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顧群,卞承玲,閆飛虎
遠海島礁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安全方面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1]。高鹽、高溫、高濕、強紫外線[2]等島礁氣候條件對駐礁官兵、島礁建設者及相關海域作業人員的健康構成重大威脅,且駐礁官兵訓練強度大、科目多,以上因素導致島礁醫院醫療保障的病種多樣,涉及外傷、訓練傷、急性疾病等[3-4]。近年來,島礁醫院的建設為島礁所在海域的官兵及作業人員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為例,配置了直接數字平板X 線成像系統(DR),而放射學檢查中X 線攝影是目前主要的檢查方法。為進一步總結某島礁醫院放射醫療工作經驗,為后續放射醫療工作開展提供借鑒、提出優化措施,本研究調查了某島礁醫院2016 年10 月至2020 年11 月放射醫療工作情況。
1.1 一般資料 提取某島礁醫院2016 年10 月至2020 年11 月所有接受放射檢查的患者就診資料,放射檢查總量2 692 人次,日均2.4 人次,其中男性2 680 人次,女性12 人次,年齡18~65 歲。
1.2 檢查方法 采用東軟(Neusoft)N800 數字化醫用X 射線攝影系統(DR)進行X 線攝影,采用銳珂(Carestream)5950 型干式激光成像儀打印膠片。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及統計分析。對全院X 線檢查部位分布情況及患者X 線檢查項目分布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進行描述,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和序位進行描述。
2.1 X 線檢查部位分布及其陽性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2 692 例次接受X 線檢查的患者,具體分類占比情況如下。胸部(體檢)28.1%(756/2 692)、下肢22.6%(608/2 692)、上肢20.5%(552/2 692)、脊柱12.1%(327/2 692)、胸部8.2%(221/2 692)、腹盆部7.3%(196/2 692)、頭頸部1.2%(32/2 692)。在疾病檢查(除體檢外)中,工作量居前3 位的分別是下肢22.6%(608/2 692)、上肢20.5%(552/2 692)、脊柱12.1%(327/2 692),占檢查工作總量的55.2%(1 487/2 692)。見表1。

表1 某島礁醫院患者X 線檢查部位分布情況(n=2 692)
不同檢查部位陽性率分析顯示,陽性率居前3 位的檢查部位依次為下肢81.9%、上肢69.7%、脊柱60.2%。見表2。

表2 某島礁醫院患者不同X 線檢查部位陽性情況(n=2 692)
2.2 X 線檢查項目分布及其序位 全院患者X 線攝影檢查項目體位分布情況及序位居前5 位的分別為(除體檢外)足正斜位18.0%(301/1 671)、手正斜位17.4%(290/1 671)、腰椎正側位13.5%(225/1 671)、胸部后前位13.2%(221/1 671)、踝關節正側位10.9%(182/1 671),以上5 類檢查項目合計占排序前10 位的檢查總數(除體檢外)的73.0%。見表3。

表3 某島礁醫院患者X 線檢查項目前10 位體位分布(n=1 671)
2.3 X 線檢查人次年度分布趨勢 某島礁醫院2016 年10 月開診后即開設影像科X 線檢查項目,已不間斷地服務于駐礁官兵及周圍海域作業人員。2016-2017 年度為島礁建設期,施工作業等相關因素導致的外傷較多,為檢查人次的高峰,共計1 031人次。2017-2020 年連續3 年檢查量處于較為穩定的469~596 人次,為島礁醫院X 線檢查的常規檢查強度。見表4。

