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馮文強,胡一鵬,李真,陳建鴻,朱正勇,劉蕾
軍事訓練傷是指軍事訓練直接導致的參訓人員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病理改變,簡稱軍訓傷[1]。由于訓練環境特殊、訓練內容復雜,海軍軍事訓練傷在類別、發生部位、致傷因素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筆者收集某艦艇部隊所屬岸勤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2018-2020 年因軍事訓練傷就診的官兵的臨床資料,并結合該艦艇部隊的訓練情況,分析常見危險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訓練傷防治工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調查2018-2020 年某艦艇部隊所屬岸勤部醫院診治的軍事訓練傷病例資料,共4 899 例,均為男性,年齡18~47 歲[(25.16 ±3.21)歲]。
1.2 方法 通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獲取2018-2020 年所有因軍事訓練傷就診的患者資料。軍事訓練傷的診斷標準參照《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與防治原則(WSB38—2001)》[1],依據傷史采集、專科體檢、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再按傷病種類、受傷部位、致傷科目進行統計及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Excel 2010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匯總,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軍事訓練傷總體發生情況 2018-2020 年軍人就診總人數24 589 例,共診治軍事訓練傷4 899 例,占比為19.92%。其中2018 年、2019 年和2020 年軍事訓練傷分別為1 595 例、1 768 例和1 536 例,分別占當年門診就診人數的19.23%(1 595/8 296)、22.16%(1 768/7 979)和18.47%(1 536/8 314)。單年來看,2019 年軍事訓練傷在就診總人數中的占比高于2018 年和2020 年,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018,2019=21.328,P<0.05;χ22019,2020=34.168,P<0.05),2018 年和2020 年軍事訓練傷在就診總人數中的占比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32,P=0.216)。
2.2 軍事訓練傷類別構成 根據《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軍事訓練傷分為軟組織損傷、骨關節損傷、器官損傷和特殊環境(因素)損傷4 大類[2]。2018-2020 年軟組織損傷最多,共3 748 例(76.51%);其次是特殊環境(因素)損傷,共529 例(10.80%);再 次 是 骨 關 節 損 傷,共 508 例(10.37%);器官損傷最少,共114 例(2.33%)。單年來看,軟組織損傷每年患病都最多,器官損傷都最少,除2018 年骨關節損傷多于特殊環境(因素)損傷外,2019 年和2020 年特殊環境(因素)損傷均多于骨關節損傷。見表1。

表1 2018-2020 年某艦艇部隊官兵軍事訓練傷損傷類別統計結果[例(%)]
2.3 軍事訓練傷主要傷病種構成 從單病種發生情況看,居前5 位的病種依次為擦傷(969 例,占比19.78%)、挫傷(724 例,占比14.78%)、慢性腰肌勞損(533 例,占比10.88%)、肌纖維組織炎(345 例,占比7.04%)和關節扭傷(327 例,占比6.67%),共計占訓練傷總數的59.15%。每年主要傷病種構成略有不同(χ2=308.817,P<0.001),擦傷、挫傷和慢性腰肌勞損在3 年中均居占比前列,2018 年關節扭傷和急性腰扭傷較多,2019 年關節扭傷和燒燙傷較多,2020 年肌纖維組織炎及腱炎和腱鞘炎較多。見表1。
