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蓮
摘 要: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時尚大氣、美觀大方、豐富多彩、功能齊全的國宴瓷,正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走向各國人民的生活,同時,國宴瓷上承載的濃厚中國文化也隨著國宴瓷傳遞到世界各地。本文對中國國宴瓷的特色、文化作用、象征意義進行歸納分析,為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國宴瓷,也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國宴瓷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宴瓷;文化;功能;象征
1 前言
21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也成功在中國各地舉辦。為了充分發揮各瓷器廠商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支持和促進中國瓷器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瓷器產品的質量和聲譽,鼓勵瓷器企業不斷走向世界并與國際接軌,國家取消原來國家國宴用瓷訂購渠道,改為授權各具體舉辦城市組委會在全國范圍招標確立國宴瓷設計生產單位,從此改變了原有國宴瓷的狀態。
2古今融合和中西合璧的現代國宴瓷
2014年之后,一系列光彩奪目的現代國宴瓷先后在各種中國舉辦重要國際會議的宴會場上閃亮登場。現代國宴瓷呈現出的風采和形制、景致與色彩,以及現代國宴瓷承載地域文化特色和氣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傳統中國國宴瓷的認知[1]。現代國宴瓷與原有國宴瓷最大區別在于:現代國宴瓷大膽引進西餐具中的西餐蓋元素。西餐蓋,一個巨大圓形或橢圓形金屬蓋子,用于西餐主菜的遮蓋,餐前用來蓋住菜品和菜名,具有保溫和衛生的功用,同時還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和儀式感。雖然傳統中餐餐具也有碗蓋,但是與西餐蓋比較,中餐餐具碗蓋則顯得扁平和小器,不便于作畫和布置景致。西餐蓋的引入,頓時使得中餐餐具顯得洋氣大方,更使得中餐餐具也適合作畫和布置景致。比如,黃春茂先生在2014年APEC峰會推出的“盛世如意”(圖1)國宴陶瓷餐具,恰如其分地引入西餐蓋元素,如同北京天壇,天衣無縫地與正方形的主菜盤配合構成地道“天圓地方”的中國文化,巧妙地將如意元素貫穿到設計當中,注重纏枝紋與如意紋的完美結合,和諧美滿,通過金碧輝煌的帝王黃琺瑯彩,體現該套國宴瓷餐具的皇家氣派和高貴,并傳遞出中國文化“富貴吉祥、福氣安康、財運連綿、節節高升”的美好祝福。該套國宴瓷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及雜件共68件,功能齊全,極大限度地適應東西方人士的飲食習慣,贏得與會國內外嘉賓的一致歡迎,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現代人更在意所參與活動的莊重感和儀式感,而西餐文化和風格更具莊重感和儀式感,因此,恰當引進西餐元素對國宴瓷進行改良,確實是使傳統國宴瓷更加燦爛輝煌,是走向世界的有益嘗試。
3豐富多彩地域文化符號的現代國宴瓷
瑪戈隆特“西湖盛宴”國宴瓷餐具(圖2)通過主菜盤襯托的西餐蓋,將西湖美景“斷橋殘雪”及“三潭映月”的石塔移植到這套餐具上,如同碧波蕩漾的西湖上襯托的西湖美景和“三潭映月”的石塔,巧妙地將2016年G20舉辦地杭州的地域文化符號植入到餐具設計之中,即使貴賓在用餐時也讓人夢幻般地感到仍然如同在西湖美景中蕩漾。而中印領導人東湖賓館非正式會晤的“先生瓷東湖之光”國宴瓷餐具(圖3)則將主菜盤與西餐蓋植入到一個形同漆盒的底座上,在這套餐具上布置典型的楚國文化元素“漆器”和“蟠虺紋”并輔暗紅色的主題色,是經典展示主辦地武漢市地域文化符號的又一佳作。與最早原有國宴瓷相比較,現代國宴瓷確實更加美觀大方,更加豐富多彩;即使與西餐具相比較,現代國宴瓷似乎也是天生麗質,渾然天成,沒有絲毫人為做作的跡象,確實有別樣的感受,深受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4外來文化和技術促進現代國宴瓷
在現代國宴瓷出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傳統國宴瓷已經達到世界巔峰。但是,在見識現代國宴瓷風采之后,即使是中國人也會由衷地感嘆原有國宴瓷確實有點過時與呆板。說明即使是國宴瓷也得與時俱進地進行改良,不斷地推陳出新。雖然在唐、宋、元時期,中國瓷器的聲譽就已經響徹海內外,但是,直到明朝仍然有許多西方人并不知道中國瓷器餐具的具體用處。由于東西方人們的飲食習慣存在巨大差別,因此,即使有一些中國瓷器餐外銷到歐洲,也只能當作珍品擺設,供人欣賞,有些湯盆甚至被用作花盆。甚至曾有中國瓷器因不符合歐洲百姓日常生活需要,使其銷路受限。從16世紀開始,外商為了能制作符合需要的陶瓷產品,慢慢開始提供設計圖稿或實物模型,更有甚者直接提供玻璃器、木器、金屬器等實物模型,而中國瓷窯則按照歐洲人要求專門配套生產,這應該是瓷器行業最早的代工(OEM)生產模式。從此之后,許多具有經典歐洲風格或專門針對歐洲人飲食習慣的各式各樣飲食瓷器中國制造并被銷往歐洲各國,成為時尚[2-3]。這些只有外國人喜歡且實用并銷往海外的瓷器產品被稱為外銷瓷。后來,歐洲人干脆在歐洲設廠生產他們自己需求瓷器餐具。維也納皇家餐具博物館現仍收藏有源自東方和歐洲自制的各式瓷器餐具,特別是珍藏由維也納奧格騰皇家瓷器廠生產的一套華貴精美瓷器餐具,法國賽夫雷斯皇家瓷器廠定制的法國王儲路易十五贈送的一套精美綠帶瓷器,以及法國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贈送給娘家的一套帶蓋湯盆與蘋果綠系列晚餐瓷器餐具。這種借助和引進外來技術力量來提升和改善歐洲飲食瓷器器具的模式對今日中國現代國宴瓷品質提升和改進應該也具有借鑒意義,中國陶瓷產業未來也應借鑒這種模式不斷地與國際接軌,走向世界。如國瓷永豐源在窯爐上采用整套現代溫控系統,才能生產批量“帝王黃”和“滿堂紅”;在宴用瓷“先生瓷·海上明珠” (圖4),突破傳統青花和金“相克”的技藝傳統理念。國家通過對陶瓷產業管理模式的變革,同時鼓勵創新,引進人才,引進外來技術力量,最終使得傳統的國宴瓷又重放異彩。現代國宴瓷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走向人們的生活,并由此帶動和促進中國國宴瓷進一步向前發展。
