變寬大。容易導致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疾病的發生。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調整鞋子或配一雙合適的鞋墊。
編輯/胡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