2.4 軍事訓練傷損傷部位構成 有些患者有2 個或以上部位的損傷,以單個損傷部位進行計數,同一損傷部位計1 例,多個損傷部位計多例,2018 年損傷1 648 例,2019 年1 850 例,2020 年1 629 例,共計5 127 例。全身各部位均有發生,下肢最多,3 年共1 952 例,占比38.07%;其次為上肢,共1 599 例,占比31.19%。從具體損傷部位來看,排在前5 位的是腰腹部(956 例,占比18.65%)、膝關節(766 例,占比14.94%)、腕關節和手(614 例,占比11.98%)、踝關節和足(593 例,占比11.57%)、小腿(509 例,占比9.93%),共計占訓練傷總數的67.07%。見表2。

表2 2018-2020 年某艦艇部隊官兵軍事訓練傷損傷部位統計結果[例(%)]
2.5 致傷科目構成 導致艦艇部隊官兵訓練傷的科目依次是專業訓練、執行任務、體能訓練和裝備保養,分別占訓練傷總數的39.07%、29.23%、18.66%和13.04%。從具體訓練項目來看,排在前5 位的依次是損害管制訓練(1 086 例,占比22.17%),槍帆(570 例,占比11.64%),機電(524 例,占比10.70%),撇纜、拖纜、接纜(471 例,占比9.61%),除銹補漆(397 例,占比8.10%),共計占訓練傷總數的62.22%。損害管制訓練和撇纜、拖纜、接纜訓練是艦艇部隊訓練常見致傷項目,損害管制訓練易發生擦傷、挫傷和燒燙傷,撇纜、拖纜、接纜易發生擦傷、挫傷和急性腰扭傷。槍帆和機電是執行任務時常見致傷項目;槍帆訓練易發生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和挫傷;機電訓練易發生挫傷、慢性腰肌勞損和燒燙傷;除銹補漆是裝備保養時容易致傷項目,易發生擦傷、關節扭傷和挫傷。
艦艇部隊軍事訓練任務重、科目多、負荷大、周期長,易導致官兵局部器官或全身性疲勞;長時間的海上航行和晝夜輪班作業易造成官兵生物節律紊亂;海洋環境復雜多變,惡劣海況易導致官兵眩暈、平衡喪失、注意力分散。上述因素均會導致身體反應性下降,軍事訓練傷發生。本調查顯示2018-2020 年該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傷就診人數占醫院同期就診總人數的19.92%(18.47%~22.16%),與劉蕾等[3](18.39%)、馬學華等[4](23.1%)報道的軍事訓練傷門診占比大致相當,也與我國陸、海、空三軍和武警的軍事訓練傷發生率基本一致(10%~20%)[5],但遠高于《軍事訓練傷健康保護規定》要求的年發生率8%[6]。經訪談相關人員,該部隊訓練傷高發除與訓練任務和海洋環境有關外,還受多種因素影響。(1)該艦艇部隊以中小艦艇為主,空間有限,很多訓練和戰位工作只能在狹小的空間進行,加之艦船和其設備、用具大多為金屬材質,極易導致碰撞、摔滑,尤其當海況不好時;(2)艦艇上體能訓練設備有限,只有數量有限的跑步機、啞鈴、仰臥板,官兵大多只能在甲板上進行簡單的拉伸、懸吊、蹦跳,無法進行系統的全身肌肉和各關節鍛煉;(3)領悟能力較弱、體能較差和運動協調性較差的官兵由于無法全面掌握新科目和難度較大科目的技術動作及自身防護要領,易出現動作錯誤或變形;(4)一些官兵對訓練傷防護的重視程度不夠,教練員講解示范時學習不用心,實際操練時麻痹大意,受傷后不會用正確方法進行自救和互救;(5)一些官兵盲目追求成績而超量訓練、過度訓練、帶傷訓練。
該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傷類別構成中軟組織損傷最多,其次是特殊環境(因素)損傷和骨關節損傷,在具體傷病中,以擦傷、挫傷、慢性腰肌勞損、肌纖維組織炎和關節扭傷占比最高,而在其他軍兵種中常見的骨折,在本調查中發生較少[5]。這與劉蕾等[3]、方旭東等[7]、王新偉等[8]報道相同。艦艇部隊訓練傷的傷類特點是由艦艇部隊的軍事作業環境和訓練科目決定的。艦艇空間狹小且以金屬結構為主,專業訓練、裝備保養和執行任務時身體易與艙門、管道、舷梯等發生碰撞,導致擦傷或挫傷;繩梯、損害管制、撇纜、拖纜、接纜、繩結訓練及除銹補漆時,粗糙的纜繩、破損的管道及鐵銹易導致皮膚擦傷;破損艙壁和管道傳來的巨大水流沖擊力、各種機電設備運轉時的動力、輕武器射擊時的后坐力等易導致軟組織挫傷。長時間的航行操作、重物搬運、機電設備的保養維修等工作使腰部肌肉負荷過重,長時間固定于同一個姿勢易導致腰背部肌肉彈性和韌度下降。軍事作業和訓練時,頻繁的攀爬、跳躍、扭轉、下蹲、投擲,加上海浪顛簸所致的平衡喪失,易導致四肢關節扭傷和肌肉拉傷。長期戰備、訓練而休息不足,加上艦船所處的潮濕環境,加劇了肌肉、關節、肌腱、韌帶的勞損和退變,易導致關節炎、肌纖維組織炎、腱炎及腱鞘炎等慢性損傷。艦艇部隊特有的訓練科目和艦船相對封閉的環境是特殊環境(因素)損傷的促發因素,艙面失火、封艙失火、機電設備的不當操作易導致燒燙傷,游泳、跳水、潛水時耳道容易進水繼而出現外耳道炎和中耳炎,機艙高噪聲環境和槍炮射擊易導致聽力損傷,甚至爆震性耳聾,艦艇高溫、高濕的環境易導致中暑。