5國宴瓷的文化功能與象征意義
中國陶瓷的強盛是基于文化的強盛,而國宴瓷的創作則是在造型、胎體、紋飾、色彩、觸覺、視覺上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內在契合。國宴瓷,通過引入秀美景致和人文符號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植入中國地域文化元素展示大國氣質和風格。國宴瓷承載的品質和中國文化,在國家領導人與國內外賓朋享受美食的同時,被默默地傳遞到世界各地,并被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地人們感知。國宴瓷,逐步演變成一種展示國家文化、國家力量、國家符號,國家與國家之間信任的象征和神器,傳遞出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5.1高雅文化的象征
中國瓷器作為人類文明標志性成果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始終強調自然和諧包容,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淀內涵豐富的美學意境和高雅文化,在中外藝術界中始終屹立不倒,時至今日仍廣受追捧。早在唐代,人們便開始將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等題材作為陶瓷紋飾,使過去一直是單調乏味的單色陶瓷從此開始變得充滿生活情趣,或歌頌生活、或表達祝愿、或展示未來祈盼,使得當時的瓷器儼然成為體現百姓心愿和表現真實生活景致的文化藝術載體[4-5]。從元朝開始,景德鎮陶瓷匠人們更加注重陶瓷器物的器型、色彩及紋飾三者和諧統一,并在青白瓷的基礎上燒造出青花瓷、釉里紅、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等各色陶瓷精品,實現了彩繪藝術和窯火藝術的真正融合,實現了中國陶瓷藝術歷史性飛躍。從此,瓷器越發地成為表達皇親貴族對富貴格調的崇尚、百姓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文人墨客對文化意境的追求的不二器物,迎合了各階層的審美和文化需求,其蓬勃的生命力持續至今。美食因美器而豐韻,美器因美食而多姿。食器,作為美食的載體,始終都是中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瓷器餐具,特別是氣度于型,優雅于心,呈現高雅清新品味的現代國宴瓷餐具,更是成為現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受到器重的器物,逐漸成為高雅文化的象征,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
5.2待客禮儀的功能
國宴是國家元首或政府代表國家進行特別重要的接待活動,因此通常被認為是正式會談之外更有文化禮儀特征的外交活動,是一個國家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更加注重國家宴請活動,對國宴涉及的國宴餐具、國宴菜品、服務品質等都有極高要求,美食與美器融合,二者珠璧聯輝,并由此呈現中國傳統禮儀。借助國宴瓷承載的國家文化、國家力量及國家符號傳遞中國經典傳統文化,并通過國宴瓷賦有的儀式感、莊重感及層次感,對外表達最高禮遇,對內展示對自己歷史和文化的敬畏與自信。現代國宴瓷精美設計、精準使用和正規擺放要求則體現了對國內外賓朋最誠意的敬重,大國禮儀風范借助國宴瓷得以自然流露施展(圖5)。另外,千年以來,中國瓷器,包括瓷器餐具,一直扮演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亞洲、歐洲、非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不僅是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物資,也是中國在中外國家交往中的尊貴國禮,影響著西方追捧中國文化的熱潮。
5.3審美體驗功能
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審美,每個朝代也是有不同的審美。宋瓷追求輕松靈動、恬美自然、清麗瀟灑的美感,展示優雅秀美、抒情寫意、柔和純凈的藝術風格。元代青花瓷的龍鳳麒麟,花草走獸,人物景致則呈現出厚重簡潔、酣暢淋漓、神采飛揚的藝術效果。明清時期瓷器則是造型規整端莊、雍容肅穆,工藝嚴格考究,圖案縝密繁華。中華民族在陶瓷藝術探索中上下求索上萬年,中國陶瓷藝術成就在明清時期達到歷史的巔峰,而明清時期皇家御窯瓷又以其造型精美、色彩繽紛、圖案新穎、華縟多姿而被推為瓷器之翹楚。據考證,在故宮博物院180余萬件藏品中僅陶瓷器就占36萬件,且以明清兩代的宮廷收藏為主。其中,約1/3為黃釉瓷器(明代600多件,清代11.8余萬件),除了少量祭祀器、陳設器、收藏器外,多數為各式黃釉碗、黃釉盤,以及黃釉盅、碟、杯、匙、瓶、壺等。黃色釉可細分為明黃、淡黃、正黃,為帝后專用色釉[6]。