表4 某島礁醫院X 線檢查項目年度分布情況(n=2 692)
3.1 島礁醫院放射醫療工作特點 本研究中,某島礁醫院放射科檢查強度為2.4 人次/d,與既往文獻報道的遠海島礁放射醫療日均工作量2.9 人次較為相似[5]。雖然本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強度及工作量較小,但卻有其獨特的特點。第一,本研究中的島礁醫院放射診療科目前只配置1 名放射醫療人員,而醫院實行24 h 開放接診,要求放射技師或者醫師隨叫隨到,其工作相關的應激和壓力較大。第二,隨著駐礁部隊及相關海域執行軍事訓練任務的作訓單位增多,軍事訓練傷多以骨關節和軟組織損傷為主,傷情及病種較為集中,檢查部位主要是四肢,檢查目的為明確骨骼和軟組織損傷情況。不同于后方醫院影像檢查設備多樣,島礁醫院僅配置了DR,要求放射技師或醫師熟練掌握各類特殊的檢查體位,如軍事訓練手掌撐地傷及腕關節傷,除常規正側位,觀察腕舟狀骨的最佳位置是腕關節握拳尺偏位,觀察腕鉤狀骨和大多角骨的最佳位置是腕管位[5]。第三,本研究發現駐礁官兵下肢檢查構成比居首位(除體檢外),這與長期在高鹽、高溫、高濕[6]等作訓環境下跑步訓練、負重武裝越野等易于疲勞進而增加受傷風險有密切關系,提示平時作戰訓練應注意足踝部的保護并充分熱身。第四,島礁官兵群體及駐礁輪崗醫療隊員相對年輕化,受檢時應特別注意對其性腺、甲狀腺等輻射敏感部位的防護,同時放射工作人員的輻射劑量管理也應規范化[7]。
3.2 島礁醫院放射醫療設備配置需求及建議 本研究中的島礁醫院尚未配備CT、MRI 等大型檢查設備,且既往研究推測CT 使用頻率可能較低[8],配備意義較小。筆者并不贊同以上觀點,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雖然有些傷病和急癥發生率低,但是一旦出現即對傷病評估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例如復合傷、胸腹急癥等復雜傷情時有發生[4],許多頭頸、顱腦外傷或病癥需要依賴影像學檢查[9],難以通過體格檢查或X 線檢查明確診斷,而CT 的配備有利于診斷效能提高、診療時間縮短、后送負擔減輕[10]。例如對本院住院留觀患者數據分析顯示,2020 年1-11 月與醫療輔助檢查設備配備不足直接相關的后送占比為60%(3/5)。當然,如果考慮到CT 配置費用相對昂貴、平日使用率低,加上設備維護保養要求較高,可以考慮島礁醫院區域聯合體[11],即在中心島礁醫院配置CT,覆蓋鄰近島礁醫院,也可以利用醫院船作為海上衛勤中堅力量優勢[12],覆蓋鄰近島礁醫院。以上方法理論上可減少飛行后送等緊急后送,減少經濟消耗,爭取黃金救治時間。
3.3 島礁醫院放射醫療需重視四肢外傷的檢出本研究中駐礁官兵及相關海域作業人員外傷以四肢傷居多。該傷病流行病學特點的形成主要考慮以下3 個方面因素。第一,駐礁官兵訓練強度大,作訓科目多,在高鹽、高溫、高濕環境下容易出現摔傷、扭傷以及四肢開放性創傷;第二,島礁基礎設施建設仍在完善中,施工作業內容和種類較多,容易造成四肢外傷;第三,傷員以40 歲以下男性為主,這主要與駐礁官兵以及島礁和周圍海域作業人員的性別及年齡構成相關。針對以上特點,建議首先進行健康宣教,在訓練及作業過程中需加強相應的防護;其次,在島礁醫院放射科僅配備DR 設備的條件下,結合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重視特殊體位的X線攝影,輔助臨床診斷,是可進一步強化的工作內容及工作潛能;再次,期待CT 配置、相關海域醫院船聯動及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的應用,提升島礁醫院放射診療工作水平及衛勤保障能力。
4.1 島礁醫院放射醫療設備維護策略 在高溫、高濕、高鹽的特殊環境下,嚴格按照計劃安裝使用維護醫療設備,可大幅度降低設備的故障率,以3 個月為周期,故障率可從10% 降低到1%[13]。為了提高設備使用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降低設備故障率,盡量避免因島礁遠離大陸交通不便導致的維修困難、修復時間長、成本高的情況,設備的規范化使用與維護保養尤為重要。島礁醫院需建立分工明確的管理團隊,主管部門應作為管理中樞,信息科工程師作為維護設備的執行者,影像科技師或者醫師負責記錄設備使用狀況和設備維護狀況,DR檢查室需將空調除濕功能與除濕機搭配使用,做好溫、濕度監測。在容易銹蝕的環境下,儀器裝備的金屬外殼漆面在外觀維護方面應當每日進行除塵除濕擦拭,保持設備清潔干爽,減緩銹蝕,發現脫漆或者銹蝕情況即刻報修,進行補漆或添加潤滑油。同時,DR 設備使用時需要嚴格執行操作規范[5]。
4.2 島礁醫院放射科人員配置要求 軍事訓練傷的診斷主要以病史采集和專科體格檢查為主,同時參考輔助影像檢查結果,因此,在島礁醫院常規配置骨科專科醫生的前提下,放射科DR 可配置技師,緩解放射科醫生緊缺的情況。隨著醫學影像人工智能在胸部DR 和骨骼[14]等方面的應用不斷成熟及5G 技術的不斷發展,如能將以上技術運用在島礁醫院,可進一步降低DR 檢查對一線醫生讀片技能的要求,降低漏診風險,且遇到疑難病例可通過民用5G 技術及手機終端進行實時遠程會診,邀請后方專家指導解決,擺脫既往遠程會診高度依賴設備、時效性低的困境,提高診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