從訓練傷發生部位來看,全身各部位均有發生,下肢最多,其次為上肢,這與國內外報道一致[9-10]。四肢損傷發生率高,一方面因為在艦艇部隊軍事訓練中,跑、跳、跨、攀爬、投擲等訓練動作多,如果官兵身體協調性不佳,關節靈活性不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或韌帶強度不夠,膝、踝、肩、肘、腕等關節常因不能耐受運動的沖擊力而發生損傷,尤其是在快啟、急停、迅速轉身、用力拖拽、擰轉時,強大的沖擊力甚至還會導致四肢骨折,因此四肢損傷發生率高;另一方面也因為艦艇空間狹小并以金屬結構為主,活動時四肢易發生碰撞導致受傷;此外,四肢損傷發生率高還與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多在堅硬的甲板、登乘梯和地面上進行,應力長期作用于下肢有關。從具體損傷部位來看,排在前5 位的依次是腰腹部、膝關節、腕關節和手、踝關節和足、小腿。腰腹部損傷占比最高,分析原因,一是遠航時久坐,尤其是長期不良坐姿導致腰背肌受力不均勻;二是由于訓練作業空間受限,腰背部長時間處于屈曲體位,造成腰背肌肌張力增加;三是搬抬重物時腰背肌負荷過重。
從具體訓練項目來看,導致艦艇部隊官兵訓練傷的科目依次是專業訓練、執行任務、體能訓練和裝備保養。排在前5 位的是專業訓練中的損害管制,撇纜、拖纜、接纜,執行任務時的槍帆和機電操作,裝備保養中的除銹補漆。損害管制時,填堵船艙各種漏洞、包扎加固破損管路、撲滅艙面艙內大火、巨大的水流沖擊力、鋒利而不規則的破口、火舌和高溫易導致受訓官兵擦傷、挫傷和燒燙傷。撇纜、拖纜、接纜時,粗糙沉重的纖維纜繩、堅硬的鋼纜、快速轉腰和用力掄臂等動作易導致受訓官兵擦傷、挫傷、急性腰扭傷和肩關節損傷。槍帆專業人員體力活動多,反復搬彈、裝彈,使得腰局部訓練強度過大,腰部肌肉負荷過重,易發生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和挫傷。機電專業人員因需要經常在狹小高溫的艙室內操作及維護動力系統、發電系統、鍋爐、淡水泵、海水泵和各種管路,易發生挫傷和燒燙傷,同時,經常彎腰弓背也易導致腰背部肌肉因長期受到牽拉而出現腰肌勞損。除銹補漆以手部活動為主,易發生擦傷、挫傷和指、腕關節扭傷。
軍事訓練是部隊的中心任務,做好訓練傷防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官兵訓練效果。除改善艦艇部隊軍事訓練環境外,科學施訓和全方位的衛勤保障對軍事訓練傷的防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軍事訓練前:①對官兵進行軍事訓練傷防護教育和心理疏導,提高官兵的自我防護意識。②對所有參訓人員的身體狀態、體能水平和動作進行功能性評估,排查訓練傷隱患,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錯誤動作糾正訓練[11-12]。③按照《軍事訓練大綱》,合理制定訓練計劃,合理安排訓練科目、內容和強度。(2)軍事訓練時:①加強訓練前熱身活動,避免對不同身體部位的選擇偏倚,充分調動身體各部分功能。②科學施訓,技能、體能訓練輪動,循環訓練,有計劃地進行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性、柔韌性等各項訓練,做好技術講解示范,控制好訓練時間、頻率和強度,避免過度訓練。③做好訓練中防護,加強訓練傷監督,積極糾正違反操作要領的動作,如有發生訓練傷的預兆,及時干預。④不慎發生訓練傷時,及時、規范救治。(3)軍事訓練后:①積極做好訓練后拉伸恢復。②對受傷官兵進行有效治療和傷病康復訓練。
應針對艦艇部隊官兵軍事訓練傷發生特點和致傷因素,進行重點部位、重點科目訓練。(1)通過負重卷腹、負重轉身、仰臥頭足雙翹等動作加強腰背肌力量,增加脊柱的穩定性[13];(2)通過靜蹲、直腿抬高、側抬腿等動作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和靈活性[14];(3)經常變換姿勢,避免局部肌肉過度緊張,保持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4)改善身體的靈活性,避免超出各關節功能范圍的動作,防止關節損傷;(5)加強官兵抗搖擺訓練、熱習服訓練和霧濕天氣及夜間的崗位訓練;(6)保證官兵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科學合理膳食,適當服用維生素D3和鈣補充劑。