因“黃”與“皇”同音,金黃又是至尊之色,因此,中國歷朝歷代均以黃色為貴,黃色為皇帝御用顏色,而黃釉瓷則被指定為明清皇帝御用色瓷,使用須遵循嚴格等級制度規定,不可逾越,民間嚴禁燒制和使用。黃釉瓷分為素面黃釉瓷和紋飾黃釉瓷。素面黃釉瓷表面光滑無飾,似乎普通平淡, 但卻是瓷釉融合,色與物渾然天成,通體明黃色,無形中卻增加器物幾分莊重感,平添幾分高貴,彰顯出帝后唯我獨尊的氣勢。紋飾黃釉瓷則暗刻或錐拱龍紋、云龍紋、行龍紋、團龍紋、龍鳳紋、雙鳳紋、獸面紋、海水奔鹿紋、飛鳥紋、花卉紋、海水紋、云紋等;或于器物外壁, 如盤類、碗類的外壁、邊緣等部位輔以牡丹、蓮花、菊花、寶相花等紋飾,在彰顯皇家氣派的同時又展示出高雅柔美。清朝帝后偏好龍鳳紋,且常在龍鳳之間嵌入“壽”、“福”、“喜”等文字,構成一幅幅喜慶吉祥的圖案。此外,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大量御用彩瓷餐具(包括與黃色釉復合),如青花、三彩、五彩、斗彩、琺瑯彩、粉彩等等,琳瑯滿目,云云種種,美輪美奐[7-9]。
6 結語
雖然陶瓷餐具早已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存在,但是作為“國宴瓷”這一概念出現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新中國成立之初,物質匱乏,百廢待興,連建國慶典的“第一國宴”都是在北京飯店湊合舉辦,既沒有國宴廳,也沒有像樣的國宴餐具。新中國國家領導人從來不主張使用由金、銀、珠寶等制造的皇家餐具,既沒有,也不允許擁有和使用。有鑒于此,在建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專門制定了一個“建國瓷”國宴瓷設計生產計劃。通過該計劃的成功實施,一方面,圓滿地為今后國家提供舉辦各種宴會、招待會所需的國宴瓷產品,另一方面,還帶動了新中國陶瓷產業的全面發展和振興。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原有國宴瓷又面臨新的挑戰。國家通過對原有國家國宴用瓷設計生產訂購體系進行全方位的變革,同時鼓勵創新,引進人才,引進外來技術力量,最終,時尚大氣,美觀大方,豐富多彩,功能齊全,極大限度地適應東西方人士飲食習慣的現代國宴瓷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走向人們的生活(圖6)。
參考文獻:
[1] 湯紅艷, 劉莎. 基于地域文化基礎上的”國宴”陶瓷餐具設計與研究[J]. 陶瓷學報, 2018, 39(6): 814-817.
[2] 詹嘉. 15-18世紀景德鎮陶瓷對歐洲飲食文化的影響[J]. 江西社會科學, 2013, (1): 118-123.
[3] 翁宜汐. 中國外銷日用瓷餐具設計策略研究[D]. 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15.
[4] 趙浩民, 靳繼君. 淺析陶瓷書法紋飾: 以唐長沙窯口瓷器書法紋飾為例[J]. 藝術評鑒, 2019, (3): 24-27.
[5] 喻宏, 詹偉. 圖像與觀念: 明末清初陶瓷紋飾中的文人”游道”[J]. 陶瓷學報, 2018, 39(5): 628-631.
[6] 李衛東. 御用色瓷之美-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黃釉瓷器[J]. 藝術市場, 2019, (5): 94-99.
[7] 李衛東. 御用色瓷之美-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釉瓷器賞析[J]. 藝術市場, 2020, (9): 68-73.
[8] 李理. 清朝帝后御用黃釉瓷及其紋飾[J]. 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0, (1): 138-142+7.
[9] 張涵. 慈禧萬壽御用瓷器考[J]. 文物天地, 2019, (8): 86-95.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DENG Hai-li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7, China )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pace towards the world, the fashionable, elegant, colorful and fully functional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is constantly moving towards the world and the lives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ong Chinese culture carried on the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is also transmitted to all parts of the world with the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This paper was tried to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functions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industry.
Keywords: Chinese state banquet porcelain tableware; Culture; Function; Sym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